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严亚明 《社会科学》2000,5(8):73-77
19世纪中叶 ,清政府很少注意边疆地带的发展事务 ,以东北为例 ,它禁止汉民移居 ,把该地仅视作一块供应宫廷皮毛的狩猎禁地 ,这使得黑龙江北岸的辽阔领土落入沙俄股掌之中。在清王朝高层统治者眼中 ,英俄是肢体之患 ,发捻是心腹之患 ,因此 ,为了维护其统治中心的安全 ,必要时就牺牲边缘地带。沙俄虽然侵吞了大量中国领土 ,但清政府对沙俄的憎恨比对英法侵占北京的憎恨要淡得多。这种情况此后略有改变 ,在 70年代伊犁改约谈判中 ,曾纪泽折冲樽俎 ,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表现说明清政府少数外交家领土主权意识的初步觉醒。这种明确的领土主权意识…  相似文献   

2.
3.
190 7-1 90 9年的“间岛”交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重大步骤。清政府在两年余的交涉过程中 ,驳斥了日本在“间岛”问题上散布的种种谬论 ,论证所谓“间岛”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挫败了日本侵占这一地区的阴谋。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 ,以“间岛”为筹码 ,逼迫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 ,攫取了大量路矿权利。考察“间岛”交涉的得失 ,不能孤立地分析 ,而应该把它与同时期的其它问题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孤立地看待 ,难免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中日两国曾就间岛地区主权问题进行了长期交涉,即间岛交涉。从国际舆情的角度对日本在间岛交涉中的外交策略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这一交涉过程中,国际舆论的因素对日本外交政策影响颇重,日本也主动去引导国际舆论,这实际上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对近代日本外交造成的直接影响。对日本在间岛交涉中的外交策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日本对华侵略蚕食的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法战争的炮声刚刚沉寂,1887年,有关澳门地位的谈判就在里斯本拉开了帷幕。3个月后,一个新的不平等草约产生了,这就是《中葡里斯本草约》。尽管这是个草约,但签署的前后过程,却表露了清政府在没有炮舰威逼时,对外交涉事务的艰窘处境,揭示了西方列强对清政府采取联合外交的一些内幕,也反映了葡萄牙攫取澳门主权  相似文献   

6.
吴禄贞与所谓“间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间岛”问题,为二十世纪初期(1907—1909),日本帝国主义者,打着所谓中、韩界务问题的幌子,向我进行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活动。此前这一新兴的帝国主义者,十年之间,一战胜我(1894),再战胜饿(1904),志满意盈,浸浸乎有独霸东亚之势。以此,一九○五年九月,结束日俄战争的扑茨茅斯条约甫告成  相似文献   

7.
李兆祥 《齐鲁学刊》2007,12(6):41-46
晚清十年,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进行的与外交相关的立法,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外交最高权力划分的法制化进程:谕旨设立的"新政"统汇之区"督办政务处,开始全面参与最高的外交决策,并进而形成了皇权之下的军机处、督办政务处二元外交决策机制;《钦定宪法大纲》则第一次明确的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皇帝的外交权力范围;《资政院院章》规定了资政院对外交事件的"议决"权,《内阁官制》下的外交行政权表现为皇帝主持下的内阁总理大臣与外务大臣的权力平衡,《弼德院官制》则赋予弼德院对外交事件的顾问权;《十九信条》则最终把外交决策权交给了国会。  相似文献   

8.
晚清的外交,从总体上来说是失败和屈辱的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在强大的外力压迫之下,似乎发现可以利用条约体系牵制列强,被迫采用了西方的关于主权和国际法的概念,来提高处理对外关系的能力和水平。在晚清的外交档案中,不乏...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广阔的海面上,纵列着四十余个岛屿,它们崖壁峭立,形势险峻,在峡口构成八条宽狭不等的水道。这些古往今来作为九万七千多平方公里浩瀚渤海的天然屏障,扼守渤海咽喉,拱卫首都门户的岛屿,就是庙岛群岛。庙岛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山东半岛,在历史沿革上一直属山东登州府管辖。1898年,沙皇俄国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及其续约之后,两国派遣官员划分旅大“租界”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英国军队入侵中国属国洪扎,清政府反应强烈.新疆地方政府妥善采取行动,救助安置洪扎逃众,加强边界巡守.为维持对洪扎的宗主权和管辖权,清政府据理力争,与英国政府进行交涉.清朝总理衙门极力筹办,驻英公使薛福成先后三次与英国外务部进行交涉,达成处理洪扎问题的基本协议.清政府维持了对洪扎的宗主地位和对洪扎事务的干预权,但是也最终承认洪扎成为中英两属之邦.在此交涉过程中,清政府尽力争取妥善处置洪扎旧王和参与册立洪扎新王,在形式上维护了对洪扎的宗主地位.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开始致力于扩充在华电信力量,晚清政府拒阻海底电报登陆及在中国陆地设线,但由于缺乏领海权意识,并不禁止外国在中国沿海海底敷设电报线缆。这种立场和原则使晚清政府丧失了海上通信权和国际通信主动权,面对西方电信势力的冲击,进而在事实上失去了海底电报登陆控制权。  相似文献   

12.
清代通鉴学的发展不仅受到前代通鉴学的影响,有着它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还因受清代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影响,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清初通鉴学呈现反思与开拓的气象;乾嘉时期,规模与影响不断扩大;道成以后,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外交礼仪制度在晚清时期第一次真正遭遇到了外来力量的冲击,在外力作用下,被动地与国际外交礼仪接轨.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主要表现为:一、外国使臣觐见清帝时的跪拜之礼不能坚持;二、由于对国际外交礼仪缺乏必要的了解,使得我国晚清外交使臣在国际交往中遭遇了一些尴尬;三、我国外交使臣兼顾两种身份引起一些外交礼节上的冲突;另外.夫人外交也为当时国人所不能接受.  相似文献   

14.
定额非“定额”——晚清各府州县学缺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多学者把清代各府州县学学额作为实际取额,并以此进行相应的推算。用这种推算方法来研究清前中期未尝不可,但对于晚清来说,则往往夸大了实际数量。晚清战乱灾荒频发,受影响地区经济破坏严重,人口大量损失,应考童生常常不足,文风也普遍下降;同时,许多地方都捐广了数量不菲的学额。在“任缺毋滥”的体例下,缺额成为常态,其中武学本身就不为士人所重视,缺额尤为严重。今后利用清代学额来进行相应推算时,为避免高估,应对缺额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严亚明 《学术探索》2004,(10):95-101
早期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中 ,官方垫款、借款都是企业的债务。由于官款承担了企业运营的主要风险 ,官方为确保其安全 ,以债权人身份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并要求分享企业的利润 ,造成企业产权关系混乱 ,损害了股东的权益。针对官督商办的制度弊端 ,人们要求明确划分债权与股权 ,政府也逐步调整以债权人入主企业的做法 ,赋予投资者自主管理企业的权利。清末《公司律》开始以法律手段界定产权 ,但政府权力界定产权在企业实践中仍十分盛行  相似文献   

16.
晚清驻外使臣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前晚清使臣群体的知识结构以中学为主,与近代型的外交专业人才有着很大差距。甲午战后,这种状况则有所变化,他们的专业知识色彩日益鲜明,逐步以其特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有别于中国国内官员的群体。中国传统官员以通才为特征,而近代西方国家官员却以专才为特征,晚清驻外使臣知识结构的变化正显示了中国官员由传统走向近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自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後,清政府陆续开放通商口岸,各国政府也纷纷在这些通商口岸,设置领事馆,负责与中国地方官交涉商民事务。但因中外双方没有明文规范官员间的往来仪节,中外官员多自行其是,接待规格有高有低,容易产生误会。时间一久,各国领事和地方官员都感到困扰,屡生龃龉。经过几十年的磨合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以马嘉理案为契机,要求清政府明确规范中外官员往来的相关仪节,遂制订《中外往来仪式节略》。由於中西礼仪概念的差异及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让《中外往来仪式节略》虽提高了外国领事与外国传教士的礼秩位阶,得与越级与地方督抚公文往来,却未能彻底解决中外地方官员交涉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燕京 《中州学刊》2004,(6):135-139
晚清社会风尚发生了从"淳厚"到"浇漓"、从"扬"到"洋"再到"新"的变迁.究其原因,一方面它是历代中晚期因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僭礼逾制现象的继续;另一方面则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晚清社会风尚的变化新旧杂陈,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凸显出地域差异和社会群体差异.晚清社会风尚的变化只是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一个起点,它没有因改朝换代的结束而结束,而是随民国以后社会风尚的变迁而继续发展,在它的影响下,社会风貌不断趋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