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论语》中的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一般是取人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作喻体,而孔子及其弟子所熟悉的领域也就是他们所用比喻中喻体的取向。其喻体取向分为五大类别,依其占全部喻体的百分比排序为:自然、日常生活、六艺及军事、手工业及经济活动、器物,体现出“近取譬”的比喻生成原则及特色。《论语》中孔子及孔门弟子之喻体取向特色是在言说方面具体贯彻孔子为仁之方而形成的。“近取譬”是孔子对前贤比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语·侍坐>章历来是研究孔子思想以及孔门弟子的宝贵资料,因其记载简单,理解起来有歧义,但其实录性质不容怀疑.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各言其志,发生在孔子出仕前后.侍坐闲聊,曾皙鼓瑟不违古礼.各家注解亦皆不背离孔子思想.本文提出新的认识主要在于:(1)"春服"特指祭服,"春服既成"可以理解为一个祭服完成的暮春时节的代称.(2)"风乎舞雩"读作"讽乎舞雩",与孔子赞同"风谏"合.将"风"理解为采风、风宣其德,将政德赋于音乐等,又与孔子对乐的爱好合.<侍坐>章保留了孔子与四子言论的核心部分,编排整理没有改变其实录性质."侍坐"章的书写情况再次验证了上博简<仲弓>篇所体现的<论语>的一种成书可能,即孔门弟子从所记繁多的孔子言论中选编删削而成. 相似文献
3.
《论语·先进》第二章记述孔子困于陈蔡之事,但此章“德行”以下部分是否应该与之前部分为同一章,至今并无定论.郑玄《论语注》与皇侃《论语义疏》就存有不同观点,后朱熹认为是一章,刘宝楠、程树德、杨伯峻却认为是两章,即从“德行”开始,当另为一章.后一观点虽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但与《论语》成书情况不符.笔者立足于《论语》成书过程,通过考察全书中孔子对弟子的称呼方式,判断章中材料有不同来源,认为《论语》一书虽成于众手,但体例谨严,一章之内主题、时地、人物集中,非随意杂凑.故《陈蔡章》当为一章.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在《韩诗外传》中得到了完整的继承。其中孔门弟子安贫乐道以及克服享乐诱惑的故事,形成了贫困考验主题,传达出儒家以义为重,以德为先的精神理念。儒家经师韩婴有意采用了踵事增华的叙事笔法,故事中有明显的想象、虚构成分,典型化特征十分明显。《韩诗外传》的叙事手法直接影响了汉代的叙事文学,它所具有的小说因子和小说形态在中国早期叙事文学研究中应引起更多的重视,以期从一个侧面把握汉代经学与文学的双向互动,把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论语·先进》'闵子侍侧'章相关注疏的比较,和誾、行、侃三字字义的训诂考证,闵损、仲由、冉求、端木赐四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四子在同具'刚正'品格的同时,其'刚'又各不相同。而'子乐'与孔子对仲由'不得其死'的评价之间的张力表明,孔子强调每个人尽性成己的独特性,并反对全身远祸的庸俗行为。 相似文献
6.
侯素芳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9(1)
总集编撰研究是中国书籍编撰史上的重要问题.自觉的总集编撰始于魏晋."总集"是与"别集"相对而言的一种编撰体式,不以"文学"为域限.从<隋志>著录看,早期总集多按文体编排,大致分单体总集和多体总集两种.前者产生略早,其编撰出于各种实用的目的;后者的产生取资于前者尤多,二者均发生于文体辨析的大背景.<后汉书>著录文士各体著述的方式直接启发了单体总集的编撰.<文章流别集>是总集生成的一个范例.章学诚<文史通义·文集>对"总集生成"问题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孔子管理思想论──《论语》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管理思想论──《论语》新探赵九运《论语》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之大成,是中国乃至东方“道德伦理”之经典,千百年来的尊孔者与非孔者均如是说。以至于到了20世纪的今天,或把未来的希望寄托于“新儒学”的振兴,或以为中国的举步维艰多因了这个“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8.
霍光废黜刘贺的原因,确实是因为专权。但其废黜过程并不像廖文提出的一样,事实上,班固对废黜过程的记载是正确的。刘贺轻易被废是自身的政治斗争经验不足和当时不利于刘氏的政治环境造成的。探讨刘贺被废的实际情况和原因,对西汉历史的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论语.先进》中“小子”具体指谁进行了讨论,首先从内证和外证两个方面证明“小子”并非“对地位极高的人的称呼”:其次又具体讨论了“攻”在本句中的含义,认为“攻”是“责让”的意思,是口诛笔伐。而不是动用军队讨伐;最后又联系史实、旧注得出结论,《论语·先进》中“小子”指孔子的弟子,而不是指鲁哀公。 相似文献
10.
《论语》命名意义新探刘义钦《论语》是先秦儒家的代表著作,自古问世以来,就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论语》这部书的书名是什么意思?当时的编定者以此命名的用意是什么?却历来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在此,... 相似文献
11.
《论语·先进》首章是孔子总体分别弟子和评价弟子。"先进后进"分别弟子及门先后,"野人君子"评价弟子受业成才特点,"从先进"论选才,有针砭时弊文过其质的用意。对于古今学者以仕进身份论"先进后进",以文质相宜论"野人"、文过其质论"君子",以礼治或突破传统身份观念论"从先进",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2.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孔子的研究十分活跃,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硕果累累。但学术界研究孔子往往只注意孔子本人的活动和思想学说,而对孔门弟子则很少问津。李启谦教授的《孔门弟子研究》(1987年8月齐鲁书社出版),弥补了孔子研究中的这一缺憾。李先生用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孔门弟子的活动和思想进行了客观的、实事 相似文献
13.
<正> 前不久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卓炯同志的《政治经济学新探》,是一本富有探索精神的、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尚不多见的政治经济学专著.这本书除了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一般经济原理外,针对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实际,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探索性意见,作出了革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尝试,值得经济科学工作者、经济部门工作者以及经济理论爱好者一读.笔者认为,在这本书中,卓炯所表达的新观点、新论证,至少有以下几点:第一,首先提出商品经济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中介地位的观点.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社会生产体系按照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定州《论语》分章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简《论语》之性质约有二说,李学勤先生以其为《齐论》,刘来成、单承彬先生则认为是《鲁论》。实际上,王素先生已经指出,由于郑氏注本以及传本或今本都是融合本,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齐论》和《鲁论》,根据这种比较是无法确定简本《论语》的性质的。王素先生认为简本分章一般较今本为少,从而否定简本为《齐论》说。但考今本章数,三十章以上凡六篇,而简本虽已残缺,其残存的十枚章数简高于三十章者即有五简,简本最高章数四十七章也高于《集解》本最高章数四十四章。因此,王素先生根据古书《齐论》章数多于《鲁论》的记载所判定的简本和今本《论语》归属,恰恰是南辕北辙。有学者认为汉代《论语》文本的出现都是在《古论》发现之后,本文不能赞同。武帝时经学出现由齐转鲁的倾向,以《鲁论》为主,融合《齐论》的文本应在张禹之前就已出现。因此,八角廊汉简《论语》很可能是与古、齐、鲁三家《论语》并行而内容互有同异的一种文本。 相似文献
15.
《管子·幼官篇》可以说是一篇奇文,奇在哪里?一是题目奇,“幼官”,究竟是什么意思?奇。二是内容奇,篇中有明明是阴阳家的不少语句,但又有法家的政治和军事论说,二者杂糅,奇。三是图形奇,有《幼官篇》,又有《幼官图》,两者文字相合,实为一篇,但图形排列有异,奇。对于这样一篇奇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从思想内容到历史背景,都使人摸不住头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不是不可知论者,经过将本篇与《管子》书中文意互相对应的各篇作比较研究;并以其他有关文献记载探讨它的历史背景,这样大体上可以寻出一个究竟,发两千多年来的隐微。故写此新考,以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孔子与学生商讨问题和回答学生及他人提问时所说的话,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的学生集中他的学生们各自流传下来的部分记录,且不分时间先后和问题的性质汇集而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书籍.目前虽有一些翻译版本,但翻开新近由贾顺先教授、潘大德副教授、唐平副教授编撰的《论语新编注译》一书,仍有耳目一新之感.该书的明显特点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从《论语·子张》可以看出,在孔子死后,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都主要从内圣的维度继承和弘扬孔子思想,这是他们共同的“心思”,其中,子张、子夏、子游、子贡主要是通过阐释孔子思想的路径继承、弘扬孔子思想,而曾子主要是通过引用孔子之语的方式继承、宣扬孔子思想。在弘扬孔子思想的过程中,子张、子游与子夏有明显的不同,但是,都批评子夏,显示了孔子死后儒门最初的思想分化,以及同门中人在学术层面的“争执”;在对同门中人的评价上,子游、曾子都从道德维度对子张作出负面评价,显示了孔子死后同门中人在人际关系层面的“紧张”以及彼此关系的决裂。这种“紧张”,显示了批评者以正统自居的心理。由此也可知,儒门的分化有着客观与主观、学术与人为的因素。至于子贡,展示了其极力维护孔子形象、守护儒门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荣开明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虽年近8旬,却笔耕不辍,新论叠出.近读荣开明新著<邓小平理论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不仅在学术上获益匪浅,而且深深感受到他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论语》成书是一个"层累叠加"的过程,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前402年,经历了"初稿集结""首次整理"、"再次整理"和"最终确定"阶段,闵子骞、冉雍、子贡、有若、子夏、子游、曾参、子张及相关孔子弟子的门人参加了不同阶段的编纂。"初稿集结"阶段由闵子骞主持,冉雍、子贡、有若辅助,形成了文本的主体。"首次整理"阶段由子贡、有若主持,子夏、子游、曾参和子张辅助,增加了追忆孔子的内容。"再次整理"阶段由曾参主持,子张、子思辅助,确定了文本的基本结构,始于《学而》,终于《尧曰》。"最终确定"阶段由子思主持,以"曾子"称曾参,以"有子"称有若,增补《季氏》篇。 相似文献
20.
“三传异同考”之类的题目昔人多有述作,但都是从研究经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三传经义的异同。本文则比较《公羊》、《左传》记事的同异,以期能够由此对《公》、《左》二传产生一些新的认识。 《春秋》三传,解经的路数颇不相同。大体上说来,《公羊》、《谷梁》主要是从义例上、义理上解经,重在阐扬所谓的“微言大义”。《左传》则重在解释经文中所记述的事实。在一条经文之下,《公》、《谷》一般是解释“经”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表达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