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实际蕴涵着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政治理念,预设了我国政治发展的理论起点与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乃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意,现代宪政的价值追求也契合了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宪政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宪政的终极价值在于保障人权,属于自由主义的范畴。近代中国没有存在过真正意义上的宪政。清末立宪是要借宪政之名分,维系大清国的皇统;民国时期的宪政沦为革命家和军阀政客的工具。而且,无论从宪政的历史发端还是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近代中国甚至根本没有宪政的客观需求,所谓的宪政,只不过是一个煽情的伪命题。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他的宪政思想反映了近代一批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民主、宪政体制的一种态度.梁启超的国会思想可以作为了解梁启超丰富宪政思想的切入点,文章通过主要内容和发展变化两个维度来深度解析梁启超的国会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倾向和理论基础两个侧面对梁启超的国会思想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宪政是民主的政治。资产阶级宪政视角下的法治国家是在资产阶级宪法基础上构建的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国家形式。法治是民主宪政的内在要求 ,它不仅表现为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的生成和法律素质的培养 ,而且是对法的内在价值的追求及其生成的理念。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宪政视角下的法治国家应当有完备的法律和法律体系 ;必须建立起相对平衡与相互制约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及其监督体系 ;应当是一个坚持依法执政、廉洁、高效、民主、法治的国家形式 ;应当是一个严格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力并相互制约的法治国家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司法改革 ,实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宪政视角下的民族法制 ,反映了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法治国家中的地位与特质  相似文献   

5.
宪政运动是欧美各国政治现代化的主题之一,法国近代宪政运动与英美等国大异其趣,它循着激进、暴力模式发展演变,历经近百年震荡而渐趋稳定与成熟,法国政治现代化的晚成,与近代法国宪政运动“源于理论,成于实践”的内在特征不无联系。理论的先导性导致宪法的超前性,进而造成近代法国宪法的不稳定性和非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宪政的价值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宪政的合理性不仅在于其对权力的正当化和规范化,更在于其对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理念的张扬与坚持.在宪政的价值构成体系内,正义具有绝对性与综合性的特质,是宪政的第一性价值,并构成宪政的价值基础;民主、自由等现实价值目标是宪政的第二性价值,它们来自于正义并受制于正义,是宪政的具体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7.
近世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视西方的政治体制为"良法美意",借鉴与移植外国宪政文化成为了一股潮流.传教士的译介、驻外使节与留学生的宣传、清末官员出洋宪政考察让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感知并接受了诸如总统制、联邦制和分权制衡原则等一系列美国宪政体制和思想.美国的宪政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立宪运动的理想模式,其丰富的宪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产生了示范性效应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发生了由批判到建设的转换,"构建和谐社会"是宣示这种转换的方向性口号.从发生这种转换的基本历史经验出发,人们能进而认识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新适应, 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平均价值和奖励价值之间矛盾的能动驾驭.  相似文献   

9.
宪政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它是随着列强侵入的加强而被中国有识之士所认识和接受.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政论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的宪政理念及其实践模式在当时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梁启超对社会秩序和国家重构两方面的重视为视角,通过分析其宪法现、政党观及君主立宪观来解读他的宪政理念及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与宪政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和谐社会构建与宪政发展”的笔谈。在笔谈中,常桂祥认为宪政的实质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施宪政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根本标志。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有益经验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姜元奎、王彩云认为宪政自身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宪政制度既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构件,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平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宪政制度建设。董文芳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护,不仅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固的宪政制度,而且依赖于先进的宪政文化。宪政文化是支撑民主政治有序稳定运转的基石,没有宪政文化的支持,宪政制度不可能实施、确立与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