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天早上一上班,仁和社区的挂职干部李卫家就会打开微博浏览一番,在工作的间歇,他也会习惯性地打开来看一下。他这么做可不是在工作时间"开小差",而是在查看有没有社区居民在微博上面"戳"他来反映问题。而这个微博正是仁和社区的官方微博。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山北街道仁和社区的微博开通于今年的4月中旬,目  相似文献   

2.
周红梅  李卫家 《社区》2012,(31):8-8
每天早上一上班,仁和社区的挂职干部李卫家就会打开微博浏览一番,在工作的间歇,他也会习惯性地打开来看一下。他这么做可不是在工作时间“开小差”,而是在查看有没有社区居民在微博上面“戳”他来反映问题。而这个微博正是仁和社区的官方微博。  相似文献   

3.
杜利人 《华人时刊》2006,(11):56-56
家住南京建邺区兆园社区的洪师傅是一个下岗工人,那晚他从外面打工回来,刚进家门,就看到女儿愁眉不展的样子,原来是女儿的复读机出了故障。送厂家维修三五天肯定拿不回来,再买一个显然经济上不允许,而女儿又急着要用这复读机。这让女孩子愁容满面。没想到,洪师傅却  相似文献   

4.
几天前,女儿对我说:"你会写文章,我不会写文章,你觉得你聪明,那我考一下你的智力如何?"我说:"好吧!"女儿说:"有一个又聋又哑的人,到商店买钉子,对售货员做了一个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握拳做敲击状的手势。售货员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晃了晃  相似文献   

5.
《可乐》2006,(9)
她和老公结婚两年,生了一个女儿,在女儿生下来六个月后,她的丈夫就被单位安排去南非搞石油勘探,这一去就要一年。在临行前的那个下午,男人一直抱着自己六个月的女儿玩耍,脸上写满了不舍。直到司机走过来召唤他,他才松开自己的怀抱,此时,泪已经流了下来。她从丈夫的怀抱里接过女儿,女儿"哇"地一声哭开了。男人笑着说,这姑娘一定不舍得我了,一边说着一边掏出手机,说,我把她的哭声给录下来。就这样,男人离开了妻子,离开了祖国,到  相似文献   

6.
这个让人辛酸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电业局附近的一个小区里。父亲就住在女儿居住的小区的窝棚里,竟不知道女儿的家在哪里。他在垃圾堆里捡拾东西充饥,亲生女儿看了却表情淡漠。面对年老体弱的父亲从无责怨的宽厚,女儿却无丝毫的内疚。老人的遭遇,引起小区里许多人的强烈不满。如果我们的社区干部遇到这样的事情,该如何让老人摆脱困境呢?  相似文献   

7.
希腊的奥林匹亚村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 传说奥林匹亚地区有一个国王,他的女儿很漂亮,许多小伙子来求婚。国王与他们赛车:如果小伙子被国王追上了,国王就把他杀死;如果国王追不上小伙子,就把女儿嫁给他。有个叫伯罗普斯的小伙子赢得了胜利。自此,  相似文献   

8.
高级谎言     
鲍勃是一个很喜欢听人说谎的人,他甚至许下诺言:“无论是谁,只要说出两个最有水平的谎言——我就把惟一的女儿嫁给他。” 消息传出,附近所有的说谎者纷至沓来,几乎踏平了鲍勃家的门槛。但他没有一个中意的,告诉说不要打他女儿的主意。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07,(3)
一日,在美留学的朋友打电话回来,请我帮他查一下他家的族谱,并扫描了发给他。我有点奇怪,我自家的族谱还只听说过,从来没见过呢。不过我还是照他的话做了,他后来告诉我,他女儿上小学,老师交待的作业之一是把五代人的名字写出来,并尽可能多地把能搜寻到的“祖先行状”写出来,评比的标准很简单,谁写得多就可能拿到优。我帮他整理的资料大约有五十页,他帮助女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译成英文,  相似文献   

10.
李琼 《女人世界》2007,(1):24-26,28-31
“从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抛下他和他的三个女儿。这个贵族尝试了不少发明,都失败了,但也因此耗尽了钱财,所以他们不得不搬到一家农舍里生活,他的女儿们也只得亲自烧煮、缝纫和打扫。一晃几年过去,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变得更加沮丧,因为他没钱给女儿们买嫁妆。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后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人Nicholas知道了她们父亲的境况后,就在那天晚上,来到她们的家门前。他从窗口看到一家人都已睡着了,同时也注意到了女孩们的长统袜。随即,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小包黄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这个贵族也因此能亲眼看到他的女儿们结婚,从此便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谁都明白,最早的圣诞节,其实是与爱情无关的。而今天,我们只讨论与圣诞节有关的爱情。  相似文献   

11.
我在美国探望女儿之际,曾在芝加哥的一个社区学院学习英语。这里虽然是免费的,但很正规。入学考试是从口试开始的,能通过口试方可参加笔试。我很幸运,口试主考老师是位“中国女婿”,他太太是上海人。当我站到他面前时,没想到他首先用中国话说“您好!”并兴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1605)讲这样一个故事.不列颠国玉李尔在他垂暮之年准备把国土和权力分给三个心爱的女儿.在分配他的国土之前,他要先看看哪个女儿“最有孝心,最贤德”,从而给她更多的恩惠.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都极尽巧言之能事,表白自己对父亲的爱,骗得李尔的欢心.三女儿狄利亚是个善良诚实的姑娘,她不愿去发那不实际的誓愿,决定“默默地爱着”自己的父亲.所以她拒绝表达自己的深挚的爱,激怒了李尔.他不听忠臣肯特伯爵的忠告,把浓密的森林,膏腴的平原,  相似文献   

13.
丁宁 《新天地》2012,(7):38
丁老师:您好!现在我有些焦虑,想就家里的事听一下您的意见。春节我女儿与一位家在农村的男孩结婚了。我们明知他家境清贫,但觉得他好学上进,人品不错,便成全了这门婚事。女婿不到30岁,博士毕业,为婚房而发愁。我们就一个独女,深知农家子弟在大都市打拼不易,便把自家的房拿出来让他们结婚,并且婚礼一切从简。五一期间,女儿回婆家时才发现,他家已经在县城买了住房,而购房款竟多出自我女婿。他几乎把所有的工资都给了父母。他的孝行令我女儿感佩!但同时对公婆全然不顾儿子已经娶妻成家的事实,仍旧提出不合理要求,要他负担弟弟读硕的学费,直至供到博士,这让女儿吃惊不已。  相似文献   

14.
袁精精 《社区》2014,(18):39-39
老米真名叫米琛,家住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大安澜营社区,社区里的居民没有几个不知道他的。6年前,50多岁的老米从单位退休了老米解释这个年龄段“刚刚好”,所以在单位返聘时,很多人都重新上班了,而老米却不愿回单位。“女儿要上班,我要照顾小外孙女,咱不能耽误年轻人啊。”老米的小外孙女上幼儿园,除了晚上接孩子,老米有大把的空余时间。从那时起,老米就把自己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社区,成了大安澜营社区的“编外人员”。  相似文献   

15.
凉山彝族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对夫妇,养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因儿子得病请毕莫念经驱鬼时,毕莫不注意放了个屁,这家正在推磨的两个姑娘为此而忍不住笑出了声,毕莫恼羞成怒,起了报复的恶念。他神秘地对那对夫妇说,你们的儿子之所以得病,是因为你们的两个女儿占了他的命位。要使儿子平安,就必须弄掉两个女儿。夫妇信以为真,为了留住儿子传宗接代,把两个女儿诱弃于深山密林之中。  相似文献   

16.
阿文 《社区》2006,(15)
2005年夏天,我带女儿到英国剑桥与丈夫团聚。女儿刚刚在国内读完小学,到英国后要上中学。8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去社区给女儿报名,希望女儿能到一所名叫柴斯特顿的中学就读。不料,负责此事的社区工作人员史密斯女士告诉我们,柴中已经满员,女儿只能去另一所离家较远的曼纳中学。“那什么时候能转学?曼中离我家太远,我们又没有汽车……”我忧心忡忡地说。史密斯女士宽慰我们说:“我先把你女儿列入柴中候补名单,一旦有空额,马上就可以转入。当然,等待时间的长短,要看你女儿在候补名单上的位置以及学校的接收能力……”人家说得合情合理,我们也不好继续唠叨。  相似文献   

17.
仁心 《山西老年》2012,(7):28-29
女儿、女婿在古巴遭遇车祸,他才如梦方醒:原来女儿已经悄悄和自己不接受的那个男孩结了婚。在异国病房里,他见到了遭受重创失忆的女儿和变成“植物人”的女婿,当他了解到女儿、女婿的恩爱,以及生死关头女婿的壮举后,不但接受了身世独特的女婿,并万里迢迢把他背回国内救治。  相似文献   

18.
杨金高  俞正 《老友》2014,(12):28-28
正他义务清扫社区50年,扫坏扫帚2000多把,还带动邻里加入清扫行列,促使东乡县红星垦殖场红西社区成为文明榜样社区。他扫除的不仅仅是垃圾,还扫除了人们心灵上的尘埃。2014年9月,他成功入围"中国好人榜"。在江西省东乡县红星垦殖场,有一个家喻户晓、广受尊敬的人物。他50年来持之以恒,自掏腰包购买扫帚,义务打扫社区的环境卫生,与扫帚结下了不解之缘,经他扫坏的扫帚有2000多把。50年来,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每天都会准时起床去清扫社区的垃圾,成为红星垦殖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就是年过八旬的退休职工徐山林。  相似文献   

19.
正布鲁斯四十多岁,美国知名作家,两年前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他被确诊为腿骨骨癌,当时他的双胞胎女儿伊登和蒂比才3岁……故事由此开始,死亡怎能让一个中年人处之泰然?但布鲁斯接受了这个可怕结果。他的目光停留在两个女儿身上,如果女儿没有父亲会怎样?他的心猛地揪了起来。妻子和女儿睡得香甜,而他醒着,他只知道自己不停流泪,至于哭泣是怎么开始的,他并不知道,他只知道  相似文献   

20.
1.我六岁那年,父亲去了上海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父亲第一次看到了外滩和东方明珠,看到了繁华的南京路,看到了我们那个小山村与大上海的巨大落差,父亲忧心忡忡。他实在不想让女儿以后走他的道路,他想让自己的女儿以后出息起未,能到大上海,能过上幸福的日子。父亲悄悄握紧拳头,暗暗下了决心:不管以后多苦多难,一定把女儿供养出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