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姓生活》2014,(6):56-57
1997年,河北作家贾大山因罹患癌症不幸去世。1998年,《当代人》杂志第7期刊登了一篇习近平写的纪念文章《忆大山》,回忆了他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与贾大山的深厚友谊,及至贾大山去世,与其十余年间的交往。文章饱含真情,十分感人,本刊"往事回眸"栏目特予摘登,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2.
贾大山是中国当代文坛独具特色的作家,他的小说风格清新淡雅,于些微小事中探究生命的本真。《梦庄纪事》是23篇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说,是贾大山对知青生活的追叙。这一系列小说用简洁的叙事歌行冷静地述说历史,是贾大山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吴藻是清代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词作被誉为"比肩《漱玉》"、"《断肠》嗣响"。她的戏曲《乔影》曾在广场上公开搬演,这是古代女性戏曲史上的唯一。在《乔影》中,吴藻抒发了对魏晋以来"名士风流"的憧憬与模拟,突出地表现了这位女作家的"才子情结"和才名忧虑。  相似文献   

4.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名作,剧中男性人物虽然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女性人物,却被剧作家称作"女人戏",因为凄艳绝美、亦正亦邪的女主角尼娜周旋于并成功控制了多位男性,为我们演绎着一个女人在男权社会中生存困境和生存方式的人生启示录。她勇敢地反抗父亲的权威,向往真正的爱情,鄙视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尼娜的故事承载着剧作家对女性处境、两性关系和人类社会的沉重思考。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探源     
黄梅戏——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朵戏苑之葩,它虽然是个地方剧种,但却以唱腔香醇、婉转悠扬、容易上口的艺术风格而红遍大江南北,《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著名剧目更是脍炙人口。但喜爱黄梅戏的朋友可曾知道,从安徽省唱遍全国的黄梅戏却是个十足的"舶来品"!位于大别山尾,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的湖北省黄梅县,土地富庶.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而县北的紫云山区,常年云雾缭绕,盛产名荼,而黄梅戏顾名思义则是黄梅的地方戏剧,它既源于斯也长于斯。据专家考证:黄梅戏最早源于明代末年紫云山区的采茶歌,原叫黄梅采茶戏或黄梅调。历经一、两百年的发展,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吸收了汉剧、楚剧、花鼓戏等戏种的特点,到清乾隆、嘉庆年间,逐渐形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6.
正记者:这次"双甲之约"赴港演出,您做了哪些工作?李宏图:香港是"双甲之约"走出内地的第一站。经过院领导和梅葆玖先生的考虑,一共策划了三出戏,分别是《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和《梅华香韵》。其中《梅华香韵》是梅派几折戏的经典荟萃。在这三出戏中,我演两个杨宗保和一个裴力士。经过这次演出,  相似文献   

7.
哲学史书写是思想史探讨的对象,冯友兰中前期哲学史代表作《中国哲学史》与《新原道》即是绝佳的例证.在哲学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上,《中国哲学史》把哲学史视为民族历史的"心"和"魂",哲学史书写是一种"知心"和"招魂"行动.《新原道》进一步明确中国哲学的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确立了哲学史内部的"中心—边缘"关系.在情节模式上,《中国哲学史》存在着显性的"子学时代—经学时代—新子学时代"三环节,以及隐性的儒家单线道统结构.《新原道》则将后者翻为正面,建构了以儒家为主线的"社会道统"论,其发展的终点是作为"新统"的"新理学".在对情节的论证和认识论风格方面,从《中国哲学史》到《新原道》,存在着从个体论到有机论、从怀疑论到独断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礼记》的研究,揭示了儒家和谐社会的构成、结构、系统与功能。指出儒家伦理美的最高理想即"天下之肥"—天下和谐,"小康"—"大同"社会即其"天下和谐"的社会模式,《礼记》是打开儒家和谐社会构成—结构—系统及其功能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关戏童"是潮州的巫术仪式,它通过戏神田元帅降神附体于戏童进行歌舞及戏剧表演,具有一定的娱人功能。萧遥天《潮州戏剧音乐志》认为"关戏童"是潮剧的鼻祖,吴真《潮剧童伶制探源》主张"关戏童"是潮剧童伶制的源头;事实上,就"关戏童"的戏神田元帅和所表演"戏"的来源看,从关戏童班到潮音戏的演进之路难通。但"关戏童"作为一种具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演剧,考察其与潮剧的关系,不失为反思巫术仪式向戏剧演化路径论证的绝佳例案。  相似文献   

10.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报》曾刊载过一篇莫名其妙的《<新水浒>之一节》,经考证为陈景韩戏撰,是为吸引读者而投石问路的一个策略,得到回应后却未续载,只以《<新水浒>题解》搪塞,却意外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成为编读互动和展示创意的"游戏"平台。这一系列"游戏"对后来的《新水浒》同题之作起到了示范作用,也在无意中开启了晚清翻新小说的大门,并促使其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1.
龙母文化是西江流域的水神信仰,承传着民众对龙母信仰母慈子孝、感恩回报的伦理道德观.以龙母题材创作的粤剧龙母戏,代表作有湛江粤剧团的《悦城龙母》、肇庆粤剧团的《龙母传奇》和梧州粤剧团的《西江龙母》,表现了自然山水和道德情操美的高度统一,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愿望.作为一种地域性的历史和社会记忆,龙母戏传承了龙母传说的基本信息,为粤剧创作提供了主题、情节和人物重写的可能;同时,受到创作的时代氛围、文化语境的制约,体现了剧作的时代特色与审美追求,形成了粤剧龙母戏创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代一位有相当影响的资产阶级学者,曾从事过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也曾从事过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逻辑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是《先秦名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本文主要是试图对这两本书涉及中国逻辑史的力而作一简要分析与一般评价。  相似文献   

13.
4月13日晚,在南阳市"唱响白河"群众文化演出活动——南阳文化艺术学校(简称"南阳艺校")专场演出中,出现了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简称"北戏")两位年轻教师的身影.北戏京剧教师赵艺阳、舞蹈教师于靖雯为这场演出编排了京剧《扈家庄》选段和舞蹈《草原情怀》,与南阳艺校的学生们一起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博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北戏教师为何会出现在9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南阳,又为何会与南阳艺校的学生们一起演出呢?下面就请随笔者来一探究竟吧.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作者,同样是一位"不得其位而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有命无运"是作者对甄英莲的同情,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叹息。《红楼梦》的主旨是"以情悟道",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旨在借石头的爱情与生活经历,表达自己"不得其位却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的伟大情怀"。然而,时代变了。《红楼梦》的时代与孔子的时代不同,与施耐庵的时代亦有所不同。这种改变反映到《红楼梦》中表现为作者把"怀才不遇"的愤懑变成了"无才补天"的自嘲,把"替天行道"的呐喊变成了"以情悟道"的警世。从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思潮、科举制度、文学潮流以及满清政府的文化专制——文字狱等几个方面来看,这种改变反映着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题名来源于明代袁于令的传奇戏剧《金锁记》,而传奇戏剧《金锁记》则是对关汉卿《窦娥冤》的改编。张爱玲的"以戏为名"和"借题发挥"透露出其小说与《窦娥冤》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这一互文关系特别地体现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悲剧的《窦娥冤》和"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的《金锁记》,二者之间的互文性生动地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演变关联。  相似文献   

16.
逻辑学是研究论证结构与规则之学。帛书《黄帝四经》逻辑为"正名—用名"论证类型,"正名"是确立名之所指,反映着道家的名实观;"用名"体现于"君人南面之术"里,为执政治世之保证。《皇帝四经》"正名—用名"逻辑是先秦道家逻辑的一部分,只是《老子》讨论重点在"道"名上、《管子》与《皇帝四经》一样讨论重点在"物"(社会政治)名上,《庄子》则兼而有之。"正名—用名"逻辑是一种离不开具体内容的论证类型,有着鲜明的社会政治的功利性。先秦道家逻辑是先秦逻辑的一部分,先秦逻辑都是此种类型,不是演绎、归纳的逻辑,也不同于佛教逻辑。正是因为"正名—用名"是一种论证结构而成为中国逻辑类型,又有别于中国哲学,但是它必以中国哲学为基础。由此来确立中国逻辑之身份。  相似文献   

17.
李笠翁以其《无声戏》和《十二楼》等小说,享有世界声誉,被赞为清代白话小说第一人。杜于皇是为李笠翁小说作序作评的"专业户",李笠翁每一部小说集的刻印、每一次小说集的变故或重新出版,都少不了杜于皇的参与。从李笠翁最早的小说《无声戏》一二两集,到《无声戏合集》,到《十二楼》,到最后的《连城璧》,杜于皇都一序到底,一评到底。这在当时和后来的文坛上,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18.
央视《艺术人生》把人往死里夸,至今已有七位嘉宾被夸死了"黛玉"陈晓旭去世时,有观众赫然发现,上过《艺术人生》节目的"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已经有七位去世。有人得出结论——《艺术人生》的名字不吉利,像是"遗书人生"。听着怪吓人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危言耸听。每天都有人去世,上过《艺术人生》的人当然不是长生不老的,去世几个也符合自然规律。不过,仔细想想,倒是发现了—个玄机——《艺术人生》这节目,果然和追悼会有一拼。  相似文献   

19.
《明清农村社会經济》《明清農村社会經济》是我校歷史系系主任傅家麟(傅衣凌)教授撰寫的一本論文集。这本論文集收輯了作者在抗日战爭时期和近年來所寫的有关明清農村經济問題的論文六篇:《明代徽州庄僕制度之側面研究》、《明清时代永安農村的社会經济关系》、《清代永安農村赔田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说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该校在传统戏曲教育方面的突出成就,及创排的《少年马连良》《南海子》《夕照》等经典剧目,还有北戏开办的 "少儿戏剧场".其实,作为"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北戏,不仅设有京剧、地方戏等专业,还开设了音乐、舞蹈、曲艺、艺术设计和影视表演等多个专业方向,已从单一的戏曲学校发展成为一所综合艺术院校.今年,北戏音乐系更是在多项大赛上斩获大奖,成绩斐然,在艺术教育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近日,记者走访了该校音乐系主任以及几位优秀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身边,了解北戏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