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晚上,我给女儿盛好饭,一转身,却发现她碗里的饭突然多了很多。不必问,一定又是孩子的外婆外公怕她吃不饱,迁就着孩子"贪"多的心理。难道是有其母必有其女?母亲说我小时候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也是这个样子,总是嫌自己碗里的饭菜少,每回都要很多,可  相似文献   

2.
生日卡片     
刚进入台北师范艺术科的那一年,我好想家,好想妈妈。虽然,母亲平日并不太和我说话,也不会对我有些什么特别亲密的动作,虽然,我一直认为她并不怎么喜欢我,平日也常会故意惹她生气;可是,一个14岁的初次离家的孩子,晚上躲在宿舍被窝里流泪的时候,呼唤的仍然是自己的母亲。所以,那年秋天,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我特别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张卡片送给她。在卡片上,我写了很多,也画了很多,我说母亲是伞,是豆荚,我们是伞下的孩子,豆荚里的豆子;我说我怎么想她,怎么爱她,怎么需要她。卡片送出去以后,自己也忘了,每次回家仍然会觉得母亲偏心,仍然会和她顶嘴…  相似文献   

3.
谁该示弱     
孩子上学需要接送,于是将母亲接到家里来住。母亲来了之后,照顾孩子之余。她还能兼顾给我们做做饭。和以前一下斑就忙着奏“锅碗瓢盆”交响曲相比较。我和老公现在下班就能吃到现成的饭菜,而且花样翻新,滋味丰美。可没过几天,我就发现了问题。母亲爱孙心切,只要孩子想吃爱吃,花销多少她都不会计较,也从不考虑营养是否均衡。于是,我责备母亲不该由着孩子。  相似文献   

4.
《可乐》2006,(6)
参加工作后不久,我回家向母亲诉苦:"那个女经理简直就是个不可理喻的巫婆。早上,看见她把一包茶叶放进杯子里,我连忙跑去给她倒水。可她却冷冷地说,难道整个办公室就你眼尖吗?中午我给她带了外卖,她又冷冷地说,干吗只给我一个人买?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吗?下班时下雨了,我看她没带伞,就把伞放在她的办公桌上,她又冷冷地说,有人会给我送伞的。你能不能不要总观察我?我哪里得罪她了?她总是对我这样!我只不过是想讨她欢心,让她感觉到我比别的新同事更细心更聪慧罢了!"母亲听后想了想,问我:"你说,美人鱼在王子眼中是什么?""美丽的爱人!""那她在厨师眼里呢?"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向我咨询关于要求增加孩子的抚养费问题。她是8年前和丈夫离婚的,那时小孩随母亲,父亲每月给500元抚养费。现在孩子已经13岁,上初中,由于学费很高,她也因为单位经营不好,失业了,生活十分困难,抚养孩子有相当的难度。而孩子的父亲现在开公司,经营得很好,置有别墅。她想让他增加抚  相似文献   

6.
正"母亲老了,扶墙走路,已踏不出声音。"我读这首诗时,脑海中总会晃动一个画面: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扶着墙壁小心翼翼地走路,你看她一步一步踩得很重,却听不见任何声音。想想我的母亲,也是这样的倔强,从不肯在我面前示弱,总是用谎言让我安心。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撒过三个大谎。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十分独特而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打椅子"。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被一把椅子碰倒,孩子的妈妈会很心疼地把孩子从地上扶起来,一边安抚孩子,一边打这个椅子给宝宝出气。显然,那把椅子没有错,母亲似乎也没有错,只是她在安慰儿子的时候,用错了教育的方法。儿子会从被椅子碰倒的疼痛中吸取教训吗?不会的,而且很可能还会在相同地方摔倒第二次。因为儿子看到有错的是椅子,而不是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方法还很容易培养儿子推脱责任,不能自我反省的惯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今天看娱乐新闻时,娱乐圈才女伊能静说了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不要求自己做第一,只要求自己做唯一。"我觉得这句话讲得太好了,它不仅适用娱乐圈,更适用我们的每一个孩子。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慈祥的大人间一个天真的孩子:"你的学习怎么样?"孩子骄傲地扬起脸说:"我考了第一名"或"我考了双百。"那得意的神态和心态让我心碎,小小的年纪就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时时刻刻用第一来要求自己,心里有多累,没有人知道。即使考了全班第一,会是全校第一吗?即使是全校第一,会是全省、全国、全世界第一吗?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06,(10)
像陈绮贞这样不避讳公开自己年龄的女歌手不多。她今年31岁,一直生活在台北,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她的母亲是一位会计师,工作之余教小朋友弹钢琴,以补贴家用。带着母亲的期望,陈绮贞从小开始学古典音乐。她不喜欢古典音乐,与大部分学习钢琴的孩子一样,但她的理由与大部分孩子不一样——“德彪西的月光,萧邦的夜曲,怎么可以给小孩听这种东西,这应该是给恋人互诉寂寞的歌曲。”陈绮贞在《整个世界的黑暗》中这样写道。她放弃了古典音乐,跟同学一起练起了吉他。  相似文献   

10.
所有的亲戚当中,姨妈来我们家最勤,每月至少一两次,来回几十公里,就为了跟母亲唠嗑或送点她手擀的面条。现在姨妈已经70多岁,腿脚也不太灵活,于是我让母亲劝她少跑动。母亲摇了摇头,说:"我知道你心疼姨妈,可亲人间‘见面’才是最好的礼仪。""见面"是最好的礼仪?我想了想,还真是这个理儿,我从小就觉得姨妈是亲戚中最亲的人。既然这样,我何不试试改变自己与人相处的方式呢?  相似文献   

11.
淀粉人生     
母亲没有文化,打从有了孩子时起,她便企盼她的孩子不要跟她一样,成为"睁眼瞎"。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孩子们,只要你们肯读书,肯上进,妈就是砸锅卖铁,也绝不拖你们的后腿。"所幸的是,我们弟兄几个都有读书的天赋,每学期结束,都会捧回大红的三好学生奖状,这让母亲倍感欣慰。她每天忙完农活,又得为我们做好饭,接着干家务。在家里,她亲切地唤我们为"小先生"。  相似文献   

12.
正比尔·盖茨的母亲说过一句话:"两个民族的竞争说穿了是两位母亲的竞争。"我认同这句话,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可以说是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我母亲刘效坤祖籍浙江绍兴,她的父亲是北京知名中医刘润甫。我母亲个性突出,我小时候睡前她给我讲故事,那故事是她原创的,就一个故事,给我讲了几年。故事  相似文献   

13.
偕母亲逛街     
今天是双休日,见天气不错,便去外面租了一辆车,对母亲说:“娘,今天我们带你出去逛逛。”母亲穿戴好,却犹豫了:“唉,我一个老婆子逛啥?还是呆在家里看门吧。”我和妻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硬是把她拥上了车。母亲这辈子真不容易,养育了我们姐弟四人,给我和哥哥成了家,供姐姐读完了大学,并伺候着丧妻多年的叔叔,直到他去世。母亲得知我们要雇保姆看孩子,又执意随我们进了城。她说,“找人看孩子要花钱,我是孩子的奶奶,照看孩子是我份内的事。”母亲来到城里三年有余,从没踏出家门半步,也从不去左邻右舍串门。每日为我们洗衣…  相似文献   

14.
江文胜 《老友》2014,(4):30-30
正在湖北省黄石市青山湖社区青山湖小区,有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她的名字叫刘安明。她孝敬婆婆胜过自己的母亲。她的行为,不但让人钦佩不已,而且还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2011年,她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荣誉称号。刘安明1985年退休。她的4个孩子先后成家。她和丈夫一直精心照顾着婆婆石金枝。2004年2月27日,93岁高龄的石金枝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刘安明  相似文献   

15.
正母亲来过北京两次。一次在1963年,一次在1981年。第二次来北京时,原说好起码要住一年的,但只住了一个多月就受不了啦。她对我说:"我整日这样吃喝,却没有人给我说话,这不是让我坐禁闭吗?"拗不过她,在决定返回故乡前,我问她还有什么心愿?她说:"什么也没有。就是我想要—个会画的人照我的样子给我画一张像。"我立刻就理解了,她想到她身后的"位置"问题。这是常情,岂有拒绝的理由。不过我给她的建议是去照一张相,然后放大。她很愉快地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16.
我的母亲是位60岁出头的农村妇女,她和父亲在乡下种了5亩地。我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有了自己的家,母亲便被我们接进了城里。为了尽一份孝道,我们总是将家务活尽可能地做完,从不让母亲插手。母亲在初来乍到的日子里总是显得焦躁不安,她常常一个人一会儿站在窗旁观望城市的高楼大厦,  相似文献   

17.
风靡世界的<哈里·波特>的出现,给世界各国的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也给中国的儿童文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启发我们思考:什么是快乐?怎样从文学的角度给孩子们真正的快乐?在转变创作观念的同时,在创作实践中怎样真正实现"让孩子快乐,让孩子玩"这样一个目标,从而真正回归儿童文学创作的本位,让儿童文学真正成为快乐的文学.  相似文献   

18.
积雪草 《可乐》2008,(9):36-36
她经历下岗、离异之痛,独自带着孩子生活。离婚之后,家里除了一台钢琴,什么都没有了。孩子偏偏非常迷恋音乐,有超强的天赋。这可难坏了她。很多人劝她别让孩子学钢琴,她执拗地说"不"。谁说学钢琴只是有钱人的专利?面对孩子每月的一大笔学费,她拼命打工赚钱。她根本就没有休息日。别人  相似文献   

19.
正玛丽在美国西雅图经营一家幼儿园,每天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她80多岁的老母亲凯瑟琳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自己的公寓里,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有一天,玛丽去探望母亲,一个多小时老人没有说一句话,眼神空洞,行动迟缓。玛丽怕母亲一个人会出什么事情,就把她带到了幼儿园。幼儿园的孩子们见到老人很兴奋,围着她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斯蒂芬歪着小脑袋说:"奶奶您的金发好漂亮,我妈妈也是金发。"斯皮尔拿着一本画册对老人说:"奶奶您看我画的南瓜好看不?可给南瓜量周长我总是?  相似文献   

20.
黄敏莹 《社区》2011,(8):37-38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体温计成为人们体察身体状况的必备家居物品,然而目前市面上各式各样、价格不一的体温计,到底哪种更适合家庭使用?体温计应该怎么选?又该怎样正确使用?家长说:孩子太好动体温难测量30岁的岑璐是一个2岁孩子的母亲,令岑璐懊恼的是,一旦遇到儿子感冒发烧,她就不知所措,因为给好动的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