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昔日破烂王     
1996年我曾采写过《破烂王的故事》,这个以拣破烂为生,而将退休金全部捐给希望工程的老人告诉我,文章在《北京纪事》刊登后,他在那片出了点小名。从那以后,我几乎每年都要收到王镜几封值。每次他都侃侃而谈自己的"理论"。有一次还说患了眼疾,可能不久就要失明……8年过去了,王镜也是76岁的老人了,眼疾好了吗?还拣破烂吗?还资助穷孩子吗?  相似文献   

2.
《可乐》2006,(8)
那是一个忙碌的早晨,大约8点半钟,来了一位老人,年龄80岁靠上,他是来拆拇指上的伤口缝合线的。他急切地说,他9点钟有一个重要的约会,希望我能优先给他安排。我请老人坐下,看了看他的病例卡,按惯例,老人应该去找另外一位大夫给他拆线,但至少得等一个小时。出于对老人的尊重,而且正好我有一点空当,我便决定为老人拆线。治疗中,我和老人聊了几句,问他是否已经和为他拆线的大夫约定了时间,老人说没有,他知道那位大夫9点半以后才上班的。我好奇地问道,那你还来这么早干什么?老人不好意思地笑了,说他必须9点钟到康复室和妻子共进早餐。这一定是一对恩爱老夫妻,我心里猜想,话题便转到老人妻子的健康上。老人告诉我,她的妻子已经住在康复室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她患了老年痴呆症。我随口问道,如果你去迟了,她是否会生气。老人说,那倒不会,至少在5年前,她就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我非常惊讶,问道:"5年前就已经不认识你了?你还每天坚持来和她一起吃早餐,甚至还不愿意迟到一分钟?"  相似文献   

3.
小区门口有一位年纪很大的卖菜老人。天冷了,他在寒风中瑟缩着,风吹动了他灰白的头发,看上去很沧桑。每天傍晚,我都看到邻居张姐去老人那里买菜。我下班回家的时候,常常和张姐一同上电梯。连续好几天,她都买了一大堆菜。我好奇地问:"每天都买这么多菜,吃得了吗?"她笑笑说:"我是为了让卖菜的老人早点回家,吃不了给别人分分就行了。"我听了心里暖融融的,真是个好心人。那次,我和张姐一起到老人那里  相似文献   

4.
朦胧:俄国象征主义文学的特色宁宓用(雁北师范学院)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作品中往往升腾起阵阵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的艺术氛围,这里称之为朦胧。朦胧,可以说是俄国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特色。费·索洛古勃短篇小说《环》中老人的幻觉,他的另一短篇《小矮人儿》中那位亚美尼...  相似文献   

5.
吴敏 《社区》2012,(22):39
"红帽老人社区行,走街串巷察民情。坏人见了腿打颤,居民见了屋里请。"写这个顺口溜的,是我们社区的82岁老人李大年。他说的"红帽老人",就是我们这支社区老年义工巡防队。说起来,这支社区老年义工巡防队还是我向社区申请的。7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回家走在居民楼旁,一个黑影引起了我的注意,定睛一看,发现"黑影"拿着一根杆子正在偷居民家晾晒在阳台  相似文献   

6.
郝一星 《社区》2005,(5):57-57
我居住的西廊下大院最值得回忆的时期是1964年和1965年。在夏天的晚上全院的人几乎都在院里乘凉,晚风徐来,女孩子们围坐一起轻声漫歌,歌声荡漾,树影婆娑,一派平和景象。有时大家还自发地举行个小型的文艺演出,谁都可以露两手。一位花甲老人也从楼上搬下一张小桌,支上扬琴,奏一曲《金蛇狂舞》。此老是从苏联抛下俄国妻儿归来的。我曾看过一首他写的长诗,字里行间满是思念和追求。老人身体很棒,文革中还坚持到什刹海滑冰,在社会上混的小青年们都认得他。文革后,老人仍不减当年热情,和萧军、姜椿芳、张执一等人发起成立“野草诗社”,后又成立中…  相似文献   

7.
徐映珉 《中华魂》2022,(2):39-40
<正>这是温暖人心的一个举动——2013年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兰州一家养老院的餐厅考察工作。一进门,总书记微笑着与门口的老人们打招呼:"大家好啊,我来看看大家,祝大家新年好。"正值开饭时间,总书记说:"我也给老人端一份菜。"他发现72岁的杨林太老人面前还没有饭菜,就径直走过去,把一盘热气腾腾的饭菜递到老人手里,亲切地说:"请老人家吃饭。"这一关心老人的举动,体现了领袖"人民至上,心系百姓"的爱民情结,让在场的所有人备感暖意。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8,(7)
邻居的老人端坐在葡萄架下,似乎在细嗅阳光的芬芳,享受被阳光晒暖的遐想。我被诱惑了,走近他,跟他聊天。都说沧桑的老人是一本智慧的书,我要看看他人生的绚烂,学学他的慧心。老人知道我是一个沉默的  相似文献   

9.
正不忍敷衍土豆的作家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人。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认识已久的一个孩子。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侠女伴英雄     
打不过女孩2001年4月的一天,迈克在德国科腾市安哈特大学校园散步,看到一位中国老人在打拳,凌厉的拳法赢得众人阵阵喝彩。他向老人发起挑战。一个看上去弱不禁风的中国女孩对迈克说:"你跟我比吧。如果我败了,你再与老人比!"  相似文献   

11.
徐金荪  黄霞 《老友》2012,(11):29-29
医院的石榴花开了,像烈火一样红。阳光透过花隙洒在躺在病床上的张克家老人身上,老人显得那样的圣洁。2012年5月,张克家老人不幸身患肺癌住了院。在这期间,他仍念念不忘社区贫困群众,给社区贫困群众捐资1万元。老人说:"我是一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党和政府对我关怀备至,在有生之年,我应该尽点微薄之力帮助贫困群众。"张克家是樟树市福城街道办事处药市社区常住居  相似文献   

12.
恩比爱长     
贾乙 《老友》2008,(5):28-28
我认识一位年近八十岁、瘫痪在床达30多年的老人。老人无儿无女,这30多年来,在她身边一直耐心周到照顾她的是她的老伴儿。在我的印象中,她的老伴是一个开朗、乐观、富有幽默感的人,从他的言谈举止中,你一点也看不出他和一个瘫痪在床的人共同生活了30多年。在一次闲聊中我问他:"这30多年来,你是靠什么走过来的,是爱情的力量吗?"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记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卢山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中国籍外国老人,把一生中60年的光阴献给了中国。邓小平、江泽民先后亲临他的寿辰庆祝会向他表示祝贺。他说:“我的家就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外国老人,七十年前就来到中国,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春节前夕,苏北射阳县临海镇五岸居委会居民徐为余的家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当东北老人于友明吹灭他69岁生日蜡烛后,站起身来端起酒杯饱含深情地说:"我先敬你们一杯!13年了,是你们收留了我,把我当亲人看待,让我过上了好日子,不然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化成灰了……"说完,老人一饮而  相似文献   

15.
新好了歌     
波文 《社区》2002,(1):45-45
人们望着山下村庄,已是一片废墟。此时此刻,老人平静地说:“这就是我放火烧稻子的原因。”太郎跑去拉住了他的手,全村人都跪下了……  相似文献   

16.
脸谱     
正99岁老人董光纪:出门必带小罐子……近日,永嘉县界坑乡上董村一位耄耋老人随身带易拉罐的视频引来众网友点赞。原来这背后有暖心故事。老人名叫董光纪,是个农民,如今和子女同住。99岁高龄的他,思路清晰,除了耳朵有点背,身体没大毛病。他有个习惯,每天都会拄着手杖在村子里散步。这根手杖有点特别,顶部绑了个常见的八宝粥易拉罐。"这是我去年做的。"董光纪老人说。  相似文献   

17.
小幽默     
杏仁巧克力一位无牙老人在医院休养,某女护士经常占他的便宜,拿走他咬不动的食物。一天,老人的病房里放着一碟杏仁。老人对女护士说:“这是我朋友送的,我不要了,你给我倒了吧。”  相似文献   

18.
使用生命     
贾易 《老友》2009,(3):1-1
法国有一位老人名叫密特朗,他一辈子没有上过大学,而上大学却是他多年的梦想。退休以后,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从60岁开始重新学习。经过多年努力,这位老人80岁时上了大学,90岁时成了博士。在一篇文章中,老人深有感触地写道:"我觉得,生命的意义不  相似文献   

19.
恋土(散文)     
隔壁邻居的王奶奶回家去了。是在被查出身患食道癌之后没几天回家的。 老人的儿子老王和我在一个单位。几年前,他从乡下把年迈的老母接来住,老人家常到我这边串门,我也常去看望她。老人家很怪,总说儿子的家不是她的家,她的家在乡下。王奶奶乡下的家我未去过,但老王向我介绍过,乡下没有什么亲人,他是老人唯一的儿子。所谓的“家”,只是两间草房子而已,孤零零地立在一片梨园的边上。老  相似文献   

20.
正2012年3月初,北京市北太平庄街道学院南路社区一七旬独居老人突然病重,邻居们得知消息后将他送到医院,并接力为他熬粥、陪护等,直至老人病愈。"我看到他坐在床头,脸色煞白,不断地呕吐……"北太平庄街道学院南路社区居民姜志仁说,3月3日晚7点多,他得知邻居七旬独居老人王作忠病重,赶紧上门看望。见到王老呕吐不止,他赶忙联系邻居聂兆银,两人开车将老人送到第二炮兵总医院。在医院,姜志仁等邻居陪护老人做CT、化验、输液等。"经医生诊断,王作忠老人是由于感冒和脑供血不足,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