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终于有机会来到马克思故居,心中的兴奋不言而喻。马克思故居在德国特里尔市,历史上这里曾经是西罗马帝国首府,至今古风犹存。向导轻车熟路,径直把我们带到布吕肯大街10号。这是一座3层楼房,典型的十八世纪德国莱茵地区巴洛克式建筑。淡黄色的  相似文献   

2.
2001年3月9日,我们在意、奥、德结束顺访考察后,出发到卢森堡、法国。经与司机友好协商,他很爽快地答应绕行120公里,前往瞻仰卡尔·马克思故居。在德国西部边陲小城特里尔,一条名为“布尼肯大厅”、宽约4米的小巷里,有一座静静的黑瓦白墙的三层小楼,门牌10号。这便是卡尔·马克思的故居。沿途看过不少纪念馆、名人故居,有但丁的,斯特劳斯的……通常会有透亮的窗户,大门敞开,有数名工作人员站在门口,迎接参观者的到来。而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丝毫不起眼的房子,深褐色的大门紧闭,似乎是在向我们暗示,这里其实只是住着一户普通人家。大家都爬在窗户外面向里张望。我上前推门推不开,仔细又看,发现门外墙上镶挂着一个不大的马克思侧面头像。  相似文献   

3.
在爱国诗人、南社领导人柳亚子先生诞辰九十九周年纪念日(5月28日)前夕,陈云同志的爱人于若木同志专程去江苏吴江县黎里镇,瞻仰了柳亚子先生故居。在柳亚子故居,于若木同志详细了解了亚子先生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活动经历,並兴致勃勃地了解了亚子先生生平从事诗歌创作和学术活动的情况。于若木同志在历史文物室内参观时,还久久凝视着当年亚子先生的“磨剑室书斋”中的一副对联:“青兕后身辛弃疾”、“红牙今世柳屯田”。她对陪同的同志说,“我认识亚子先生。”话音刚落,她就怀着追忆的感情,吟诵起亚子先生所作《感事呈毛主席》等诗歌。在参观时,于若木同志还仔细阅览了柳亚子先生生前的一些题词手迹和部分书简,其中包括发表在《苏州大学学报》去年第一期上的《学习词典叙》(作于一九五一年),和发表在《苏州大学学报》去年  相似文献   

4.
5.
荆墨 《社区》2011,(29):46-46
民国年代,胡适是知识女性们眼里的偶像,以至有言称:“未见胡适已倾心,一见胡适误终身。”许多女性拜倒在胡博士的西装西学下,  相似文献   

6.
7.
近代海军发展史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缩影。大凡看过影片《甲午风云》《鸦片战争》的人们对那段历史总是刻骨铬心,沉闷、悲愤继而扼腕长叹,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形象永远萦绕在梦魂之中。  相似文献   

8.
权利表见理论指在交易关系中凡是能够识别为典型的权利、意思或主体资格等的表征形式,且当该表征形式与交易本来的真实状况不相符合时,法律为保护交易相对人对表征的信赖以及交易的安全与效率,强制该交易发生表征为真实状况时的法律效果.权利表见理论体现了民法制度的变迁,其法哲学基础是以保护"信赖"、"交易安全"为目标的"社会利益"学说对以"自主决定"和"自己责任"为原则的"自由意志"理论的扬弃.  相似文献   

9.
10.
胡适哲学观的两个维度产生于其对方法的两种理解:一是把方法理解为具体的方法,一是把方法抽象为一种精神、态度。这两种理解在胡适的哲学观中同时存在,为其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棗一方面把传统文化批得体无完肤,另一方面又大谈中国文化的精神棗提供了一种深层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胡适与实验主义有分割不开的联系.胡适自师从杜威,即一生服膺于杜威实验主义哲学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对中国人文科学和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胡适在人文科学多个领域极高水准的著述,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具有典范式意义,这是他对于中国文化"学报性的原始贡献".此外,由胡适首倡革新语言文字工具,进而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和现代化运动,这是胡适对于中国文化所作的启蒙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古文明绵延不绝。这一特殊性的历史发展路径,可以从"礼"与"政"的关系来探讨:独特农耕文明孕育出的礼制,不仅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同时也为集权政治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在这一演进的过程中,周公制礼和秦行郡县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制度设计,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基本国情:周公制礼的目的在于建构出一个礼乐文明,但也遗留了差等社会,经过战国变法,这一秩序的建构由以"人"为逻辑的礼制升级演进为以"事"为逻辑的法制,为秦统一提供了新的治理方案——郡县制。礼反映了以血缘团体为基础的成熟国家的社会关系,而法反映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集权国家的政治关系,二者相同的一面又体现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内在延续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表明,礼与政的关系不仅具有共时性的反映关系,也有历时性的因果关系,礼对于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和道路模式的选择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文坛的双子星座,他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他们生活年代的相近且都逝世于公元1616年,这种巧合进而激发了学者的研究热情.然而两者的可比性并非由于以上原因,而是因为其创作在题材的借用、对情的彰显及其虚实手法的运用三方面的相似.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元稹为人正直而清高;元稹主张继承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刺美见事”,反映现实问题,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产生过较大影响;元稹的华山诗写得风华流丽,动中见静,忙中有闲,从容不迫,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作为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之一,其词作于“剪红刻翠”之外“另立一宗”。本文试着从辛弃疾的登临词入手,来探究辛弃疾雄豪中见悲婉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为:登临时的“感心之物”,即富有形象性的自然界景物和以用典为主的人世间事象;登临时的“感物之心”,即他内在的“想为”和外界环境对他摒斥压抑所致的“不让为”两种力量的相互激荡。这种雄豪中见悲婉的艺术风格遂使得辛弃疾的登临词既拓其境又具词之眇。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精读课是大学英语的主要课程,它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总体英语水平。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以外语教学精读课为例,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读生词—分析课文讲解语言点—归纳中心思想—问题和练习。搬用这种方法,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往往忽视对整体内容和结构的理解,而且阅读的速度很慢,达不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精读课教学方式,笔者将整体信息阅读法引入我所任教的大学英语普通班精读课,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17.
冯其庸新时期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论红楼梦思想》、《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解梦集》等著作之中。冯其庸认为红学需要深化研究,即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他的曹雪芹《红楼梦》思想与艺术研究以及《红楼梦》重议评点派等方面体现了他文本深化研究的倡导。冯其庸由文献考证向文本研究拓展的学术实践不仅有益于优化《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也符合红学未来发展方向。"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这是冯其庸执著的为人和为学的信念,也足可为同道和后来者取法:红学发展之道路漫长,取经惟诚,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