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竞 《社区》2014,(10):51-51
在北京市东城区前门街道大江社区,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既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也是前门地区胡同文化达人;他既是社区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他用手中的镜头记录胡同的百年沧桑,记录胡同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用相机记录感动,用微电影诉说故事,他就是热心公益的胡同摄影家蔺鑫元。  相似文献   

2.
<正>舒了先生出生在宣武区龙爪槐,是个地道的老北京。1951年,舒了考入北京铁路部门,1991年,由北京铁路西山疗养院退休。这期间,酷爱文史的他,自学了《中国历史》等文史课程。学习中,他认识到祖国悠久历史的灿烂辉煌,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1966年的一天,舒了上班路过宣武门,看到宣武门城楼正在被拆除,他意识到,北京的胡同正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他想到,北京的城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胡同、四合院没有了,那将是北京历史文化一个不可挽回  相似文献   

3.
初见张巍,他穿着中式麻布上衣,察蓝色裤子,87式军用布鞋。他说布鞋穿了10多年,方便又实惠。他29岁,却对北京的胡同,胡同的讲究颇有研究,他说人一生可以带走的是一个好记性和一副好肠胃。他有着浓浓的北京情怀,眷恋着老北京的胡同生活。他是老北京网的“掌柜的”,正全心全力记录  相似文献   

4.
北京老诗人文怀沙今年95岁,行如风,声如钟,记忆力好得惊人。从天文到地理,有问必答,对答如流。他能记得《道德经》有2825字。他知道的,回答得头头是道;他不知道的,以“幽默”代回答,这答不出比答得出更逗人。你问他艾青的什么事,他用艾青的声调回答你;你问周扬的什么事,他用周扬  相似文献   

5.
李成业,瘦高的个,是个有能耐的人——至少他自己这么认为。46岁的他在北京这条胡同里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他虽然文化不高,但善于抓住机会。李成业很幸运,上山下乡时他还小;等到他毕业时,挺顺利地被国营单位招了工;而后在单位即将倒闭的时候,他及时辞职下了海,在胡同里开了小卖部;再后来又开了家小餐馆。这都让李成  相似文献   

6.
《社区》2007,(1)
在北京的25个古都风貌保护区中,东城区东四头条至九条这绵延数里的九条胡同尽在其中,再连接上十条至十四条这五条胡同,就是蔚为大观的“十四条”的大军。它不但是东城的骄傲,更是古老京城的珍品。“东四十四条”──依旧风流的“东贵西富”“胡同”是京城街区建筑的特征,除此之  相似文献   

7.
北京城,离不开胡同,而北京人的记忆,也始终未曾和胡同有些微疏远.胡同代表了一种北京的精神,那是一种固有的闲暇、热情与懒散.丁零零一声清脆的自行车铃响,鸽子成群在天空飞过留下一长串悠扬的哨音,隔壁大爷大妈端着油饼、油条、豆腐脑,聊着天儿往家走,上学的孩子跟着大人出门时候还没完全睁开双眼.院门口老爷子的茶缸子里飘出的茉莉花香,画眉、百灵在门框后面低吟浅唱.北京的胡同,在一个又一个的清晨,铺开了自己的市井画卷,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8.
瞿宁  橙雪 《社区》2005,(7):48-51
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西侧的灯市口西街,有一条清静窄小的巷子——丰富胡同。进去第一个门,19号院,就是老舍先生的故居。1950年4月,老舍先生与他的家人开始在这个三合院居住,直至他去世。特别是他人生中的一“头”一“尾”,都永远地留在了北京。小羊圈胡同出了个大作家在老舍一生的67年中,他在北京度过42年。在北京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上,有一个名叫小羊圈的胡同,这里曾经是下等人居住的地方。1899年2月2日,腊月二十三,老舍就出生在小羊圈最靠东南角的一个小院里(现在是小杨家胡同8号)。生老舍的时候,母亲已经年过40,而且身体十分虚弱,分娩时因失…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北京城市的政治、经济、文教、规划、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事业,多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下日益凋敝衰落。当时的北京虽已走上了近代发展之路,城市建设有一些局部地区的小规模改建,但从整体上看,基本还维持着封建帝都时的旧貌。在空间景观上,古老的城墙、窄小的胡同仍是北京风貌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2009,(11):10-11
北京前门鲜鱼口内的那片胡同,是刘英毅打小生活的地方,哪个院子里种枣树,哪位大爷爱唱戏,哪家孩子有出息,他都门儿清。就算是后来搬到楼里住,但他根儿还在那,胡同里老北京人鲜活质朴的生活状态,欢快单纯的游戏场景,成了他脑海中最温暖的回忆。  相似文献   

11.
一位外地的媒体记者来北京发展后,曾养成一个逛胡同的习惯。因为逛胡同使他在读近代史时知道的故事,找到了最初的发源地,进而产生了更大的震撼力。的确,自元大都以来的几百年间。坐落在城里的几千条胡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直接载体。在胡同中徜徉,仿佛让人穿过历史的隧道,回到了元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和民国以后的北平,置身于风云变幻的变革之中。  相似文献   

12.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13.
孟谦 《社区》2011,(22):1-1
记得曾在北京大安澜营社区采访过一位社区书记,当时谈起胡同社区的居民情况,他说一两句说不清,你跟我“串个门儿”就清楚了,他管这叫“下户”。大安澜营社区位于北京前门地区,胡同纵横。这位书记在这附近的几个社区都任过职,对这里了如指掌。那次随他人户走访,印象很深,他边走边估计谁可能在家,情况大都被他说中了。  相似文献   

14.
如果您在北京二环以内的老城区居住过的话,有一个老北京人肯定到过您的家门口。他就是当今走遍北京胡同第一人--舒了先生。  相似文献   

15.
从小羊圈到圣詹姆斯广场──论老舍早期的思想信仰曾广灿老舍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非常狭窄闭塞的北京胡同里度过的,这种充满浓厚市民气息的旧北京胡同社区文化环境,一方面使他保持了同穷苦下层市民的深刻联系,为他日后成为一位卓越的“市民诗人”打下了基础,另一方...  相似文献   

16.
炬局胡同悄然隐藏在雍和富身后,距其不过数步之遥。胡同口和所有北京的胡同一样,绿树成荫,电线横飞。然而北京胡同的厉害之处,就是于症实处蕴风雷——这里曾是乾隆爷制造大炮的“炮局”,胡同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7.
西廊下2号     
郝一星 《社区》2005,(3):56-57
在北京住了快50年了,几乎一半的岁月是在西廊下2号度过的。西廊下的岁月已随风飘逝,我却始终难以忘怀那些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日子。那是我青少年时代的一张光盘。少年时的许多记忆都浓缩在了那里。西廊下位于四九城内,在阜成门和西直门之间。从阜成门进来往东大约走几百米,快到白塔寺路北有条胡同,叫宫门口,顺宫门口往北不远,抵住东西一条窄路,这条路叫葡萄园,路北有几条南北向的胡同,当间的一条就是西廊下。这条胡同笔直,中间有条向东折去的胡同叫中廊下,通过去就是东廊下胡同。顺西廊下走到最北头,胡同呈U字型西折,和福绥境胡同相连,西…  相似文献   

18.
德国人米夏自称自己就是个北京的"胡同串子"。他渴望穿越时空的隧道,感觉仿佛前世就来过北京的胡同。他每来一次北京,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和哀伤,看到一条条胡同和一个个四合院的消失,他说:"我曾经在废墟前流过眼泪。中国人愿意选择更舒适和现代的生活,这无可指摘,只是希望这座城市的古老文明不要消失得太快。"米夏只是一个中年白领,他将收入中相当一部分都用来收藏中国文物,随着时间积淀的增值,这些文物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价格了,但他从来都是只买进不卖出。他那100多平米的住所已经摆满中国各种文物,但他一张画一片纸都没有卖过。  相似文献   

19.
帽儿胡同、雨儿胡同、鸦儿胡同……这些胡同名听起来奇怪,但它们的背后却都有一段掌故,静静地讲述北京城那3000多年的历史;鸟巢、水立方、磁悬浮列车……彰显着北京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有人认为二眼井、四眼井等以井为胡同名的称谓始自元朝,并以北京有很多带“井”字的街巷、蒙语“水井”的发音与胡同读音接近等为证据,“假设”胡同与水井有关,即胡同源自元代蒙语水井。经笔者考证,以井为名系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早在建元前已经存在;北京带“井”字的街巷并不多;北京的水井主要分布在菜园圃和大街上;蒙语井的发音明显与汉语胡同读音无涉,胡同与水井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