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幻灭》里静女士的意义不是传统观念上的政治理念的符号,而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女性叙事的两个极地之间的脆弱的中间地带。她三次精神幻灭的实质是她在女性自我与集体力量、在自由和规范之间痛苦挣扎后的绝望。她的悲剧结局表明作者在张扬"五四"以来的女性独立思想的同时,又对消解女性意识的新的男权价值观的认同,显示了作者头脑里的男权主义思想积淀。  相似文献   

2.
正笔挺的橄榄绿军装,飒爽帅气的军姿,一个敬礼,一个微笑。军人的威严和女性的温柔,在孙小霞的身上完美结合。从军16年,她是温州边防检查站的"形象大使",是出入境船员们眼中的"最美检查员",是让不法分子望而却步的"女超人",却唯独不是个"合格"的好妈妈。颁奖典礼上,节目组为她拍摄了一段视频。视频的最后,她7岁的儿子对  相似文献   

3.
过去,穿裤子曾经是欧美国家男性的权利,女性胆敢穿裤子招摇过市,等待她的将是警察的拘捕,因为穿裤子的女人看起来属于"坏女人"。一百五十多年前,一个名叫艾米丽亚·简克斯的女性设计出一款适合女性穿的裤子。该款裤  相似文献   

4.
丁玲是个极有个性的作家.鲜明的女性意识,贯穿她的全部创作.从"‘莎菲型’女性与中国女性文学"、"<‘三八节’有感>与丁玲的女性文学"、"丁玲与新时期女性文学"等三个方面来看,20世纪新女性形象无不受到丁玲创作的影响,这一重大影响关系足以确定丁玲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中奠基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丁玲是一位政治化了的女性作家,她始终致力于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并表现出对男性中心世界的挑战。在女性文本中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直接介入,其女性书写也逐渐向政治文本倾斜。女性意识由"莎菲期"的个人化向"莎菲后"的社会化转型。她随时势变化而调整文学创作的趋向,革命越深入,个人意识越是向人的类意识趋近。从而将女性解放的主题与其他各种斗争形式融合在一起。她是中国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6.
摩尔是笛福笔下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也是批评家们所关注的焦点。因其多舛的婚姻和沦为小偷的不幸经历而被一些批评家冠之以"荡妇"形象。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摩尔这个女性形象,摩尔是一个具有反抗意识,敢于追求自己幸福和男女平等的女性形象。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她的反抗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令人欣慰的是,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陈玉霞是20世纪小说创作"女性话语"成员之一。她在描写社会变革、时代风云时,总从女性自我支点洞察社会,绘出一批具有鲜明性格的科技女知识分子形象。她在揭示知识女性气质时,对女性生存的大环境,做耐人寻味的描绘。女性爱情追求和选择是陈玉霞的重要关注对象。她着力塑造集传统美德与现代风采于一身的新型女性形象,对女性命运进行反复咏唱、叠唱。  相似文献   

8.
从"性别"到"政治"--论丁玲早期小说创作思维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以鲜明的"女性立场"登上文坛,她的"性别"意识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重要标志。她并非意在单纯讲述现代女性的性与爱,她对现代女性内心矛盾的深度发掘,是为了要替这个社会把脉。丁玲借助"性别立场"突入到"性别政治",进而导致左翼时期丁玲的政治态度、人生信仰的根本性转变,并成为当时著名的左翼文坛勇敢的探索者。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特殊经历、阅历和人生观,促成她以冷漠的态度俯视女性人生,她通过女性在亲属、亲子、两性三种关系中表现的书写,凸现了女性生活世界的荒寒。因而,她笔下的女性陷于漂泊与孤独的精神状态。这对"五四"以来倡导的博爱的传统是一种反讽。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加纳是打破女性客体地位的先驱者,她在90年代初出版的中篇小说《小天地里的大世界》里,从各个方面着力强调了女性的主体地位。本文从摆脱"他者"的女性、颠覆男性神话的女性作品、女性话语权和对人际关系的控制等几个方面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末,绝对权威化的政治话语开始消融,文学艺术向其本质审美向度倾斜。《人到中年》蕴含谌容浓郁的人文关怀情结,延留救亡与启蒙的文学母题,是作者倾力为新时期文坛奉献的一部力作。主人公陆文婷在集体无意识的驱使下践行形而上的理想,将知识分子人性的崇高张扬到了极致。但中年时的她缺乏对自我边缘化的业余生活状态和自身作为女性生命主体的观照意识。  相似文献   

12.
陈若曦的小说创作与她的人生经历几近同一,大致分四个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初,陈若曦参加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写出了她早期的现代派小说;70年代中期离开大陆之后,陈若曦笔录"伤痕",书写乌托邦理想的幻灭,这些作品奠定了她作为小说家的地位;80年代旅居加拿大与美国期间,陈若曦关注身处异国他乡的女性所面临的婚姻困境;90年代重返台湾之后,陈若曦仍致力于描写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寻找精神归宿的历程。"女性"与"政治"是陈若曦小说最关注的主题,而她的每一次选择既是对既定生活方式的突围,又是对传统文化理想的认同和回归。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所构建的大观园既是宝玉心中纯洁的女儿国,同时也不乏女性之间的种种龃龉,它反映了传统闺阁中的某种生存状态。在对《红楼梦》学习的同时,张爱玲更注重的是对它的生发,从她对门内女性境遇的书写、对男性"去势"状况的描绘、对大门内"鬼气"的偏爱等三个方面探讨她对《红楼梦》的自觉承继和生发。  相似文献   

14.
丁玲是一位政治化了的女性作家,她始终致力于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并表现出对男性中心世界的挑战.在女性文本中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直接介入,其女性书写也逐渐向政治文本倾斜.女性意识由"莎菲期"的个人化向"莎菲后"的社会化转型.她随时势变化而调整文学创作的趋向,革命越深入,个人意识越是向人的类意识趋近.从而将女性解放的主题与其他各种斗争形式融合在一起.她是中国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在写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而且她的思想也很前卫。她的著名散文《自己的一间屋》堪称女性主义宣言书,在作者眼里,"房间"是女性的"圣所",拥有自己的一间屋,意味着女性拥有一定的自由,这样,女性才能获得身体和心灵的自由,才有安全感,也才有可能学习和创作。这种观点在她的小说中也有所展现,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很多时候对"房间"充满眷恋,把它看成是"圣所"。  相似文献   

16.
孙佳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11,31(4):48-51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文学与80年代相比,其"个人化"写作的倾向更为明显。林白作为女性"个人化"写作中的领军人物,她的创作体现出鲜明的女性立场和女性视角。但与其他女作家不同的是,林白在她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一种自我疏离的倾向。主要表现在:林白的小说并非单纯的回忆录性质的"自传",而是对头脑中记忆碎片的拼贴,这种随机性的拼贴造成了女性意识的一种自我疏离;林白总是让她笔下的女性具有双性同体的性质,这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的男性心理和男性化品行上。林白小说具有的神秘化倾向使她作品的女性意识有异于通常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不仅深刻地表现在作品对主流话语和宏大叙事的拒绝和反抗上,更重要的是它偏离了对某个女性个体的命运归属问题的探讨而突入对作为整个生命存在形式的女性整体的追问。探讨林白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疏离状态,可以深入研究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中应处的位置和维度。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她塑造了很多血肉丰满的具有独特中国特质的女性形象,还在于她对女性的认识达到了世界的高度。尽管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表达不够系统,理论性不强,但却不失深刻和尖锐。她以自己特有的文学表达发出了和世界顶级女权主义者同样的声音,即"女人是后天形成的","婚姻是一种交易"等,可以说她对女性和婚姻本质的认识与波伏娃不谋而合,而她这种深刻性正是赋予她短暂的艺术生命永恒的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她的出现和存在本身也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被她那个时代的读者和评论家誉为"圣.西门主义的先锋"、"妇女解放的宗师"。她的成功不仅打破了当时女性写作的"次文学"现象,更为同时代以及后世自强不息的女性提供了精神力量。她早期的作品皆以妇女的恋爱和婚姻生活为题材,从自己不幸的婚恋生活中汲取灵感,凭借天生的民主意识和对自由爱情的热切向往,写出了旧式婚姻对女性的束缚与伤害。尤为可贵的是,在为女性呼吁的同时,她仍不忘强调两性平等的相互性,关注男性在婚恋中的权利。她的这种博爱胸怀最终发展为一种平等思想,一种对全人类的思考与关怀。  相似文献   

19.
女性的生存状况是萧红这个女作家始终关注的焦点,而其"悲剧性"的生存现状又是萧红所要着力表现和传达的社会现实.对她笔下女性的"生存悲剧"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她笔下的女性无论是因"世俗的封杀"而致死,还是因"生育的痛楚"折磨而死,抑或是因"爱的缺失"抑郁而死,其悲剧命运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女性"人"的身份的不被确认所造成的.可以说,"人"的身份的不被确认是萧红笔下女性"生存悲剧"形成的根源,它也是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女性的"生存悲剧"形成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女性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女性网站的沸腾,对传播格局、传播理念形成巨大挑战,不少学者认为,网络开启了女性传播的新时代,男女性别平等的传播时代即将到来.这种网络传媒"她世纪"究竟是真相还是一种"遮蔽",笔者通过对各大知名女性网站的调查研究发现,要真正进入"她世纪"还需时日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