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当今人们非常关注幸福问题,但对幸福的理解则歧义丛生。将拥有财富或快乐等同于幸福,视幸福为纯粹客观性活动,认为人能够"被幸福"或"幸福完全由自己决定",且幸福"与公正无关"等,这些都是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的认知误区。其实,财富只是幸福的物质基础,德行与健康才是构成幸福的更重要的因素;快乐不等同于幸福,将快乐提升为幸福是生活意义的根本要求;幸福并非纯粹客观的,而是一种体验和心理感受;人不能够"被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主体的创造性劳动;幸福也并非完全由自己决定,它也来自于主体参与的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环境的营造;幸福与公正密切相关,幸福蕴含着对公正的要求而公正又服务于幸福。  相似文献   

2.
杨沛霆 《源流》2011,(2):94-95
什么是人生的追求,很多成功企业家或许感触最深:"追求物质与奢侈,不一定幸福。一个人有了感恩之情才有幸福,一个人在助人之后的‘为乐’中才有幸福。"正如经济学家茅于轼说的,让其他人生活幸福,自己才有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作为杰出的政治领袖,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幸福问题予以较多关注。毛泽东的幸福观经历了从"为他人谋幸福"到"为人民谋幸福"的转变,主张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有机统一。邓小平的幸福观以人民群众为本位,以人民生活是否富裕为界定标准。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幸福观对当前"幸福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4.
说幸福     
"让人民享受更多幸福"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话语。幸福成了一个高频率被热议的词语。幸福是什么?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以为,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体验,一种人生责任。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释义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交流时对幸福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我认为,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一份轻松的心情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幸福的核心是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是一种自我感受,它不在远方,也不在梦里,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平平安安是幸福,家庭和睦是幸福,被人信任是幸福,拥有希望是幸福……  相似文献   

5.
现实生活中,道德的个人未必拥有幸福的生活。因此,个人的德福一致还必须通过幸福新政为其提供保障,更为重要的是个人必须通过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来提升幸福。在论证幸福可以习得的基础上,认为"积极认知,达致幸福"、"超脱现实,解除烦闷"、"放大幸福,减轻不幸"是习得幸福的三大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3月1日,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吴门桥街道盘溪第二社区"幸福联盟"与辖区17家便民生活服务网点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幸福联盟"诚信协议,其主要内容是:17家便民生活服务网点继续挂"幸  相似文献   

7.
王增 《山西老年》2013,(3):58-58
德国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或者个人的生活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是否感觉幸福。在表示自己生活幸福的人群中,64%的人称自己喜欢和配偶、朋友、家人在一起,50%的人认为阳光和爱人的吻让生活"与众不同";而很多感觉不幸福的人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电  相似文献   

8.
"春天不是上班天,夏日炎炎只好眠。秋有阳光冬有雪,收拾电脑好过年。"不得不说,对笃信自由的人来说,跷班的幸福是无可比拟的。谁不希望在忙忙碌碌、奔波辗转的生活里享受一把"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罗京,央视著名新闻主播,万众瞩目。但谈到自己,罗京往往淡然一笑:"在新闻联播里,我是一名一丝不苟的播音员,而回到家,我和大家一样,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平淡的生活中,幸福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10.
从德性与知识的关系出发,各式各样的追随者将苏格拉底对幸福的看法发展为三种基本理论:德性工具论、德性自足论和德性至上论。从"灵魂"和"幸福"的原初含义看,苏格拉底的幸福观更贴近"灵魂"的原意:保持"活"的生命原则,并在活的过程中寻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诘问"是审查生活、获取幸福的重要手段。"好人"不是通常意义上道德高尚的人,而是善于统筹一切、使之真正有益于自我人生的人。"死后"则开启了灵魂的新航程、生发出"幸福"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11.
三十多年前,不丹国王提出了国民"幸福指数"的概念,并且付诸实践。二十多年来,这个人均GDP仅为七百多美元的南亚小国,其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  相似文献   

12.
男人和女人的生活世界不尽相同,对幸福的理解也各有差异。“无性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当然,幸福还不单单是生活,它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生存方式的变革与马克思思想的“幸福”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视域中的"幸福",不只囿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它本质上涉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内的全部生活,即个人的总体生存方式,意味着人的全部本质力量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确证。资本逻辑语境下的片面的、异化的生存方式遮蔽了人之幸福的根本,唯有彻底变革这种病态的生存方式,代之以全面的、丰富的生存方式,有尊严的幸福生活才具可能。时下社会呈现精神家园失落,幸福迷茫现象,当代人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再次凸显了开启马克思在本质意义上所诠释的幸福思想对人之生存的启示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造福人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加强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创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科学和人生哲学,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需要,是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幸福的需要。人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包括人生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人生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人自身的发展和幸福,以及各种个人生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都适用于研究人民生活问题。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活化"的研究,创立一套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人生科学和人生哲学,并用以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和生活质量,让每个人的人生更有尊严、更有价值、更加幸福、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5.
微言大义     
《21世纪》2012,(12):17-18
@任志强:幸福不是一种物理状态,也不是一种生理状态,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幸福是和他人比较后的一种感觉。我们幸福,是因为他人比我们不幸;我们不幸,是因为别人比我们幸福。有不幸才有幸福,有幸福才有不幸,所以不可能人人都幸福,正如同不可能人人都不幸。@你好明天:"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幸福常常被解读为财富和结果,其  相似文献   

16.
伴随20世纪初中国转型,传统的"市井幸福"从人生观念到生活现实经过了曲折历史变迁。传统民间社会的幸福观是通过"福禄寿"这一文化象征体系来表达的,福禄寿分别代表子孙满堂、飞黄腾达和长命百岁。故幸福乃关乎人之运势,与其说是积极追求的目标还不如说是虔诚祈求的对象。精英阶层却对民间的这种"幸福热"嗤之以鼻,他们自身倾向于一种更具超越色彩的对道与德的追求以及更高雅的人生乐趣。在"五四"青年眼里,传统社会次序是建立在压迫的基础上的,其对幸福的追求也以女性、青年、和庶民这三个群体的牺牲和痛苦为代价。启蒙也就意味着赋予每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把人们从礼教中解放出来,从而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拥有婚姻恋爱的自由。但是这个创建伊始的国家所面临的主权危机很快使个人的幸福追求显得可疑和徒劳。中国共产党所创建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在改革开放时代,伴随着"美国梦"和商品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充满五四色彩的"市井幸福"也在中国卷土重来。为了具体阐述此漫长曲折的市井幸福史,本文将分析一系列文学文本:沈复的《浮生六记》(1809),鲁迅的《狂人日记》(1918)、《祝福》(1924)和《在酒楼上》(1924),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1930),丁玲的《一九三零年春上海》(1930),苏青的《结婚十年》(1943),张爱玲的《倾城之恋》(1944),以及陈冠中的《盛世》(2011)。除了梳理文学史和思想史以外,本文还会对在理论层面探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个体的崛起和对日常生活的积极认可,以及情感在自由主义的民主社会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7.
人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则这种物质性的存在的调护滋养,即人的幸福问题是任何文化必须重视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方面不能随便抹杀,另一方面不能使其泛滥无节制.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其关键便是为幸福开显一个规导性的场域,使幸福在这个规导性的场域中得其正.通过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疏解可知,幸福的规导性的场域惟有儒家由道德的主体所开启的人文主义方可确立得起来,而儒家一旦确立起这个场域,则在幸福问题上有"修己"与"治人"的区别,以求仁者心安.这是儒家对幸福问题的解决的最后结论.  相似文献   

18.
德育作为一种价值观,其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幸福地生活。因此,德育应以幸福作为其逻辑起点和归宿,幸福是德育的必要条件,以幸福观为切入点建构德育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一项对9050名平均年龄为65岁的英国老年人所进行的研究显示,与内心感到不安的老年人相比,那些感到生活幸福的老年人的死亡风险要低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些老年参与者进行了调查,以此来测量这些人的"幸福状态",这项指标包括:个人对生活的控制力、感觉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有价值"和生活目标根据调查表上的答卷,这些老年人被分成了4个小组,幸福感的排列从高到低研究人员也考虑  相似文献   

20.
人类是在进入理性文明期之后才开始意识到幸福与不幸这类问题的,并逐步认识到,幸福的追求是人生的终极目的。由于现实中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认识不同,同时也由于人的趋利之本性,人生的幸福之路扑朔迷离、歧路横生、误区重重,唯欲望、唯目的、唯物质、唯享乐以及机会主义的幸福观数千年来导出了一幕幕悲剧。与动物不同,人是有心理、有意识、有精神的"万物之灵长",是地球上唯一既拥有自然世界又拥有精神世界、既生活在物理空间又生活在思想空间、既需要物质享受又需要精神享受的生物。食物等物质的东西是动物需要的全部,但它只是人的需求的基本,人与动物之区别不在于维持其生命的物质,而在于决定其本质的精神。精神的有无拉开了人与动物的距离,精神的富有或贫困又进一步拉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人的情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和人格之高贵与否,不是由其出身、地位、权力、财富决定的,而是由其精神品位决定的。所以,精神追求是人的幸福之路的正确出口。追求幸福无捷径可走,要奔正道。正确的幸福之路是一条以意义为指向、讲贡献的通衢大道,是一条以知识为力量、讲理性的康庄大道,是一条以智情德为追求、讲品位的金光大道,是一条以德性为操守、讲节制的绿色通道。幸福无法继承、无法给予,更不能用非理性的手段去攫取,只能靠自己创造。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在建党100周年前夕的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设想,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关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幸福工程"。在这一工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它的受益者,这是我们的权利;又是它的建设者,这是我们的责任。将权利与责任统一起来,才能在实现全面小康、全社会幸福的前提下,实现我们每个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