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在新一轮社会解放思潮的推动下,父亲本位的传统家庭结构受到巨大冲击,在乡土小说中再次形成对父性权威解构和否弃的创作热潮。该时期乡土小说的父子伦理书写可谓是多元并存,既在启蒙视野下将父亲作为封建威权的象征进行解构和否弃,又在政治历史层面中展现出父子之间的权利让渡,还在文化寻根的背景下表达了重建父亲权威形象的焦虑。而20世纪80年代乡土小说中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权利让渡并非单纯由现代商品经济观念所激发的金钱欲望使然,同时还交织着现代平等意识与阶级斗争观念的复杂纠葛;其中的“寻父”与十七年红色经典里热衷于寻找“革命父亲”也有着明显差异,其目的是重新寻找理想信仰、精神支柱以及确认自我价值,从而重建社会秩序和人文信仰以摆脱精神失落。  相似文献   

2.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在父亲死后,都对父亲的形象进行了美化、理想化、甚至神化,而这种对父亲的崇拜背后的心理实为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当父亲在世时,面对父亲的权威,他们都采取了被动的反叛方式,即逃脱,以求从父亲的控制和影响中解脱出来,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寻求自己独立的生活。在对父亲生命意志认同的集中表现上,也就是复仇问题上,他们徘徊于"崇父"与"判父"之间,并且最终都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3.
经与经学的研究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应占有优先地位。作者认为经有三重含义:经籍、私学权威、统治阶级思想权威。本文从历史角度分析了经的权威地位的形成过程,并从经济、文化角度分析了经的权威地位的延续和失落原因。  相似文献   

4.
科学主义的僭越与科学精神的失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是现代性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洋务运动中引进,在五四时期建立了权威。但是,由于科学对意识形态和信仰的僭越,使科学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科学化。最后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中,意识形态主义取代了科学主义,建立了霸权,从而使科学精神失落。改革开放以来,恢复了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但建设科学精神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明清家族小说的审父母题一方面基于父辈的忧思,肯定传统父性文明的正面价值,呈现颂父倾向;另一方面,以子辈的叛逆视角将父亲隐退或是正面作用弱化,甚至审丑化处理,在父子冲突中呈现渎父倾向。这种颂父与渎父并非二元对立的形态,而是父与子的对视、"他审"和"自审"的互审式结构形态,在否定中的肯定和肯定中的否定的过程中重构理想和希望。  相似文献   

6.
林纾的《迦茵小传》译作通过增加凸显父母年迈和直接宣扬孝道的措辞以及删除或改写有损父亲形象的细节捍卫传统的父权制,同时译者保留了原文呈现的社会建制对父亲权威的撼动以及原文中非父的言辞,这种矛盾情绪是中国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7.
在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中,"寻找父亲"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他的初期作品中,随着作品主人公尤金的不断成长,他心中的"父亲"也相应地变化成各种不同的精神力量。文章结合西方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演变历史,重点探讨沃尔夫作品中的"寻父主题",分析主人公心目中"父亲"形象的六种原型,探寻其精神追求的实质与内涵。"寻父"主题的扌契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使小说的外在形式与内部思想更趋于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圣经》中,上帝"严父"的父性特质贯穿整个犹太人的历史,但是在该隐杀弟这一事件中,上帝对该隐的父性却显示出独特的一面,即在"严父"的父性之外,还蕴含着几分"慈母"的母性。这种极具阶段性特征的父性,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对父亲伟力和父权神话的质疑和否定既是对男权价值体系的解构,又是文化弑父意识的一种体现。勃朗特三姐妹特殊的家庭生活背景和父亲不同寻常的乖僻性格造成了她们对父亲之存在的心理空缺与否定,在其文本中则成为一种文化弑父意识,具体表现为四种模式:父亲缺席,否定父亲,母盛父衰对比,父弱女强对立。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眼神     
多年来,我总认为父亲对我不好。小时候,他曾打过我,幼小的心灵已视他为天底下最坏的恶魔,从此以后,不论父亲对我怎样哄骗.我都不理睬他,总是跑到母亲的怀里,诉说自己的痛苦,而这时父亲只好失落地离开。但是,在一次父亲对我的眼神中。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社会中,父亲掌握经济大权因而具有绝对的权威,可以完全支配儿子;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方先进观念的传入,儿子们开始了自食其力的新生活,由于经济的独立他们拥有了话语权并开始审视父亲甚至否定父亲.将父子关系放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来研究,可以清晰看出父子关系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2.
试论教育过程中新型教师权威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师权威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渐趋失落,建构新型教师权威实为当务之急。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型教师权威的内涵;接着讨论了新型教师权威的几个特点:同时性、全面性、辩证性、实质性;最后分别从教师自身、教育过程、社会三个角度探讨了新型教师权威建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确定村落共同体现代转型的关键环节在于探寻变迁的路径。无论是基于学理的逻辑分析,还是基于实证的数据分析,都表明了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中村落共同体的转型不能听任市场经济和资本力量的冲击和激荡,村落共同体得以维系和实现转换的必要条件是国家力量适度在场。村落共同体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权威认同的变迁,无不显示着国家建制性权威资源的积极发挥,是实现村落共同体的现代转型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和帕慕克的其他作品一样,《新人生》也是一部"呼愁"的小说,它还是帕慕克笔下苏菲神秘主义特征最鲜明的作品之一。本文主要探讨苏菲神秘主义在《新人生》的"呼愁"风格中所实践的三重诗学文化功能,即神秘的失落、身份的失落、天使与生命的失落,融合当前学界对该小说的矛盾看法,论述这一问题与苏菲主义——奥斯曼土耳其的文化之根在20世纪穆斯塔法·凯末尔的西化改革中失落之历史命运的映衬关系。  相似文献   

15.
《海边的光景》是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杰作,与以往家庭小说不同的是,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母亲形象有了明显的变化。父亲失去了以往家长的权威,甚至可以说是家庭生活中的无为者,母亲也不再是家庭生活中的逆来顺受者,相反有了发言权并在家庭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无疑都是对传统家族制度的否定。  相似文献   

16.
无政府主义:无根的社会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政府主义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恶劣影响的非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潮。它把国家作为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的基础予以摒弃 ,把权威当作社会的祸害和人的自由的破坏者予以拒斥 ,把密谋性的恐怖活动视为革命的基本手段予以倡扬。它甚至对无产阶级国家和权威也进行责难。无政府主义的这些特征充分显现出其思想的非历史性、抽象性和无根性。在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无政府主义不切实际的虚幻实质 ,并科学地阐述了国家和权威的本质以及无产阶级国家和权威的必要性 ,指出了人民群众在共产主义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度的高低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日益显现。通过对当前父亲参与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指出家庭教育中父教缺失的危害,同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此来指导父亲们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  相似文献   

18.
佚名 《今日南国》2007,(9):36-39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2003级的广西籍学生黄来女“背着父亲上大学.孝女撑起一片天”的感人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洼。一直以来.她怀着一颗真诚而感恩的心.勤奋学习、乐观生活、呵护家人、自强自立,特别是在相依为命的父亲六次重病住院而又举目无亲的日子里.挑起了照顾父亲、坚持学习的重担.用意志和行动挽救着父亲的生命。她每天不仅要在学校与医院之间奔波,还要坚持两份家教与校内勤工助学工作.以维持基本生活;在此期间,她仍保持着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顺利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荣获国家奖学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就读武汉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先后被授予武汉大学“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团员”、“武汉大学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湖北省大学生“文华科技”品学奖、“湖北省自强不息优秀大掌生”等荣誉称号.并于近日当选2006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19.
宪法究竟是一元、二元抑或多元,其在理论上涉及宪法权威的来源,属于宪法本质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宪法是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认识决定宪法权威是单一的。确立我国宪法本质需以党性、人民性和法律性(国家性)三者统一为标准,我国宪法是一元宪法。二元宪法、多元宪法、政党宪法和国家宪法将“政党\|国家”对立作为分析我国宪法本质的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上“去人民性”“去国家性”和“去党性”的错误。这些认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宪法本质理论,忽略我国宪法文本和宪法历史,割裂宪法的党性、人民性和国家性统一,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上古今各民族的习惯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适用于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每个民族群体意志的共同体现;并相对独立于国家法制之外,依靠某种民间权威和自选组织,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有时又与国家法制兼容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