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欧美文学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始终是它们的一个表征。不论是古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都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悲情画卷。在他们的笔下,“人类之悲”惊世骇俗,而且“魔鬼”悲,“上帝”悲;懒汉悲,硬汉还悲。从这些充满意味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独特,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李贺一生有三个难解的情结凝聚于心中,导致他写出悲感浓郁的诗作。李贺诗歌题材的选择、意象的创造,都围绕“写悲”这一中心。他极力描写鬼域和仙界,也是为了抒发现实人生中的悲痛之情。抒写悲慨是李贺诗歌的意旨所在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杨晓瑜 《南都学坛》2002,22(1):74-76
驹子、陈白露分别是川端康成、曹禺悲剧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倾注了作家对悲剧人物的挚爱 ,呈现出美的韵味 ,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在对待人生、社会的态度 ,在对待“悲”与“美”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根本差别 ,从而使其悲剧有着不同的内涵 ,即 :川端康成是“既悲且美 ,悲美同在” ,曹禺是“因悲而美 ,悲美相映”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悲剧的差异表现在:写作题材不同,在表现由人与自然的悲剧性冲突时,“自然”在中国表现为“自然界”,在西方则表现为“自然规律”;在表现由人与自我的悲剧性冲突时,西方明显比中国丰富、成熟。创作手法不同,中国惯于“悲中带喜”,西方擅长“一悲到底”。创作目的不同,中国侧重伦理教化目的,西方倾向批判现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恩格斯悲尉冲突理论出发,探讨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正义性”的关系,以及生存冲突与文化冲突的悲尉性质,认为不能将悲尉冲突定性为正义与非正义的冲突,揭示了悲剧冲突的三个基本特征:必然性、两难性、背反性。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典型的悲剧人物,她的“悲”不仅体现在她在爱情上的不幸,她的整个人生也是不幸的。纵观黛玉的一生,她追求自由、正义、理想,却得到了“泪尽而亡”的结果,也就是说“零”的收获,构成了黛玉悲剧的一生!“悲”与“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黛玉的悲剧命运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正是这“有价值的”,“美”的生命的毁灭,引起了万千读者内心的共鸣,从而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欣赏中国古典悲剧,我们往往会注意到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悲剧作品中的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但结局却以一种幻想的方式,对悲剧作出“补偿”式的“团圆”处理。古代最悲的悲剧要算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了个“窦天章为女伸冤昭雪”,由悲转喜。而马致远的《梧桐雨》和洪升的《长生殿》,却安排了神话般的月宫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主要是重视从小人物的普通、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悲剧艺术的主题,描写“极平常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在揭示人物的悲剧根源时,不仅深刻地挖掘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还揭示了悲剧主人公自身思想、性格的悲剧;寓悲于喜、悲喜交融的手法,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情绪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阐释“今天的故事”中的悲苍意味:它由故事情节透视当今某些敏感的社会问题;由“角色错位”开掘人的根性的无奈与冲突。  相似文献   

10.
借鉴文学人类学的方法和成果,从生活之悲、生命之悲、文化之悲三个方面对老舍的悲剧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老舍的悲剧审美意识主要体现为感知社会人生,感知传统文化的负面对于现代文明的阻拒,探究人的价值的毁灭以及民族生存困境缘由,是一种既具个体色彩更具群体乃至时代色彩的悲剧情思。浓厚的文化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老舍悲剧意识的精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发生学”方法对中国“礼乐”与希腊“悲剧”的“功能同类性”进行揭示与论证,可使中西文化形态特征在这两个聚焦点的互照与互释中得到一个崭新的认识,从而推演出中西各别的“乐感文化”与“悲感文化”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受难是悲剧的前提,那么抗争则是悲剧的核心与本质。反抗是悲剧的内在规定,否则,悲剧便不存在了。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当然,悲剧选择后者。斯马特指出:“如果灾难落要一个生性懦弱的人头上,他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  相似文献   

13.
就屈骚悲慨美的类型观察 ,确实存在着其某篇作品与西方某种悲剧理论的精神本质相通的现象。如《离骚》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尺度和“净化”观点 ,《渔父》与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说 ,《九章》与车尔尼雪夫斯基源于“美是生活”的“善恶斗争”理论等。可以说 ,屈骚悲慨美的基本类型 ,暗合了西方悲剧观念的发展史 ,并具有某种综合、涵容、启迪的意义。因而 ,我们决不能仅据西方的一种悲剧理论来分析屈原所有的作品 ,也可以断定 ,西方至今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一种悲剧理论能阐释我国所有的悲剧创作。这一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 :发现相通之处决不只是单方而是对双方都有启发意义 ,我们可从西方的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吸取可资借鉴的东西 ,西方也可以从我们几千年积聚下来的浩瀚的作品海洋和理论宝库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14.
悲剧在文学创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能产生比史诗更强烈的效果。”在西方美学史上,悲剧一向被称为崇高的诗。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位艺术巨匠如鲁迅、郭沫若、茅盾等在悲剧艺术创作上都有着独特建树,构成了中国悲剧艺术的现代性特征。中国传统艺术虽也写人物的悲苦厄运,但往往是“始于悲者终于欢,  相似文献   

15.
诗人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离骚》,则是他悲剧生涯和悲剧精神的艺术再现,是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古、罕有伦媲的伟大悲剧抒情诗。《离骚》的悲剧特质,早就为人注意。司马迁读之,曾呜咽慨涕,“悲其志”①。严羽也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②,乃强调要把《离骚》当作悲剧作品来欣赏“妙悟”。外国学者也把《离骚》、《九章》等直名为“中国的悲歌”③。因此,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来欣赏、研讨《离骚》,则更有利于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尼娜·安德烈耶娃在苏联被称为“社会主义保守派的旗手”。从本文可看到她所持的主要观点,并可看到苏联思想和政治领域中激烈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知识和信息在当代经济中的重要性早已得到确定。大多数有关“信息经济”的观点所持的立场都是不加批判的。我们据说生活在“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充满新的和令人激动的机遇,过去依赖体力的苦活现在正被具有无限动力的经济结构所取代。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悲剧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典戏曲中的悲剧人物以被动受难、善良而柔弱的女性为主,剧作家借此突出“令人泣下”的悲悯感。这一特征植根于排拒竞争、充满温情的血缘宗法社会和农业文化土壤;悲剧快感以悲欢沓见的复合性为特征,寓哭于笑、哀而不伤的情感结构和渗透方式,充满艺术辩证法,切合一张一弛的审美心理需要。始悲终欢、始离终合的结构模式不是“国民性”的体现,而是异中求同的东方思维方式的外化。  相似文献   

19.
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艺大师。一九三六年秋发表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他在解放前的代表作。小说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原则,表现了作者所熟悉的城市下层社会小人物的“几乎无事的悲剧”题材,真实地写出了主人公祥子“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天”,并深刻地剖析了造成其悲剧的多方面的根源,促使读者思考摆脱其悲  相似文献   

20.
西方古典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我国古典悲剧却大部分有着“善恶有报”的团圆结局。这种以“大团圆”而收场的悲剧大致有四种类型:复仇型、补偿型、果报型和调和型。形成这种结构模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长于作整体思维的我国古人认为天地万物起于冲突,终于和谐,否极泰来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中国传统美学着眼于内心情感的抒发,悲剧中“大团圆”的结局便成了作者和观众抒发主观情感的载体。再次,是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