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重点科研项目”名义问世之《中国历代诗话选》(一至四卷)舛误百出,笔者曾与同仁黄益元君撰文批评(见《文学遗产》一九八八年第二期),指出该书选目、题解说明及正文标点等方面部分疏误。该书编选组主持者王大鹏君执笔撰成答辨之文(见《文学遗产》一九八八年第三期),许以摘瑕攻阙之友,表示愿就文献大端继续讨论,以争学术之是非,是以不揣冒昧,复为此文。《诗话选》(简称,  相似文献   

2.
资料性读物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否则会以讹传讹,贻误学人。本文从辑录编排、资料校正、标,式运用三个方面对《历代诗话论作家》的讹误罅漏作了择要举正,提高了该书的质量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词学蔚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2006年8月,齐鲁书社出版了崔海正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词研究史稿》(分五册),这是一套汇集词学史料和批评史料,并对词学研究进行历时性概括和述评的丛书。此书编纂体例新颖,史料翔实,述论结合,以当下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对于千余年的词学研究进行精到的述论,是词学学术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成为人类的主旋律。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也是一个有着灿烂海洋文化的国家。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海洋文学作品总量上甚为繁夥,体裁上种类亦是丰富多样,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类型,而海洋诗歌是一座巨大的矿山,亟待我们整理开发。这对于我们考察古代人—海关系,理解古人的海洋意识,无疑有着莫大意义。王蒙先生担任顾问、冷卫国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海洋诗歌选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精选了从汉末到当代的海洋诗歌名篇,并为每首诗歌作了详细的赏析,按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分为先唐、唐宋、元明清近代、现当代四个部分,共三十二万余字,呈现出了我国海洋诗歌的总体风貌,勾勒出了其发展的大致脉络,并精恰地评述了各诗的特色及成就,是我国海洋文学研究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庄子·秋水》中望洋兴叹的河伯故事更是众所周知,先秦人们对于海洋的无限已经开始了欣赏与赞叹。投射于诗歌领域亦不例外。粗略言之,中国自有诗歌始,便发展出海洋的意象:《诗经·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正是海纳百川之流的印象,《楚辞·九歌·云中君》言及云神享祭完后离开,于空中处"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然而这意象是如此的简单乃至单调、平面,好像除了浩淼无边,我们也  相似文献   

6.
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至今尚未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和承认。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使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切实了解和认识赋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深入体味它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为发掘、整理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为深入开展赋学的研究工作提供必备的资料,出版高质量的、具有现代水平的中国历代赋选,显然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由  相似文献   

7.
导致古代文学作品译注“望文生训”的原因之一,是在选择与确定词的语义时脱离了交际的语言环境,所以,《列异传》中的“生人气”、“略无”和《列女传》中的“便利”不应是“陌生人的气息”、“略微没有”和“方便”之义,而应该是“活人的气息”、“全无”和“有利可图”之义。  相似文献   

8.
我们应该承认:历史小说和用历史题材写成的戏曲及各种通俗文学,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超过二十五史和各种历史教科书,就因为它写得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的缘故。论史绝句是另一种传统的评论历史的饶有趣味的形式,而羊春秋、何严选注的《历代论史绝句选》,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诗论史的珍贵的范本。本书究竟有哪些特色呢?简单地说,就是选注者不仅充分发扬了论史绝句的长处,而且弥补了它的短处。论史绝句的优点,在于它是绝句,所以写得形象生动,精炼含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话辞典》出版《中国诗话辞典》年初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此书由已故著名古代文论专家蒋祖活先生与陈志椿先生任主编,王英志、曹旭、母庚才任副主编暨分卷主编,江浙京沪四十余位专家学者撰稿,是一部中型的资料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专科辞典。全书72.5万字,收辞...  相似文献   

10.
《东坡诗话全编笺评》前言王文龙(一)从现存资料看,《东坡诗话》之名初见于《诗话总龟》前集。《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载《东坡诗话》1卷,《郡斋读书志》小说类则作2卷,称好事者据苏武杂书有及诗家者集成。元人陈秀民编《东坡诗话》《学海类编》本作《东坡诗话...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工农兵的需要,深入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五一○三四部队、河北大学《四书评》研究小组,对李贽的《四书评》作了全部注、译和说明,取得了初步成果。现选取一部分介绍给读者,以后将陆续选载。  相似文献   

12.
朱庭珍,字筱园,云南石屏人.近代诗人、诗论家.已刊出的诗作有《穆清堂集》及续集,诗论有《筱园诗话》.他本人在《穆清堂诗钞自序》中说:“自束发受书,即解声韵,视诗如性命,为之垂四十年”(《石屏县志》第二十一卷).足见他对诗的执着追求.他的同时代人陈灿评他的诗:“思愈清妙,笔愈奇峭,才气愈跌宕纵横,而初无惨淡经营之迹,盖锻炼之极归于自然,……筱国自(?)角以诗名当代名公,钜手一见为之心折,而遇弥穷诗乃弥工.”(《石屏县志》第二十一卷)《石屏县志》对他的评价是:诗才敏捷,博洽今古,名动一时.可以看出,他的诗作确有相当的影响.但是,他的卓著的才能,并不是表现于他的诗歌创作,而是表现于他的诗歌理论的建树.当他还不满二十四岁的时候,便完成了具有独到见解的论诗专著《筱园诗话》,象这样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中华民族有浩如烟海、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奏章是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品种。它既是历代属臣向君主陈述政见、匡正时弊的应用文体,包含谋画军国,纵论古今,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智慧的宏图大略;又多讲究修辞文采,不乏抒情激切、说理畅达、言约义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古代文化研究领域受到一些错误论调的干扰,有人因为这类文章几乎篇篇都有称诵帝王功德,宣扬封建礼教的词句,就把它完全看成封建的糟粕。或许竟是这种片面的认识所造成的结果,多少年来,这种文体,除了在研究文体的著作中偶尔提及,若干古代文选收入个别作品以外,很少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明代杨士奇编撰《历代名臣奏议》,汇集商、周至宋、元奏议文章,分六  相似文献   

14.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由来已久,并不自今日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对此有所反映,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下编第一册元代部分,共113页,而所选戏曲和散曲则占88页;诗歌、散文两者相加,亦只25页。新版《中国历代文论选》(以下简称《文论选》)第二册和第三册,也选入了钟嗣成、贾仲明的[凌波仙]曲。这些都说明了元曲的被重视。因为入选的都是具有一定的典范性和普及性的作品,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一些名篇,对于这些篇章的校勘,注释以及标点等方面,必然要受到编选者的重视,决不会把戏文小曲视为小道而掉以轻心。这是我们对教材编选者应该怀有的敬意和信赖。我本着学习的态度,对《作品选》和《文论选》两部教材中元曲部分的校勘、标点和注释,提出几个例子进行商榷,以就正于编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15.
后人批评《文选》不应将骚、七体、设论排斥于赋体之外,立名琐细,选了一些不当选之作,遗弃了一些当选之作,误将史辞或赋前文字作赋序。将一篇分为数篇。  相似文献   

16.
这部《中国历代散文选》(以下简称《散文选》),上下两册,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80年1月第1版,1984年4月第5次印刷,上册印数达20余万。这部教材,从文选到注释,其用字、标音、注释乃至句读标点等,谬误太多,问题竟比比皆是,在高校统编教材里,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17.
<正>中唐李贺以其独特的诗歌内容与风格备受世人关注。历代对其诗的品介也从未消歇过,这些诗评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李贺诗歌的审美内涵,加深了人们对其人其诗的体认,拓展了对其时代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认知。但诸家所论多为一家之言,在观点上或有关联,或形成鲜明对比,整个诗歌批评却是散乱的,缺少完整性、系统性,无  相似文献   

18.
一九九六年七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丁锡根先生编著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此书分笔记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以及小说总集共四编,收小说五百三十六种之序跋一千三百余篇,发掘整理了古代小说论著和史料的原始资料,评述和考证小说研究的许多课题,正如著名小说戏曲专家赵景深教授生前为此书作序时指出:“对于古代小说史、小说理论研究确实是非常有用和有价值的。”巨北诗云;“诗文随时运,无日不趋新。”说明文学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指出一代有一代的文学。然而其新却离不开完整、确切、翔实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9.
《当代侗族短篇小说选》是新近出版的侗族作家小说集。这不管是在侗族文学史上还是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都是一件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事。侗族是个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由于他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文学是由民间口头文学构成的。这种状况基本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宣告结束。在“文化大革命”前,出现了一批侗族作家,就在他们的创作刚刚起步,初见成效的时候,十年浩劫迫使他们终止了笔墨。粉碎“四人帮”后,侗族文学又重获新生,一批年青作家迅速成长,他们和“文  相似文献   

20.
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文人袁枚,在诗文、史论、说部诸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作为诗人,他九岁开始学习写诗,到了八十高龄,仍然乐此不疲,可谓终生嗜之。他集创作、评论、采选三任于一身,以出众的才华、中肯的评论、巨大的热情,博得广大群众的爱戴,称之为“诗佛”,颂其境界广大也。他主“性灵”说,独树一帜,与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温柔敦厚”的“格调”说分庭抗礼,成为富有生气的随园诗派领袖凡五十年,在中国诗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随园诗话》十六卷及补遗十卷,近五十七万字,是袁枚毕生辛勤采选、评论诗歌的结晶。他刻苦读书,到处游历,广收生徒,结交诗友,时时处处注意搜求好诗,那怕是残墙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