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语言文化的翻译活动中,译者是最为关键的对话主体.结构主义翻译研究注重语言内部客观规律.无视言语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将译者排除在外;解构主义下,意义任意生成,译者主体放纵;建构主义翻译成为主体间达成共识的平等对话,译者具有了社会性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消解传统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并将读者也纳入解读译文、影响译者翻译活动的范畴。这些新的观念开拓了理论研究者和翻译实践者的视野,拓宽了理论研究的领域。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围绕译者的创造性,首先从翻译主体性研究展开,讨论了翻译主体间性产生的必然性和重要理论价值.主要探讨了主体间性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重要的翻译主体展开来验证主体同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讨论主体间性对译者创造性的制约,发现主体间性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也为译者创造性的度寻找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由解构主义主导的译论忽视了实际的翻译发生过程,在将译者主体性推至极端的同时也导致了翻译本体论的沦落。本文立足实际的翻译活动,以主体间性为依托来建构译者的主体性,指出译者主体性实际上是不同翻译主体之间对话、碰撞而达致共识与融合的结果,是一种在框架规约下的自主发挥。这种认识克服了解构主义语言虚无论的局限,为后解构主义时期译学的本体构建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6.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身份的变迁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逐渐受到国内外翻译学者的关注.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为研究对象,梳理翻译研究中三种不同的主体中心论的演进,揭示译者身份在翻译研究中由蒙蔽到彰显的变迁历程,分析各个主体中心论的弊端,并结合哲学上的主体间性转向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论述从主体间性的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将最终得出结论:翻译研究必然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开始登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担负着多重身份,他们对原作的翻译既是 "创造性叛逆",又是一种"误读","创造性叛逆"往往寓于误读之中,并以误译的形式出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蕴含了主体间性特征,并且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与制约为基础而呈现的.因此,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也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  相似文献   

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受到应有的重视,译者主体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但也出现了有的译者以“创造”为名,行“背叛”之实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需要—文化—心理”层面,对一个合格的译者应具备怎样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的研究发展,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提上日程。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借助客体而进行的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正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结合翻译的主体间性对诗歌《锦瑟》的几种英译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译者的主体性是建构在主体间性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0.
以艾米莉·狄金森两首诗的翻译为例,举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作者、作品、读者的主体性地位为前提,避免翻译中自由发挥式的"创造性叛逆"行为。翻译中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充分尊重翻译中涉及的各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各主体间的平等交流和协作、妥协和平衡,是获得最佳翻译效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间性关系四个方面,论述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目的在于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2.
翻译界探讨翻译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比较多,而很少从译者牵头来统一整合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各方因素的角度,将译者视为决策者身份,采取认知的方式来探讨翻译过程。本文鉴于解构主义对译者身份遭到长期束缚而爆发的极端张扬个性的不足,同时审视此期间反思中又存在的毫无重点突出的情况,从而提出译者主体效应决策模式,从把握整体兼顾个体的辩证观视角,突出译者的决策地位对翻译过程进行认知化研究的观点,尝试用“模式化”的方式来客观描述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3.
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受到了翻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介绍翻译的单一主体论及多元主体论梳理了翻译主体的研究情况。基于跨文化视角,从翻译择取,翻译分析策略,翻译行为三个方面阐释了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又介绍了翻译主体间性的情况,指出译者、赞助商、读者都为翻译的主体,好的译作不仅要依靠译者的独自创造,也要发挥赞助人、出版社、作者、读者等多方面力量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译者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译者的主体地位。首先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翻译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该翻译过程的分析论证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角色,以此来证明译者的主体地位;其次通过分析影响译者翻译目的、对象和方法等的因素,证明了译者相对的主体地位;最后,文章从译者的风格和译作的地位方面论证了译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从翻译学科性质的视界出发,可以总结出翻译活动中各主体相互对立,相互渗透、补充,并共同承担交际工具的使命这一特质。探讨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可行性问题,应充分注意主体间性所产生的作用及各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复杂意识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的翻译观中,译者分别处于各自不同的地位,扮演了几种不同的角色。译者应该处于一种与作者“积极互动”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在谈论翻译主体性的时候,却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认识上还存在歧义。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翻译主体间性等问题,是为了强调译者主体性研究赋予译者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译者应增强译者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译者的职业素养。“译德”、“译道”、“译感”、“译功”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是译者主体性得以真正实现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得以真正发挥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8.
解构主义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挑战了二元体系,使翻译过程变为对意义的多重阐释。深受德里达的影响,斯皮瓦克不仅成功超越了文本局限,还借助批评和翻译实践,把解构与现实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问题联系起来。本文集中探讨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下踪迹延异理论到斯皮瓦克对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应用,直至其属下主体效果研究,希望通过历时的对其关联性进行的尝试性探索,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借用韦努蒂在其<译者的隐身>中的观点,来阐述解构主义思潮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和启?从而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译者经历了从幕后到幕前,从隐形人到主体的转变,为翻译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从《虞美人》译本比较谈译者的主体审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中必然受到译者这一审美主体的影响,不同的译者对同一诗歌可能有不同的诠释。文章以《虞美人》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主观感受、语言风格、文化背景以及文学修养四个角度,分析了译者主体审美的差异性,并从读者接受角度试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