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类长期使用化石能源将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不可持续发展。煤、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终将耗尽,能源安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发展新能源经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的发展又有其局限性,束缚其发展。在未来发展新经济能源中,生物能源将起主导作用。它没有风能、太阳能生产的不稳定性,不受区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安全、清洁、低碳、环保,生物能源的原料是可再生的完全可以替代石油和煤。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生物能源具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将是今后中国能源战略规划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化解能源危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能源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生物能源作为一种理想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通过对自然界不同的演化态下能量守恒定律表现形式的分析,提出生物演化状态下生物能量守恒遵循动态能量循环守恒,认为能源危机的实质是在地表状态下能量循环非平衡态。根据生物能源兼具能源与生物的二重性特点,对发展生物能源化解能源危机进行了多角度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有效解决生物能源的高效转化和产业化问题提出了新的理念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西生物能源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原油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开展生物能源产业研究和发展清洁可再生的生物能源是一种必然趋势,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广西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有着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经济困境,近些年来,生物燃料有了迅速发展.生物燃料既使我们看到了希望,也使我们面临新的问题.生物燃料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5.
生物能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有利用解决能源危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所以,政府应完善和落实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着重建设非粮型生物能源原料基地,建立和完善生物能源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生物能源龙头企业,以促进我国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发展林木质生物能源既是能源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林业发展、土地资源利用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发和利用林木质生物能源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研究表明,在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开发林木质生物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前景广阔。根据国家林业局《中国林木质能源2006—2020年中长期发展目标》及相关数据,该文还就林木质能源林培育、林木生物质发电、利用木质纤维素和油料树种果实开发液体燃料项目,对中国近15年林木质生物能源发展进行了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分析,以期为林业投融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全球生物能源政策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产业发展角度,探讨了生物质能源发展的一般规律,描述了全球生物能源产业现状和发展困境,比较了国外生物质能源大国的政策沿革、内容及其特点,提出了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原则和重点。通过比较与借鉴,本文认为,在生物质能源发展问题上,中国同时具有"资源劣势"和"政策优势"双重特征,未来生物质能源的政策框架应该综合考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业和维护经济稳定等更多的因素,形成一个均衡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物炭研究及其产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物炭为核心的秸秆炭化还田技术不但为秸秆等农林业废弃物提供了一条变废为宝的出路,更为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固碳减排提供了有效手段.生物炭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对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环境和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应加大生物炭技术的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制定生物炭行业技术标准和生物炭减排计量方法;立项支持生物炭产业研发项目,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尽快成立国家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逐步促进农林废弃物的炭化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生物炭技术研发合作,成立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化石能源日渐匮乏,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成为必然趋势。然而,近年来中国清洁能源产能过剩、依赖出口、附加值低、技术落后等问题日趋严重,加之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反补贴、反倾销的"双反"措施以及近日我国最大光伏企业尚德电力的破产重整,清洁能源投融资开始出现困难。通过调查和了解国内清洁能源投融资的现状,指出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包括产能过剩、技术瓶颈以及融资困难等,走出清洁能源投融资困境需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进行融资、投资技术与研发、向环保企业转型升级、开拓多种融资渠道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发挥灌木优势推动我国能源林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木具有抗逆性强,适生区广,用途多,见效快等优势。开发灌木能源既可以推动我国生物质能源工业的发展,缓解我国未来能源的压力,又能促进生态脆弱地区植被的恢复和重建,改善生态环境,因而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该文概述了国内外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和开发现状,提出了灌木能源产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和重点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破解西部"三农"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实际出发,阐述了我国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现状,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提法的内涵以及新农村建设在西部地区实践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与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农业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与劣势;阐述了面对世界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只有调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才有出路。提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应世界市场环境,优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及农业生产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客观上引起了人们对农业能源偏向型技术创新的重视。基于CES生产函数模型与实证分析,本文测度了2005年至2015年间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能源偏向性及其效率。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至2015年,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总体上是偏向非能源要素的使用,即资本和劳动,但能源要素偏向型技术的效率高于非能源要素偏向型技术的效率,非能源要素与能源要素是互补的。因此,要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开展农业能源偏向型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4.
运用OECD的农业生产投入数据,从绝对量、比重、结构方面比较了农业生产水平不同的国家农业服务投入的分布趋势和变动规律,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政府农业投入水平对农业服务投入的影响,并简要分析了中国农业服务发展滞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农民、农村与农业问题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农民收入连续几年下降,并成为制约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免除农业税,实行城乡一体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加快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彻底贯彻<全民义务教育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家负担.免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有利于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农业是中国应对未来农业的巨大挑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在发展低碳农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还存在诸如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民的低碳意识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较普遍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相应之策,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农业,以促进现代农业由高向低碳经济转型,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来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8.
科技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本文以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2001—2007年期间被收录的有关生物质能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章通过对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热解、生物质气化、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6个方面论文的发表年代、期刊、研究机构、研究主题的分布定量分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高效转化利用生物质能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与我国西部地区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农牧业为基础、农业自然条件不理想、地理位置不优越等.通过农业信息化,澳大利亚弥补了这些劣势,发挥了原有优势,加速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大国.该文分析了澳大利亚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和主要应用,为发展我国西部农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