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也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哲学思想的一把“金钥匙”.“以人为本”是马克思财富思想的精髓,马克思的财富观本质上是一种“人本财富观”.从人本学角度出发,以马克思经典原著为依据,贯彻“人创造财富,财富服务人”这一理论主线,深入诠释和论证马克思的“人本财富观”并充分挖掘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是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最终解放这一伟大目标而提出的,从出发点来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具有进步意义.然而在今天,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是否依然具有科学性,学界众说纷纭,并无最终定论.相反,随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观念的深入人心,这一学说更是激起了人们的思考.因此,重新审视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科学性,反思人的所作所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何中华《重读马克思》一书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肯定,显示了作者的独特视角.它提示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即实践这一原初范畴内在地蕴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两个维度,恢复了超验性和人学立场.该书揭露了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读及其原因,这有助于恢复马克思哲学的睿智和本真性.该书通过对马克思哲学的创造性诠释,揭示了回到历史和恢复人的在场性对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单数概念,而是一个复数概念.“马克思主义”是指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哲学会产生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已经采取了“回到马克思”的态度,即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深度耕犁,还原出更加真实的马克思哲学,而非脱离马克思的文本去解释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然而,上述研究新动向还未引起教育学界的足够重视,这主要体现在口号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空洞论断.指导教育实践的应当是单数的“马克思哲学”,而非复数概念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确有“自由个性”思想,其“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这三个阶段是:(1830.10—1835.9)是马克思激情理想主义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神学视野“人的本性”思想影响下表达了朴素的“个性”观念;(1835.10—1843.3)是马克思理性主义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理性主义视野下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能动自由”的思考;(1843.3~1883.3)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现实主义的情绪下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做了全面的思考,对“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作了详尽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理论领域,其中马克思和吉登斯的观点具有重要代表性.尽管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概念,但却代表着现代性批判的根本方向,因为现代性悖论产生的内在动因正是被马克思持续批判的资本逻辑;尽管生态批判不可能成为马克思和其所处时代的主要任务,但他却在对资本、工具理性和异化劳动的现代性批判中,经意不经意间展露出深刻的生态思想.发展到20世纪,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亦是在“资本主义”这一历史语境下展开的,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他的现代性批判中的生态思想对马克思有着微妙的“继承”.对于二者深刻的生态批判思想,有必要结合实际实现“中国解读”,进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某些文章作者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认为由于俄国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俄国社会农村在公社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的预言没有实现,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马克思的预言确是落空,但是,笔者认为不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8.
“现实的人”,这是马克思充分肯定的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出发点在本质上即历史主体。马克思的这一科学命题蕴含着唯物史观与一切非马克思历史观的根本分歧,“现实的人”是马克思能动而全面地说明历史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颠倒”问题的传统观念暗含着三个前提:实体化、形式化和方法化.这不仅误读了黑格尔,而且误读了马克思.在黑格尔看来,所谓“颠倒的颠倒”,绝非“头足倒置”意义上的简单“翻转”,而是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所谓“颠倒”,既非费尔巴哈“头足倒置”意义上的“翻转”,也非黑格尔对立统一意义上的理性跃升,而是一种基本视域的转换,即从理性的思维过程转向现实的批判过程;从理论意义上的解释世界转向实践意义上的改变世界.这一视域转换指向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者的革命.  相似文献   

10.
卡尔.马克思哲学超越了近现代种种“二元对立”的“主义”,这是其特殊的哲学本性。当今人类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全球利益压倒了阶级、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利益,由此产生出当今最有价值的“国际化精神”和“全球意识”,这正是马克思的“国际人本主义”哲学理想超时代的展现,也是马克思哲学超越本性的当代显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给查苏利奇四篇“复信草稿”的基本思想是:俄国公社的命运完全不是如民粹派领导人奢望的可以超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事实上她已经深深地陷入了水村资本化的进程,要缩短它痛苦的路程,先决条件是俄国和欧洲革命的爆发,并能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这一思想,实际上指出了“刚刚进入资本主义”的“落后国家”应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把握自己命运的问题.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进行了相当精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同时也是无产阶级爱国主义的奠基人.许多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学者,诽谤马克思的国际主义是不要祖国的理论,歪曲马克思脱离普鲁士国籍成为“世界公民”,是违反爱国主义原则的行动.海因里希·格姆科夫指出:“说这位公认的国际工人协会的领袖没有爱国主义思想,纯属造谣中伤,是最荒谬的诽谤”.事实上,马克思不仅是一位热爱无产阶级祖国的光辉战士,而且是历史上第一位把爱国主义的理论升华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高度的先知,是第一位把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贯穿到革命实践中去的先行者.马克思的一生为他的祖国的统一和进步、为人类的解放作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早在年轻时就痛感普鲁士专制制度使“德国已经深深地陷入泥坑,而且一天天地越陷越深”,“远远落在使人复活的法国大革命后面”.他认为这是一种“民族耻辱”.但他又“认为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归根到底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共和国,要以自由人们的制度来代替已经死亡的制度”.为了解决德国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他决心离开一切  相似文献   

13.
一百年前,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无产阶级伟大导师马克思时,恩格斯在墓前的讲话中曾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巨匠”;而作为“科学巨匠”,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发现”,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因此,研究马克思“两个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东方社会发展之“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东方社会如何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之所以在晚年进行这一研究,既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与《资本论》受到挑战有关。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可能性”设想是以其所处“历史环境”为依据的。“历史环境”是马克思突破其先前理论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使一个社会的“跳越”或“变轨”发展成为“可能”,而且能够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从而使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更为充实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不只是马克思在一般意义上借用费尔巴哈主宾颠倒的方法,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简单的逻辑否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需要从一个宏观的历史发展视角去把握。除了从历史发生学的维度理解马克思以时间在先的逻辑层面提出的这一观点外,还应该看到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需要梳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从研究成果和思想发展的维度去解读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的内涵,以及这一观点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对指导处理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各方面发展关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雷云 《中华魂》2012,(13):16-20
我的这篇文章,针对的是多少年来一些外国学者所谓“马克思反对马克思”、“重新理解马克思”、“回到早期马克思”之类的鼓噪和国内一些学者跟着说什么“马克思自己也说过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否定了自己”,等等。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现代性思想.大多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维度:现代性批判和现代性超越.但实质上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在对现代性作客观的“历史评价”的基础上所作的辩证批判.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现代性肯定、现代性批判和现代性超越.从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学说”入手,具体阐释了这三重内涵.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形成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在这一过程中,“自发分工”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自发分工”的逻辑建构,马克思在存在论层面上阐述了意识形态产生、形成和终结的过程,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存在论”策反.马克思认为,作为虚假意识的意识形态:它源起于“自发分工”;它的真正内涵是“活动”;它没有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它的终结之途径是“革命”而非“批判”.  相似文献   

19.
“人是什么”是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要面对和思索的谜题,以往的哲学家对这一谜题的解答各有特点,也存在一些片面性。马克思在吸取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学说尚存在一些争论。本文在分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经典论断的基础上,引入主客体视角,力求以这一视角来阐释马克思“人的本质”的不同层面,从而达到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目的,为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继承与发展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20.
南斯拉夫著名政治家和学者亚·格尔利契科夫在其新著《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一书中,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冲突这一震惊世界的“戏剧性的现象”做了分析。 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冲突,绝非象某些资产阶级学者所断言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