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兵部是全国最高军事行政机构,至宋代,兵部大权旁落,军权转归枢密院,枢密院成为中央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使权力过大,压倒相权,严重威胁皇权之教训,对枢密院进行分割,将其直接统兵权划给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三衙崛起,升为中央最高统兵机构。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三衙有握兵之权,而不能发兵。两者互相牵制。枢密院、三衙侵夺了兵部大部之权,但兵部仍作为中央军事机构留存,权力减弱了,并非没有一点军权,它还掌握厢军、民兵、部分后勤保障等军政事务。从而形成了宋代军权一分为三的局面。这是由于宋太祖、太宗汲取唐、五代兵祸连结、割据混战的教训,对军制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起枢密院——三衙——兵部新体制;亦是宋代"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祖宗家法,在控制军队方面的具体实施。从而导致唐代兵部统兵体制,历五代,演变为宋代的军权三分制。  相似文献   

2.
(续 )  二、部族的统治机关第一 ,最高行政机关在辽制中 ,部族最高行政统治机关叫北枢密院。《辽史》卷四十五《百官志一》中有这样的记载 :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 ,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 ,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据此 ,全部契丹人即游牧民都属于这个机关统治之下。《百官志》还载 :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 ,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 ,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这样 ,也可以理解为属于北枢密院的契丹人也属于南枢密院。史籍记载的…  相似文献   

3.
北宋三司使总管一国之财政,是最高财政长官。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关于三司的来源,学界一般认为起源于唐末,但并无更精确之说。因此探讨北宋三司使的渊源问题,对于研究北宋政治制度史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殿前都点检是金朝中央军事机构殿前都点检司的长官,此职当源自辽朝,是五代中原汉制中殿前都点检的继承和发展。其品级为正三品,职掌主要是扈从皇帝守卫皇宫,任选的基本条件是皇帝的信任,主要条件是军功和从三品以上的品级,选任的特点是由女真人出任为主,其中以宗室、外戚贵族为多。卸任后,大多数都进入到宰辅或军事决策机构。  相似文献   

5.
殿前都点检是金朝中央军事机构殿前都点检司的长官,此职当源自辽朝,是五代中原汉制中殿前都点检的继承和发展。其品级为正三品,职掌主要是扈从皇帝守卫皇宫,任选的基本条件是皇帝的信任,主要条件是军功和从三品以上的品级,选任的特点是由女真人出任为主,其中以宗室、外戚贵族为多。卸任后。大多数都进入到宰辅或军事决策机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五代枢密直学士的出身、转迁和职权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其出身基本都是文士,并且大都是皇帝在藩或枢密使担任节度使时的幕僚。其转迁主要在中央文官系统中进行,其中翰林学士和端明殿学士被视为正途和首要之选。其主要职权则经历了从"承领文书,参掌庶务"到"升殿侍立,以备顾问",进而又到"宿于禁中"、"主谋议"的过程。它反映了枢密直学士职权的不断加重以及与皇帝关系的不断密切。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枢密使的权力,发展到宋代,枢密直学士往往签书枢密院事,成为枢密院的实际长官。  相似文献   

7.
清初土默特部编为左右两翼旗,设一品军政长官左翼都统,与右翼都统,下没三品参领,四品佐领若干。隆乾二十八年至清末,两翼旗统归最高军政长官绥远将军管辖,只设副都统一人管理两旗行政,为将军副职。其下设兵司、户司、操演营。崇德年间,两旗有3300余丁;清末约1694户。  相似文献   

8.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介之使”,课本上注解为“一个使臣。介、个。”(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233页注)有些选入这篇文章的名家注本也多从此说。如王伯祥《史记选》中就说::“遣一介之使,派一个使臣,介通个,单独之义。”(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史记选》273页注58)尽管如此,笔者不敢与同,现谨陈拙见如下与持“介”通“个”说的同志商椎。  相似文献   

9.
所谓“皇城气象”,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阻山带河,规划郊畿甸服;二是高城峻垣,严闰魁闳;三是殿宇林立,楼阁云连;四是建坛庙以协皇极,筑寺观以礼仙佛;五是池沼苑林,林木花卉,望水云以刺舟,着裙屐而寻胜。此五者为“皇城气象”之必备,亦为构成“皇城气象”之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影印王念孙《广雅疏证补正》四三二页下云:“治、甄,砖也。《晏子春秋谏篇》‘景公令兵搏治,当腊冰月之间而寒,民多冻馁,而功不成。’(案:影印本以“而寒”属下句,误。当依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之断句,“而寒”属上句,方与下“而”字不重。)《隋书·百官志》:‘太府寺有掌治甄官’。”检百衲本、明崇桢八年琴川毛氏刻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五省官书局本、光绪铜活字本《隋书·百官志》卷二十八并云:“太府寺统左藏、左尚方、内尚方、右尚方、司染、右藏、黄藏、掌治、甄官等署。”此当为王念孙《补正》所本。王氏以“掌治甄官”连属,“掌治甄官”为何官署?义甚不明。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九七八年,铜陵市文物部门征得“都省”铜镜一件,圆形,小纽桥孔,背无纹饰,有铭“都省铜坊官匠人孙福”九个阳文。“都省”北朝北齐时期始设。“尚书省,置令、仆射。吏部、殿中、五兵、都官、度支等六尚书。……总理六尚书事,谓之都省。”(《隋书·百官志》)降之唐代,“都省之中以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分管吏、户、礼左三部及兵、刑、工右三部。”(《历代职官表》)尚书都省是当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总办公处居中,东有吏、户、礼三部办公处,西有兵、刑、工三部办公处。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左右承、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官总辖各部,称为都省,总办公处称为都堂。其中,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等政令。“都省铜坊”,当是工部所辖的作坊;“官”字正好说明“铜坊”官府经营的性质;“匠人孙福”,是表示此镜的制作人及身份。这大概是便利检查  相似文献   

12.
28 .卷三五四《余传》 (P11170 )载 :“居三月 ,进给事中、殿中侍御史。毛注建议罢增石炭场 ,驳其非。”按 :据原文标点 ,余是升为给事中后又升殿中侍御史 ,显然有误。因为 ,给事中为正四品高官 ,殿中侍御史官仅七品 ,怎么会由给事中“进”为殿中呢 ?其实 ,殿中乃毛注的官衔 ,所以原文标点应作 :居三月 ,进给事中。殿中侍御史毛注……。 (毛注履历见《宋史》卷三四八本传。)2 9.卷三八九《袁枢传》 (P11936 )载枢进言 :“威权在下则主势弱 ,故大臣逐台谏以蔽人主之聪明 ;威权在上则主势强 ,故大臣结台谏以遏天下之公议。今朋党之旧尚…  相似文献   

13.
(一)书名与姓氏之误《重选》词目下释文引:“《唐书·元稹传》:‘贞观以来,保傅皆宰相兼领,余官亦时重选。故乌周恨位高不为司议郎,其验也。’”查这段引文,实出自《新唐书·元稹传》,并非《唐书·元稹传》。又“马周”误作“鸟周”,唐人姓氏无作“鸟”者。 (二)引文节略不当,语意不明《量地》词目下,释为“测量土地”。所用第二个书证,引《汉书·文帝纪》:“计民未加益,以曰量地。”  相似文献   

14.
宦官,指被阉割失去性机能,在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官员,古代即有“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后汉书·宦者列传》)的说法.宦官的称谓甚多,有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中涓、内官、内待、太监、内监、内珰等种种名目.我国阉宦制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周代置官,宦者已在其列,《周礼》对阉宦的职责规定是“寺人掌王宫之内人及女宫之戒命”;《左传》记载,春秋时阉官掌理王之内政、宫令,曾直接介入齐、楚、晋、宋等国国君的更迭废立大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告诉我们,赵国名臣蔺相如本为宦者令缪贤的舍人(食客),是缪贤将其推荐给赵王出使秦国  相似文献   

15.
王伯祥先生《史记选》第509页《滑稽列传》里有一句为“鹄,毛物,多相类者。”注说:“黄鹄本是生羽毛的东西,相像的很多。”此句句读和注解似觉不妥。从注解推敲,上下两句应有因果联系,但生羽毛的东西就一定相像吗?这显然于事理不通。此句的关键是对“物”字的理解,“物”古义本作杂色旗帜。《周礼·春官·司常》:“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其中“物”即用本义。古代旗帜除画有本氏族所敬的  相似文献   

16.
《史记·李将军列传》“三人亡马步行”一句,一般选本皆忽略不注,有的选家虽有诠释,如王伯祥先生《史记选》注为“亡马步行,无马而徒步行走。亡通无。”(见《史记选》四四七页注三七)北京大学《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也注释为:“‘亡’通‘无’。言此三人并没有马,只是步行。”(见该书三五五页注四二)此说未必的当。“亡”在古音阳部,“无”在古音鱼部,两字同属微母,故为双声通假,这毫无疑问。但此处“亡”训作“无”,“亡  相似文献   

17.
张永德系后周禁军军力最强的殿前司的最高长官,且兼有皇亲国戚之身份,对后周的政局举足轻重,但学术界对张永德在后周入宋的历史转折时期所起的作用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其实张永德是后周禁军高级将领,他南征北战,帮助周世宗开疆拓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对赵匡胤兄弟他倾力支持,成为宋开国的最大功臣,为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文官中,宰相是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的长官.《宋史·职官志》中说:“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宰相的名称,屡经变更.秦和西汉以相国或丞相为宰相.西汉末,废丞相,置三公(即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分掌丞相事.东汉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掌兵,司徒掌民、司空掌工,都是宰相.东汉中、晚期,为了限制宰相权力,尚书省逐渐取代三公职掌,三公成  相似文献   

19.
“兵”字的本义是什么?许慎说:“械也。”何为“械”?段玉裁注曰:“械者,器之总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说文》第三卷上) 后人多承许氏所说,把“兵”的本义释为“兵器”。如《集韵》:“兵,械也。”《玉篇》:“兵,械也。从斤;斤,兵  相似文献   

20.
两《唐书·柳宗元传》皆曰宗元登博学宏词科后,授校书郎,调兰田尉。均属误记。查宗元好友韩愈《柳子厚墓誌铭》云:宗元“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韩昌黎文集校注》卷)按,二人虽政见有异,但文墨相交,同倡古文,情谊甚笃。且贞元十七年,愈在京师从调选,时宗元调兰田尉不久,以二人关系及愈之在京时间看,所记必无误。更有力的证据是贞元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柳宗元初获职后,写了《与太学诸生喜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首有:“集贤殿正字柳宗元敬致尺牍,太学诸生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