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彩陶艺术的出现,表明古代华夏审美文化意识的产生。它经历了仰韶文化的半坡彩陶、庙底沟彩陶和马家窑彩陶等3个时期,其代表作有:1.鹳鱼石斧图;2.人面鱼纹盆;3.舞蹈纹盆;4.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它们标志着中国美术滥觞时期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70年代初期,在属于仰韶文化遗址的半坡、姜寨等地发现了一些刻划符号,引起了文、史界的关注。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发表了他的看法:“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划,但为数不多,刻...  相似文献   

3.
炎帝部落早期图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帝是炎帝部落的首领称号,炎帝又称神农氏.炎帝部落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道路.根据文献记载,宝鸡是炎帝部落的发祥地.炎帝部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半坡类型早於庙底沟类型.北首岭仰韶文化是典型的半坡类型仰韶文化,而北首岭遗址又早於半坡遗址.在北首岭和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均发现一种"人面鱼纹"图,这应是该文化部落居民的图腾标志.根据<古本山海经图说>中的<海内南经>和<大荒西经>所载,"人面鱼身"是氐人国之形像,而氐人乃炎帝之后.由此可知,"人面鱼纹"图是炎帝部落的图腾标志,故宝鸡是炎帝部落的发祥地,得到了考古学上的证实.  相似文献   

4.
古老的蛙崇拜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文物,一是神话与民间信仰,两者互为表里.古蜀王国金沙遗址蛙型金箔与马家窑彩陶蛙纹有着传承关系;蛙型金箔象征了蛙崇拜祭祀仪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蛙崇拜南传与彝族先祖由蜀入滇相联系.古蜀王国在源于马家窑彩陶的蛙崇拜南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     
2008年7月底,李宝宗先生发来一封邮件,说他收藏有一件出土于陕西华县的仰韶文化时期"鸟龙逐日纹敛口彩陶盆",希望我帮助释读其刻画图案、符号的寓意。由于他发过来的图片太小,都不清晰,我只好叫他重发图片,保持拍下来的原样大小发过来,包括口沿纹饰。之后没有消息。2010年5月初,他又在我的博联社博客文章后留言,说"有一件仰韶文化半坡期‘鸟首蛇身’——鸟龙盆",请我解读。根  相似文献   

6.
据目前所发现的古代文物看,我国最早的美术品大约是公元前五千年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当时,彩陶艺术的集中表现是,颜色以红底黑花为主,形象以几何图案为多。在纹饰之间,奔跑的鹿、啄食的鸟、张大口的鱼等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中,以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个彩陶盆最引人注目,盆上画着一个人面画  相似文献   

7.
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鸟龙"纹彩陶盆,专家们认为其对中华文明、中国史前文化和传说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石兴邦先生称其为"中华第一飞龙";王仁湘先生称其为"彩陶之光";刘庆柱先生称其为"龙之传人之魂";张朋川先生称其为"华夏之徽";郎树德先生称其为"中国史前彩陶重器";王先胜先生认为其对炎黄传说历史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意义";许顺湛先生称其为"仰韶文化发现九十年来的又一个重要发现"。  相似文献   

8.
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些年来,在陕西半坡、临潼姜寨,青海民和马厂沿、乐都柳湾,以及上海崧泽、马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些刻划在陶器上的符号,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对于这批资料的看法,最初有人认为:“可能是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器物制造者的专门记号。”也有人认为,这就是汉字起源的最初形态。如郭沫若先生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于省吾先生也说:“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仰韶文化距今得有六千多年之久,那么,我国开始有文字的时期也就有了六千年之久,这  相似文献   

9.
彩陶蛙纹、神人纹歧议评考邱立新对于原始美术的考释,引起学术界争议最多的,莫过于对彩陶纹饰涵义的阐述,迄今歧见百出,难有公论。其中之一,是对半山、马厂类型的折肢纹饰的演变原型的争议,过去研究者多数惯以半坡类型的具象蛙纹为源头,延续演变至马家窑中期,纹饰...  相似文献   

10.
在远古的中国大地上,当历史的脚步缓慢地走进了新石器时代的大门后,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分布着以彩陶闻名于世的仰韶文化.在仰韶文化的若干类型中,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半坡类型和以豫西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类型,出土有丰富多彩的彩陶,其纹饰有动、植物纹、几何纹等.这些纹饰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渗进了人类的精神因素.尤其是引起了研究者极大兴趣的动物纹饰,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众说纷纭,但以下面的三种为主.  相似文献   

11.
德亮 《山西老年》2008,(10):31-31
鱼出现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时间很早,至少有六七千年了。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仰韶文化"时期的鱼纹彩陶盆。鱼形相当概括。粗线勾勒出大头长身子,嘴正在开合着借水呼吸,鳍翘挺拔有力,尾似剪子般叉开。  相似文献   

12.
华夏族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共同体,她同世界上所有的其他民族一样,也经历过氏族制时代。同样,也曾有过图腾崇拜。她是以日和月作为自己的象征和标志的。一首先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谈起。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多弧线三角、圆点和凸形几何纹。同时,还有鸟和蟾蜍的写实形象。华县泉护村遗址出有侧面观的鸟纹形象,背上驮一大圆点。庙底沟遗址所出陶器上的鸟纹作正面观的形象,圆头,三足,作展翅飞翔  相似文献   

13.
1 辽宁新石器时代考古开始于本世纪初叶。由于历史原因,日本人首先在大连地区开展调查和发掘。最早来到旅顺的鸟居龙藏,在其《南满洲调查报告》一书中,将采集的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遗物统称为先史时代遗物。这一提法并被后来陆续到这里考察的日本人所沿袭。在辽西地区,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锦西县沙锅屯洞穴遗址发现有类似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和由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筒式陶罐、绳纹陶罐。从此,锦西沙锅屯这一名字即为国内外考  相似文献   

14.
“稚拙的和谐”:史前期人类惟一的审美类型陈代湘人类审美的发生,至今仍是一个不易言说但却又十分诱人的课题。当我们看到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那把均衡滢润的玉斧、仰韶文化的舞蹈彩盆、马家窑文化的尖底瓶以及半山类型的涡纹壶和马厂类型的变体蛙纹壶;当我们读到“击石拊...  相似文献   

15.
北首岭遗址早期遗存的发现是北首岭遗址发掘最大的收获.对其进行的讨论和研究持续至今.通过对北首岭早期遗存的文化特征和属性进行梳理,与周边地区前仰韶文化遗存对比分析,能认识前仰韶文化的发展脉络.将北首岭早期遗存与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存进行对比分析,能进一步认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起源.北首岭早期遗存属于前仰韶文化北首岭类型,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例举并分析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典型建筑形态、四合院布局形式、北部及西部边疆等地区的民居形式,提出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对当代城市生态建设的启示,即当代城市生态建设应吸收传统建筑艺术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的四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17.
由原始人的自身生产所决定的生殖崇拜,它的物化形象就是最早的人口文艺作品.人口文艺源于原始生殖崇拜,在我国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即中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鱼、蛙生殖崇拜反映的人口文艺;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龙(蛇)、凤(鸟)生殖崇拜反映的人口文艺;东部近勃海红山文化晚期大型祭祀遗址孕体女神崇拜反映的人口文艺.这种原始生殖崇拜和人口文艺出现于原始母系社会早期,但其观念文化并不与原始社会相终结.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多姿多彩,试加区分,主要可分为工笔重彩和写意水墨两大类。在绘画发展的初期,主体应说是工笔重彩。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陶器上用红、黑、白等土质颜料,画各种花纹。仰韶文化中西安半坡类型的人面纹、鱼形纹和鹿形纹陶器,河南陕县庙底沟类型的鸟形、花瓣叶形植物纹陶器,青海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陶器等给我们提供了绘画发萌时就力求规整和使用重彩的迹像。周秦汉唐的绘画,可说是工笔重彩渐进发展继而推向一个灿烂的时期。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画迹,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发现的《夔凤妇人图》、《御龙人物图》…  相似文献   

19.
一、最早的汉字近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有关早期汉字的资料。有一种是原始社会晚期仰韶文化遗址里陶器上的记号,这种记号有的类似甲骨文。下而是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外口缘上刻的记号和甲骨文的对比:  相似文献   

20.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对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是我国史前文化研究中一项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探索,这次发掘,揭开了辽西地区乃至中国东北地区及整个东北亚地区新石器文化研究的新篇章。一、兴隆洼遗址发掘的历史背景与重要贡献兴隆洼遗址的发掘,是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探索公元前7000年—前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以及建立辽西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我国探索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最初是从1960年代在中原地区寻找仰韶文化的前身开始的。在这之前,1934年在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发掘中发现了这时期的陶片,量较少。徐旭生撰文认为它们是比仰韶文化早的真正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但徐旭生的这一初步的认识在当时的学术界没有引起重视,主要原因是当时学术界研究关注的重点不在这方面。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在陕西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西乡李家村等遗址发现了年代早于仰韶文化、文化面貌与仰韶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遗存。但大家对其认识较为模糊。1964年,夏鼐提出了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问题,认为这些遗址下层的出土物的年代较仰韶文化早,文化面貌与仰韶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是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