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国的古书,在新文学运动以前一般很少有断句,更没有标点。鲁迅说:“标点古书,印了出来,是起于‘文学革命’时候的。”(《花边文学·点句的难》)把古书标点,给人们学习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带来很多方便。但是,“古文本来也常常不容易标点”(同上引),因此,除了难免有时会断错句之外,还常常会引起歧议,而且也常常难以判定是非,取得一致的意见。古人给古书注解,也有同时断句的,唐颜师古注《汉书》时,《赵禹传》中有几句他是这样断的:“公卿相造请,禹终不行,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宋袁文以为“殊不可解”,因断  相似文献   

2.
古书一般是不加句读的,即不断句标点的.要读者自己去断句.前人非常重视句读训练,根根《礼记·学记》的记载,在古代,教师要用多年的时间去教学生断句,把明辨句读作为读懂古书的先决条件之一.今天中学语文课本都加了新式标点,似乎不必再学习句读了,这显然是误解.标点断句应该是古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须加强训练.除了引导学生对没有标点的文章作断句训练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断句上有错误的例子进行辩证练习,让学生重视标点断句,从而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就《论语·乡党》中伤人乎不问马的断句标点问题进行讨论。在常见的三种断句标点法中,唯有传统的断句标点法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ou)。现在,为了阅读方便,中学课本里的古文经过加工整理,都加了标点,但作为中学生而言,仍需要具有一定的断句能力,这样,才能查阅旧版的古书,才能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是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国家教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会考纲要…  相似文献   

5.
明玉珍墓中出土的《玄宫之碑》(以下简称碑文),经重庆市博物馆的同志研究考证后,在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一日和三十日《重庆日报》上,曾两次发表了对碑文断句标点的意见。但其中有十五字,因“文义难明,暂不断句。”至今俟考。仔细揣摩这十五字,大概难以断句的原因,主要是出在“大庆”二字上。如果大庆作名词,则为地名无疑,那么就应该断句标点为:“平成都、大庆、潼川,克向寿福于铁檠城。”当然,倘若大庆作动词,那就不能与地名潼川分开,断句标点也就完全不同了。  相似文献   

6.
论脱化     
夫脱化之法 ,其为义也大矣 ,自来诗家造语 ,率以祖述为常 ,虽有剽窃偷盗之讥 ,不减引古取旧之用。在于古人 ,既已心知其实 ;抑于今世 ,则或闻听而骇。是以今兹所论也 ,虽托昔贤之为说 ,殆犹重发此秘于天日乎 ?顾脱化之为义 ,向有牵缠 ,故入作之为要 ,略需分理 ;而唯辨于祖述之必存 ,则尤进乎语汇之先在矣。至若脱化之为法 ,乃在祖、作之同异 ,与夫翻新之变化 ,且以语工字简为尊尚 ,而视融化无迹为极至也。  相似文献   

7.
古籍整理和对古籍的研究介绍,是弦扬民族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项应该严肃对待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应该抱着对祖先负责、对后代子孙负责、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负责,同时,也对自己的良心和声誉负责的态度,来做这项严肃的工作。1949年以来,很多专家在古籍的整理和研究介绍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容忍的错误,应该引为教训。  一关于标点  《礼记·学记》说“离经辨志”,离经就是给古书断句分章,这是读古书的基础功夫。断句分章正确,说明你读懂了;你…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周易正义》是第一部横排标点本,有利于经典的普及与阅读,但也存在“断句不当”、“引号专名号使用不当”、“因标点使用不当使经文与疏文的关系不明朗”等缺点,笔者就这三个方面对标点本《周易正义》的几处标点提出商议,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9.
言意关系是自《易传》始至禅宗以降一以贯之的中心课题。而庄子的言意思想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语言符号学(语义学)思想的基础,对魏晋之际言意之辨发出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乃至整个传统文化、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地影响。为此,本文拟从哲学语义学角度》对庄子的言意思想试做粗浅的分析,以求教于方宋。何谓“言”? 庄子说:“夫言非吹也,有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末定也,果是言邪?其未尝有言邪?为异于觳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齐物论》)“吹”,指风吹。“觳音”,鸟之出卵而鸣。“辩”通“辨”,别也。“夫言非吹也”,郭庆藩《庄子集解》云:“夫名言之与风吹皆是声法。而言者必有诠解,故曰有言”。“言者有言”,“即  相似文献   

10.
一古书经过金石竹简缣纸的变迁,又因数千年之传抄翻刻,讹误漏阙,势所难免。刘向《别录》云:“古文或误以‘见’为‘典’,以‘陶’为‘阴’。”《抱朴子》云:“书三写,以‘鲁’为‘鱼’,以‘帝’为‘虎’”。古书既然有因为传抄翻刻带来的错误,校勘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工作。俞樾《札迻序》啊云:“夫欲使我受书之益,必先使书受我之益。不然‘割申劝’为‘周由观’,‘而肆赦’为‘内长文’,且不能得其句读,又乌能得其旨趣乎?”俞樾指出了校勘的重要性。要想搞清古书的旨趣,必得搞清古书的句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古书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一语法现象,即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也”字.自《马氏文通》一直到现在的一些语法著作,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也’字助读,其为用也,反乎其助句也.助句以结上文,而助读则以起下文.其起下文也,所为顿宕取势也.盖读句相续以成文,患其冗也,助以‘也’字,则辞气为舒展矣……‘也’字助实字,凡实字之注意者,借助‘也’字,则辞  相似文献   

12.
养气 孟子讲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话,也被一些论者认定为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其实,这顶帽子并不恰当。且看原文: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相似文献   

13.
《辞源》、《辞海》在解释“杀青”一词引用《后汉书》“李贤注”文时,因断句不当而造成歧义。又由此衍生出有人认为清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的错误解释为正确解释。其实,只要对“李贤注”文作重新标点和理解,以上两个问题则迎刃而解,“杀青”词义也就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荀子集解》中华书局标点本注文部分的25处标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意在说明“多思勤查”在古书标点工作中,尤其是在古注标点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邪 ,异也。思无邪 ,则文无奇。盖古今中外之科学文化瑰宝 ,皆为思邪之作也。弗信乎 ?请看 ,哥白尼思邪于托勒密之“地心说” ,乃有“日心说”之问世 ,迈克尔逊和莫雷利思邪于古希腊之“以太” ,乃有“零”漂移之结论 ,普朗克思邪于经典物理学之“能量均分原理” ,乃有“量子论”之建立 ,爱因斯坦思邪于牛顿之“绝对时空观” ,乃有“相对论”之创举。李白思邪 ,“燕山雪花大如席” ,苏东坡思邪 ,“不知天上官阙 ,今夕是何年 ?”郭沫若思邪 ,“我是一条天狗” ,鲁迅思邪 ,“满纸都是吃人 !”思邪是对常规思维的质疑 ,思邪是对现存秩序的叛逆。…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天地》篇有一则寓言:“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司马彪注:玄珠,道真也)。使知(理智)索之而不得;使离朱(色也,视觉)索之而不得,使喫诟(言辩或声闻)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吕惠卿注:“象则非无,罔则非有,不皦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郭嵩焘说:“知者以神索之,离朱索之形影矣,喫诟索之声闻矣,是以愈索而愈远也。象罔者,  相似文献   

17.
《古小说钩沉》是鲁迅先生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类书及古书注文中辑录整理而成,尽管其收罗宏富,考订精审,但仍然存在一些校勘、断句、标点等问题,对其进一步考订补正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使用。  相似文献   

18.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句话,原文是:“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对于这一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因而标点断句也不尽相同。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是这样的: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中华书局一九五六年标点的《资治通鉴·秦纪二》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9.
《扬子法言》中句末连用语气词汇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词是用来帮助表示各种语气的。当几个语气词连用时,语气的表达上往往存在主次之分,语气的重心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其作用是加强之前语气的表达效果。《扬子法言》一书中句尾语气词连用的现象非常多。其中以两个语气词连用为多见,有"已乎""也哉"、"矣夫"、"也与"、"也者"、"矣乎"、"矣哉"、"也夫"、"乎哉"、"而已"等;也有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如"也已矣"、"而已矣"、"已矣哉"、"几矣哉"。不同语气词的选择使用可以让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完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20.
论训诂与句读任远标点古书的最基本要求,“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最后还应该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和古代汉语相符合。”[1]上述“首先”“其次”“最后”三点确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做到这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