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句丽王陵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政权存在 70 5年 ,传 2 8王 ,都城三置两迁。诸王陵墓在何处 ,墓葬形制、规模、特点如何 ,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问题。多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证明 ,我国集安国内城附近的某些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应是高句丽王的陵墓 ,诸如太王陵、将军坟、千秋墓、西大墓、JYM992、 3319等 ,其中 3319为典型的砖室墓。从建筑结构、年代、出土遗物 ,特别是莲花瓦当、文字瓦当和文字砖的研究成果 ,结合文献 ,可以确认某些王陵及其主人  相似文献   

2.
集安是高句丽民族早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是高句丽王族桂娄部的中心所在。高句丽政权于公元3年自桓仁迁都至此,历425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政权的大发展时期。之后高句丽政权虽然迁都到平壤,集安作为"别都",仍列高句丽"三京"之一。因此,分布于集安的高句丽文化遗产也就最为集中、齐全和典型。  相似文献   

3.
2012年7月29日,吉林省集安市麻线河右岸发现了一通高句丽时期的文字碑。碑石由一整块粉黄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是典型的圭形碑。正面镌刻汉字隶书碑文,原有10行,218字,现已识读170多字。碑文记载了邹牟王开创基业,诸王相承,好太王开拓疆土,为先王立碑,铭其烟户,制定高句丽王陵守墓制度。要求对于诸王陵墓守墓洒扫,四时祭祀,不得买卖烟户,违者子孙后代都要受到惩罚。根据集安高句丽碑的形制、碑文内容和好太王碑记载,初步断定此碑立于好太王时期。集安高句丽碑的出土是一百多年来集安考古的重大发现,碑文涉及高句丽起源、建国、好太王的统治、高句丽王陵守墓制度等问题。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4.
我在《集安高句丽墓研究》一文中,曾提到在集安地区出土的两枚黑灰色卷云纹铭文瓦当,一是“丁巳”纪年瓦当,一是“太宁四年”纪年瓦当。通过这两枚瓦当的对比,考证和“丁巳”纪年瓦当有关联的3319号方坛阶梯积石墓的年代,应在四世纪中叶。1981年秋季,日本考古学者友好访华团在长春访问期间,在一次座谈会上,日本考古学者永岛先生曾就拙文提到的黑灰色卷云纹铭文瓦当,提出如下三问:1、在集安地区共出土过多少枚黑灰色卷云纹铭文瓦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对集安 3319墓多年的实地考古调查和重点运用天文考古学知识 ,对高句丽人像石刻神秘图纹符号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考释 ,提出了“天书”是由“七衡六间”、“四方五位”、“四时八节”、“九宫”、“八角”及“阴阳五行”等中国本源文化中独有的原始图解所构成的复合图 ,东西立石系高句丽民族崇拜的日月神像。本文还对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确定了石刻为仿中原汉代墓阙性质 ,断定墓葬应为高句丽第 16代王故国原王的陵墓 ,并认为高句丽族名“高”姓来源于始祖神高阳氏 ,其“天人合一”思想深受中原影响。这些方面 ,都充分体现了高句丽民族与黄帝氏族、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此文以全新的视角 ,独到的见解系统考释 ,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6.
林华东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11-118,159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中的西汉东瓯国内容简短,故其国都所在,至今仍是一大悬案。2006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温岭市大溪镇塘山村北发现了一座西汉之时平面呈"甲"字形的大型土坑木椁墓(M1),附近又有一座城址,发掘者遂宣称东瓯国都在温岭大溪,而塘山大墓则是东瓯王陵。本文从其古城方位与规模、塘山大墓及其随葬品特点,并通过对东瓯国史料、疆域和方言的全面剖析,以及温州的历史沿革,结合考古文物新发现,从而主张东瓯国都应在温州市区,温州建城实应始自公元前192年。  相似文献   

7.
高句丽南北道是当时从辽河流域通往高句丽王城所在地即今集安地区的两条道路。文章首先对文献记载中的关键字词进行了辨识;然后对以往学术界推断为高句丽南北道的几条道路逐一进行辨析,提出倾向性意见;与此相关,文章最后对当时高句丽的新城所在又作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西汉末年至唐总章元年(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将近七个世纪的时间里,生活在祖国东北的貊族的一支——高句丽人,在吉林省东部地区的鸭绿江中下游和浑江流域一带建立了高句丽王国。集安县城就是她的中、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富绕、美丽的洞沟平原上,保留有数以万计的高句丽古墓,人们通常称之为洞沟古墓群。目前这里已发现有二十座古墓中绘有彩色缤纷的壁画,这是古代高句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以前,就引起中外学者的注视。他们虽然有过专门的论著和文章,但都局限于对壁画的编年研究,对古代高句丽社会的生产发展,社会风尚,宗教信仰,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都很少论及。笔者想就此提出一些粗浅分析,希望专门家们能给予批  相似文献   

9.
高句丽的城址绝大部分是山城,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高句丽山城达百座以上。文章首先介绍了中国境内高句丽山城的地区分布和规模大小,然后具体分析了山城的不同类型和山城的各种设施,其中山城的类型可分为簸箕型、山顶型、筑断为城型及左右城与内外城几种,最后讨论了与山城有关的高句丽晚期长城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集安禹山JYM 331 9号墓因其形制特殊 ,墓侧有人面刻石 ,出土过东晋瓷器等而成为一座重要古墓。 1 96 2年、 1 983年、 2 0 0 3年 ,先后在该墓出土 3枚卷云纹铭文瓦当 ,深受人们关注。经本文作者认真考辨 ,第一次使瓦当铭文得以完整识读。以此为基础 ,对与墓主人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作了考证与初步研究 ,得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地域在鸭绿江、浑江流域.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出走夫余来到这里,借助当地居民的支持,建立了高句丽政权,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传二十八代王,七百零五年.吉林省集安市是高句丽故都,从公元3年至公元427年的425年间,这里一直是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高句丽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保留着许多高句丽时代的文物遗迹,以集安最为丰富,许多文物举世闻名.这些瑰宝有着丰富的内容,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殖崇拜,这也正是本文论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九五”边疆考古规划重点资助项目,由王绵厚先生撰著的《高句丽古城研究》一书自问世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该书有两个特点:一是作者下的功夫大,从“后记”得知,本书从酝酿到完稿经历10个春秋。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十余次亲自调查了省内外的数十座高句丽古城,又广泛收集、整理了国内外的有关考古资料和论著;二是作者在全面、客观地记述分布在鸭绿江两岸的高句丽早、中、晚期古城的现状、分区、分期和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与古城相关的诸多重要学术问题,如高句丽民族起源、文化内涵、城邑制度、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徐州博物馆清理了十三座西汉时期的石椁墓,这为研究徐州历史提供了资料,也为研究徐州地区画像石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实物例证。石椁墓的地域分布与特征关于石椁墓的材料,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共三十三座,它们分别是:徐州的奎山二墓,金鼎山二墓,铁二中二墓,彩色印刷厂墓,小山子墓,琵琶山墓,万寨二号墓;铜山的范山墓;沛县的栖山一号墓,古泗水墓(见《江苏徐州汉画像石》图77、78、其二石从形制到画像风格及内容都类似栖山墓,疑该石原出自栖山);丰县华山一、三、五号墓;邳县刘林墓;睢宁县土山十三座墓,古邳公社苗庄墓和连云港市桃花涧二墓。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徐州  相似文献   

14.
高句丽瓦当     
吉林省集安出土的高句丽瓦当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独具特色,工艺精美。主题纹饰大体有四种,即莲纹、忍冬纹、兽面纹、卷云纹。莲纹瓦当数量较多,灰色和砖红色均有,灰色者当面可见涂朱涂垩彩绘迹象。忍冬纹瓦当较少,  相似文献   

15.
徐州地区的石椁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徐州博物馆清理了十三座西汉时期的石椁墓,这为研究徐州历史提供了资料,也为研究徐州地区画像石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实物例证。石椁墓的地域分布与特征关于石椁墓的材料,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共三十三座,它们分别是:徐州的奎山二墓,金鼎山二墓,铁二中二墓,彩色印刷厂墓,小山子墓,琵琶山墓,万寨二号墓;铜山的范山墓;沛县的栖山一号墓,古泗水墓(见《江苏徐州汉画像石》图77、78、其二石从形制到画像风格及内容都类似栖山墓,疑该石原出自栖山);丰县华山一、三、五号墓;邳县刘林墓;  相似文献   

16.
从民族考古学上考察高句丽的城市考古学 ,其“城邑制度”的形成与山城的出现 ,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对高句丽山城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 ,应当成为高句丽古城研究的中心环节。本文作为《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与都城》的姊妹篇① ,拟重点考察在高句丽的“城邑制度”下 ,其山城建筑中有别于中原城市考古学的特殊规律及其与“城邑制度”的关系。一、高句丽“五部”的形成与发展是其山城布局的基础高句丽“城邑制度”与山城发展的关系 ,从高句丽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过程通观考察 ,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其早期“五部”的分布和发展 ,始终是高句丽山城的分区和…  相似文献   

17.
高句丽五部是在朱蒙立国前后以桂娄部为核心联合其它四部而形成的,但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在五部的墓础上仿中原五方土制建立民族与国家的政治体制。与高句丽同出于貊的夫余和百济也都实行五土制,而各有其特点。五部制与高句丽统一的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密切关联。这种制度随着高句丽奴隶制的改变,进而发展的“五褥萨”制,与后来东北的渤海、辽、金所实行的五京制当有历史的渊源关系。 一、五部的来源与形成 高句丽五部的来源最多可以上濒到朱蒙南下立国时。对高句丽五部的来源及其形成的研究,过去尚很少涉及。《通典》谓五部“皆贵人之族”,这可以作为探讨问题的一个线索。这些“贵人之族”, 当然是朱蒙所注重,尊敬和联合的主要对象,而这些“贵人之族”也一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高句丽早期王系的再整理,指出高句丽早期王系是经过人为炮制后的产物,从而肯定新朝诱斩的"高句丽侯驺",就是高句丽高氏政权承认的始祖朱蒙。  相似文献   

19.
高句丽族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的族源是多元的 ,其最早的源头应是青铜时代的高夷 ,而高夷既不是秽 ,也不是貊。作为以秽人为主源的夫余人以及青铜时代延续下来的貊人残部 (小水貊、“貊国”遗裔、梁貊 )也是高句丽早期的重要族源 ,但最早演变为高句丽族的应是分布于今富尔江流域的古高夷人。至于汉族 ,自高句丽开始形成时就是其来源之一 ,在高句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汉人融入到了高句丽族之中 ,从而汉族成为高句丽的最大族源。此外 ,融入高句丽的还有沃沮、肃慎 (挹娄 )、鲜卑、契丹、百济、新罗等族。值得强调的是 ,高句丽族的形成同古朝鲜并无多少联系 ;无论是箕氏朝鲜还是卫氏朝鲜 ,在地域上同高夷以及后来的高句丽五部皆不相重合 ,古朝鲜的先人良夷在青铜时代同高夷和貊人存在的空间皆无相同之处 ,而当高句丽族形成之时 ,卫氏朝鲜已为汉武帝所灭 ,古朝鲜族大都融入汉族之中。  相似文献   

20.
从公元4世纪至10世纪,在东北亚地区相继发生高句丽、渤海"结援"日本的历史事件.日本则趁机插手朝鲜半岛事务,武装干涉,造成东北亚的动荡,妄图改变东北亚政治格局.高句丽引狼入室,未能挽救自身灭亡.渤海初期与唐王朝发生矛盾,曾"结援"日本,但在唐玄宗的政治对话之下,很快得到化解.终渤海之世,渤海与日本一直存在"国书之争"--日本把高句丽、渤海视为朝贡国,渤海始终不接受,不承认.高句丽、渤海"结援"日本和日本趁机称霸东北亚,给予我们很多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