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任卫平 《日本研究》2004,69(1):90-93
山田清三郎是日本文坛上著名的作家,虽然他的作品没有被大量地引入中国,但纵观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前前后后,无不留下山田清三郎的足迹。他为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是日本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活跃在文坛上的核心人物,即是小说家又是评论家。一  山田清三郎是以短篇小说开始他的文学生涯的,他在早期创作中,常以短篇小说反映底层大众生活,探索大众生活轨迹,批判各种传统观念,宣传他的萌芽状态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反对贵族专制的观点。他的早期作品《幽灵读者》、《青年时代》都真实地反映了底层人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蒋艳丽 《社科纵横》2007,22(1):91-92
张洁的《方舟》和王安忆的《弟兄们》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女性建构自我的不同倾向。本文将两位作家的女性观和书写态度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焦点,从“谋生与谋爱”、“做人与做女人”两个角度进行比照解读,从中梳理出女性追寻自我本体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王燕 《学术交流》2006,(10):177-179
文学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反映。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的出现虽然会因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有迟早之分,但它不会违背规律形成空白。因此,从世界范畴看,19世纪俄罗斯贵族文学时期以奥涅金为代表的“多余人”群体形象的出现并非一个偶然的文学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多余人”形象的一般特征和基本性质,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多余人”形象绝非俄罗斯文学的专利,早在11世纪的东亚文坛就已浮现出了一位颇具“多余人”特质的早期文学形象———光源氏。  相似文献   

4.
论日本现代文学1987年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日本文坛"被动姿态"作家吉本芭娜娜、村上春树,"主动姿态"作家大江健三郎发表了战后文学史上具有文学"转型"意义、三人三色的力作,陷入困境的日本文学进入新阶段,出现文学的"主动姿态的丧失"现象,"被动姿态"作家渐成主流.大江全力对抗由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代表的"表层的、风俗的"文学,追求文学"根据地"建设,当代日本文坛形成两大谱系.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文坛平行对峙的文学现象,是中日两国在政治、军事上剧烈冲突斗争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在日本,人们一直把包括侵华文学在内的为对外...  相似文献   

6.
席超 《唐都学刊》2014,(5):64-69
陈忠实前期作品一直写当下的生活,善于从道德角度切入,在变态心理和爱情描写上也多有探索,塑造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形象。经过15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历练,他的创作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20纪世80年代中后期,作家经历了伤痕文学、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思潮,阅读了大量外国传入的文学经典。他反思自己以往的文学创造,实现了自我剥离,他远离了写当下生活的题材,转向历史,转向人物内心,遵循文化心理结构观点,写出了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实现了自己写作的转型。他抓住了作品《蓝袍先生》中的语言感觉和创作状态,经过充分的准备,以沉静的状态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白鹿原》,奠定了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霍有明 《唐都学刊》2013,29(2):127-128
立足地域视角开展地域文学研究,乃是近年来学界较多采用的研究方法.就中国古典文学史言,至明清时代,随着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过去以某一文学思潮和时代风尚为主导的局面,转变为以地域性为主的文坛格局,文坛上形成了诸多创作实力强劲、地域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学群体和流派,地域文学传统意识日益凸显.因此,近十多年,从地域角度切入,探讨文学家族、文学流派、作家群体、文学社团,成为明清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且已取得了许多丰硕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8.
东汉桓、灵以降,儒学在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遭到削弱,它的传播渠道趋向私学化和家学化,并对当下文人的人格心态和创作风貌产生深远影响.在汉末儒风转换的思想背景下,建安文坛继承儒家既有的情辞观、言志观,又充分吸收楚辞、汉赋等优良的文学传统,呈现出复古与趋新交融的时代新风.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不同文学史教科书中的《左传》书写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对《左传》性质、作者及其成书的书写上,它们观点各异甚至相互抵牾.一方面,它们对《左传》性质的书写,勾勒出民国时期文学观念的演进轨迹;另一方面,它们对《左传》作者及其成书的书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与现代学术范式的确立对《左传》研究的激活与促进,也生动还原了民国时期文学研究的"学术景观";此外,教科书作为传播、普及知识的重要工具,它们对《左传》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的正面书写,是20世纪《左传》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使《左传》位列中国文学经典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后现实主义文学,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当代俄罗斯文坛上发育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她已覆盖自"30后"至"80后"好几代俄罗斯作家,呈现出一拨又一拨且有多种类型的艺术探索,显示出独特的哲学取向与美学追求、艺术定位与诗学特征,已然构成当代俄罗斯文学中一种有气势成气象的文学思潮,而在实现着其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双重超越。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范式,它拥有独具的世界观、独特的人生观、独到的意义观。既反思记忆中的历史又直面当下现实的文学叙写,既有所解构也有所建构的艺术写生,在生动地体现其别具一格而新人耳目的探索路向,在深刻地展现其积极介入当下现实生活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武凤珍 《唐都学刊》2006,22(4):146-149
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比较两位作家的两部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短篇小说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等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郑明璋 《唐都学刊》2005,21(3):94-9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既是一部目录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的文学观念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其一,坚持汉学正统观念,恪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温柔敦厚、平淡中和的诗教和美刺传统。其二,知人论世、考镜源流、文品如人品的评价方式。其三,注重形象性,反对征实,反对臆测,主张顾及全篇。其四,主理尚用,有补于世,服务于现实政治。其五,史家视角,文史兼备,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4.
郭兴文 《唐都学刊》2002,18(3):63-67
在目前所有的新闻、文艺理论中 ,都称“杂文是散文的一部分” ,造成概念上的逻辑混乱与悖论。杂文是可袭取多种文学和非文学的文体形式 ,杂取各种文本艺术表现方式 ;从这个“杂交”特征以及文体概念相交理论 ,重新界定杂文在文学概念范畴中应是一个独立的“种概念”。  相似文献   

15.
王卓慈 《唐都学刊》2005,21(2):115-118
陕西素有"文学重镇"之称,陕西当代文学创作与影视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陕西有多位专业作家正在逐步转型为文字文本和影视文本两栖的作家,同时,涌现出一批专职从事影视剧本创作的作家,其影视文学创作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影视艺术借助文学创作之力,促使文学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影视的文化优势,是发展陕西影视文化产业行之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12,28(3):30-35
陈忠实创作道路具有重大的文化创造意涵。其一是早期农村生活奠定了作家民间化平民文化情感立场和文化价值观念,打造了鲜明独特的民族化、乡土化、地域性本土文学底色;其二是对文学与人民、文学与生活、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明确认知,使作家始终保持与人民母亲的血肉联系;其三是从为谋生而文学走向为实现生命价值和民族复兴而文学,成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般勇毅执着文学事业的励志书;其四是不断进行精神的与艺术的"剥离",不断地拓新自我社会文化圈,不断择优、趋优,定义自我和超越自我,登攀文学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7.
丁忱 《唐都学刊》2006,22(6):19-21
对唐初文坛华艳的文风,历来研究者们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这种文风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章也是华靡浮艳的。其实,唐太宗喜好美文不假,他的文学作品中也确实有风格卑弱之作,但其公文作品风格却比较质朴,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太一样。从公文内容与写作特色等方面对李世民公文文风的辨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邵之茜 《唐都学刊》2002,18(1):35-38
汉赋无论从其内容还是文体特征来看 ,都表现迥然有异于其他文学的独特风貌。其文化源头决不是单一的 ,是在先秦文学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庄子》艺术精神对汉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铺陈的手法和语言风格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鲍震培 《阅江学刊》2011,3(6):100-106
明清两代才女文化与我国南方女性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明清时期尤其清代以后,女性文学的主体发生重大改变,才女由名妓传统转向闺秀传统,呈现多元化和群体性的特点。才女作家的弹词体小说从书面文学、写作手法、读者及其主旨等四个方面建立了女性文学叙事传统,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孟伟 《唐都学刊》2006,22(1):109-111
沈德潜是清代著名诗人,向来研究者者对其诗论关注较多,而对于作为其文学批评一部分的散文文论却鲜有论及,其实在《沈归愚诗文全集》中,《文钞》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沈德潜在散文文论方面也有自己的理论主张,“文之与道为一”是他论文的理想和最高标准。他认为文章立“道”为根本后才能讲求章法技巧,“才”、“情”、“养”、“气”是文章写作的关键因素,应加强学养,做到醇雅。他的散文文论与其师叶燮有着承传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