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漫话苗杉     
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绿色林海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占森林面积一半以上、伸延数百里的杉木林。这种杉木,由于生长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聚居地区,所以又称“苗杉”或“苗木”;而当地苗族侗族人民则把它比作“黄金”。据《黎平府志》记载:“黎郡旧多杉,排山塞谷,价值巨万,居人命之日;‘积金满山’;及其伐之也,修皮涤节,黄明耀目,居人命之日:‘黄金晒日’。”关于苗杉,流传着一个这样的传说:在清水江畔,住着一个英俊的青年,因家贫无力娶妻。有一天,他在地里劳动,看见远远  相似文献   

2.
<正> 湖南境内的民族,历史上关系复杂,源流难辩。对此,现代学者论述颇丰,笔者细心阅读之后,有两点看法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以便同仁指正。一、“南蛮”和“三苗”的关系“南蛮”与“三苗”间的关系民族史家颇多著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苗族简史》写道:“至于‘南蛮’,从‘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和《帝王世系》关于唐尧时‘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等记载来看,可知‘南蛮’是被放逐到长江以南地区的部分‘三苗’的别称,实际上是‘三苗’的一个支系”。《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3期)上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三年八月四日至十一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历史讨论会在湖南吉首市举行,一百四十多位代表出席,收到论文、调查报告等共五十多篇,就苗族的族源、图腾崇拜、楚苗关系及苗族是否经过奴隶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族源方面提出的主要论点有“南蛮欢兜说”、“贵州苗族土著说”和“九黎三苗说”等。持“南蛮欢兜说”的学者认为,古代苗族出自南蛮欢兜部落。欢兜乃三苗部落联盟的盟主之一。古籍记载三苗被舜放逐于三危,欢兜被放逐到崇山,后来欢兜部落成为苗蛮的祖先。据《太平寰宇记》、《慈利县志》、《永定县志》、《直隶澧州志》等史籍,崇山在今湖南  相似文献   

4.
“苗”这个民族名称,是一般人向来比較熟習的,但是这个名称过去使用得很广泛,几乎成了我国西南地区許多少数民族的通称,除称呼苗族以外,还把水族称做“水家苗”,把侗族称做“侗家苗”等等。近几十年来,“苗”字才逐漸用来專称苗族。解放后,这个称呼已經成为苗族專用的族名。苗族共有二百七十多万人,其中一百六十多万居住在貴州。黔东南清水江流域和苗岭山脉一带,居住着八十余万,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湖南有四十四万多人,主要居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有三  相似文献   

5.
据贵州省地方志记载,贵州中部的苗族“有族无姓”,或“有名无姓”。(见田雯《黔书》卷三,(康熙)《贵州通志》花苗条)这里所说的“有族”,是指有确切的家族谱系而言;“无姓”是说黔中苗族迟至明朝末年,尚未使用汉族式的姓氏;所谓“有名”是说当时苗族使用一套与汉族完全不同的人名命名系统。如果这一记载属实,而我们又掌握了这种命名的规律,那我们就不仅能正确地区别文献中人名的族属,而且还能为识别文献中的苗族史料找到一个标记,这对于研究苗族将大有好处。为此,我们勾稽史籍,跋涉于黔中各苗寨,逐一查证了该地苗  相似文献   

6.
张妤 《中国民族博览》2020,(2):75-76,139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我国各地区民族文化传承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贵州台江县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一带一路”大的战略背景下,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结合台江县苗族文化传播概况,分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台江苗族文化传播战略定位以及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陈立华  李孟华 《中国民族》2023,(12):102-103
<正>起源于我国的龙舟竞渡,是中华民族庆祝传统佳节的一种方式,深受各族群众喜爱,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云南、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各族群众一直沿袭着端午划龙舟的传统。如今,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西北、东北地区也竞相开展起了赛龙舟活动。2011年,赛龙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
<正>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老屯一带的苗族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渴望白银的民族。这种柔软而富有光泽的金属对于他们来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财富。贵州台江老屯、施洞一带苗族女子的盛装是整个苗族各支系中最为华丽的。这里  相似文献   

9.
在苗族族源的讨论中,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个西支来源说。认为苗族起源于传说时代的三苗,尧时舜窜三苗于三危,部分三苗被迁于今敦煌一带。后来这一支三苗民族由西北而西南,再由川滇而入黔,形成现今操苗语西部方言的苗族居民。持此论者,不仅引证了文献资料,而且还引证了民族迁徙史诗,亦似颇能言之成理,自成一说。然经仔细核证研讨,则又不能令人无疑,谨抒所怀,幸读者指正。 一、西支来源说质疑  相似文献   

10.
姊妹节是贵州清水江流域一带苗家的传统节日,从农历3月15日开始,接连3天。姊妹节又叫“吃姊妹饭”。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群聪明美丽的姑娘,她们丰衣足食,生活愉快,美中不足的是许多入早已成年  相似文献   

11.
<正> “鼓社祭”俗称“吃牯脏”,是黔东南苗族社会的一种祭祖大典,内容是:杀公水牛击鼓祭祖。这种杀牛祭祖的习俗在苗族社会中普遍盛行,湘西苗族称为“椎牛祭”,贵阳高坡苗族则称为“敲巴朗”。它是苗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苗族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苗族“鼓社”文化源远流长苗族“鼓社祭”产生的时间早,流传时间长。关于它的起源以源于兄妹结婚的始祖传说较有代表性。传说:古时候,老妈妈生下十二个蛋,孵出十二个兄妹,洪水淹没后,只剩下哥哥“姑昂”和妹妹“卖”。  相似文献   

12.
苗医药 苗岭奇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悠久的苗族医药,早就记录于传说、诗歌和文献中。西汉刘向著的《说苑辨物》记载:“吾闻古之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行医于乡里”。被称为苗药的大泽(泽兰)、菖莆在春秋战国的文献,如《楚辞》等中经常出现。“《神农本草经》苗语记音药物达三分之一左右;《本...  相似文献   

13.
管祥麟 《民族论坛》2003,(11):23-24
不学织布绣花嫁都嫁不出去贵州台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清水江中游,是清代著名苗族农民起义领袖张秀眉的故乡。全县人口14万余人,苗族占了93,9%,素有“苗疆腹地”之称。苗绣,则是黔东南苗族的传统手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其精湛的工艺、绝美的图案造型,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县城街道的一角,坐着一位卖小杂货的老太太,她叫王安丽,今年83岁了,曾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木家”称号。老人戴着老花镜,在一块深蓝色粗布上飞针走线,我不忍心打断老人,蹲在一边看她刺龙绣凤。她发现了我,便操着一…  相似文献   

14.
一、苗族的来源及其早期的发展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也是亚洲的一个古老民族。苗族的来源与三苗有关系。关于三苗,《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根据这一记载,现就三苗的历史、姜姓与神农氏的关系,以及三危是什么地方等问题加以探索。(一) 三苗的历史。《尚书·舜典》载:“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成服。”  相似文献   

15.
清水江桥     
在浪花滾滾的清水江面上,聳立着一座嶄新的大桥,这就是清水江大桥。每天,無数輛运輸汽車,載着大批物資往返在这座桥上;它是贯通苗嶺山区的交通要道。清水江在貴州省东南部,是貴州最大的江河之一。它像一条銀帶,蜿蜒盤旋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層巒叠嶂之中。兩岸肥沃的土地,哺养着一百八十万勤劳的苗、侗等族人民。清水江兩岸的景色十分秀丽,有險峻多恣的山巒,一片接一片的树林和竹林;在蒼松翠竹的綠蔭中,露出一座座木壁瓦頂的房屋,这是苗族侗族人民的村寨。  相似文献   

16.
<正> (一) 苗族是一个酷爱自由的民族。苗族婚俗,处处闪耀着婚姻自由自主的光彩。“跳月”是苗族最古老的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起源于母系社会。《续文献通考》载。“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黔南职方纪略》亦载:“蚩尤代炎帝为政。尚利好杀不耻淫奔。民间化之,于是跳月”之风起矣”。蚩尤即苗族先祖,可见,兴起于上古时代的“跳月”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闪耀着自由的光彩。苗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赶秋”、“芦笙歌会”等、许多都成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盛大节目。《荆南茁俗记》对“三月三”有较详尽的记载,亦可见一斑:“未婚者悉盛妆往野外,环山距坐,男女各成行,更番歌。截竹以筒,吹以和,音动山谷,女先唱以诱马郎。‘马郎’苗未婚号也。歌毕,  相似文献   

17.
<正> 对四月八节,各种词典解说不一:有说是贵州贵阳等地“苗族的最重要节日”或“苗族的传统节日”,亦是“布依、仫佬、壮、侗、水等族的节日之一”的(《民族词典》和《中国风俗辞典》),也有说成是“汉族民俗化的宗教节日”而兼及“贵州苗、侗、仫佬、布依、水等族及川东的苗族、土家族,亦在此日过年”的(《中华民族风俗辞典》),还有径直说成是“浴佛节”或“佛诞节”的(《宗教词典》和《中国风俗大辞典》)。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些解说均各自成理,但实际上都有片面性或某种不足。笔者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形成了这么个看法:中国历史上的“四月八”节,主要是一种佛教节日“浴佛节”,从东汉开始,历魏晋唐宋,直至明清,几乎一直是盛传不衰。开始兴起于江南地区,以后流行于全国佛教区域,明清时尤以北京和西南地区为最。由于历史和民族的原因,它由汉族民俗化的宗  相似文献   

18.
贵州苗装精华应当说是银饰。苗、瑶、侗、水等民族都很看重银饰,尤以苗族为甚。家境富裕者,在节日集会上身穿银衣,头戴银冠,重量可达二三十斤。苗族银饰多为本族工匠所制,设有专门的加工作坊,不少地方还有“银匠村”,祖祖辈辈以制作银饰为业。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与千千万万目不识丁的苗家妇女,在特定环境中,继承发扬着苗族服饰的传统技艺,使这些闪闪发光的艺术精品,成为研究贵州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珍贵文献。2000年11月,笔者赴贵州  相似文献   

19.
由来泰国的阿佧族属于伊沃(Ji-Jaw)支系,是藏缅语族群体之一。阿佧族同拉祜族和傈僳族有某些语言亲缘关系。人们一般认为阿佧族是古倮倮族(或称诺苏族)的一个分支,倮倮族大约在各个苗群体在中国贵州形成部族的同时(约四千年以前)来到贵州。他们与苗族不同,人们认为苗族是来自贵州东部地区,而倮倮族则是从一些地区去到云南、贵州西北部,倮倮群体中的阿佧分  相似文献   

20.
<正> 女性,在远古时代普遍受到尊崇,被人们奉为神圣而顶礼膜拜。苗族至今还把领袖人物尊为“仡奶”。自从男性登上统治的宝座之后,便剥夺了她们的权利,特别是受教育的权利。儒家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公开反对妇女受教育。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受害尤为严重。解放前,湘西苗族妇女受到初等教育,粗知文化的万不及一。建国初期,提倡男女平等,广泛发动妇女入学,积极培养妇女干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惜,这一趋势没有继续发展下去,特别是在近些年来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苗族妇女受教育面越来越小,成为苗族和苗族地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苗族妇女正在愚昧无知中悄悄沉论,这不能不令人忧虑和沉思。下面是我仅就一个县调查所得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