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性别满意度、性别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期望对高校性别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男女大学生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有所帮助。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身性别总体比较满意,男女生的性别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别观念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基于高校性别教育的相对缺失以及大学生对于性别教育的强烈需求,建议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尽快开展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2.
采用社会性别视角,对北京市幼儿教师的美德和性格特点、家庭分工、收入、智力和思维能力、领导力、婚恋观以及幼儿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性别平等意识,但由于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其性别平等意识还有待提高.为此,必须对幼儿教师进行职前和职后的性别平等教育与培训,以推进性别平等意识的主流化.  相似文献   

3.
先进的性别文化是由平等的性别价值、规范的性别制度和文明的性别风俗习惯构成的性别文化体系的总和.先进性别文化的内容从发展角度看,包括先进性别文化理想、先进性别文化战略、先进性别文化内核;从结构角度看,包括先进性别精神文化、先进性别制度文化、先进性别文化习俗;从实质角度看,包括男女平等、男女平权、男女互尊、男女共业、男女共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导向功能、调适功能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4.
性别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性别和谐离不开性别平等,因为平等才和谐。文章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实现性别平等的主要障碍是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及对性别平等的种种片面的、错误的认识。要消除上述障碍,必须有效地向社会宣传和倡导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不断推进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社会化的进程;必须借助机制的力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辐射、反馈、调整、控制,以保证性别平等意识的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回顾,总结了国内外流行和尚在开发阶段的各种性别平等指标,对其进行简短评论。并结合性别和发展理论对性别平等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中国社会性别平等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性别选择得以产生不是因为生物性别的先天差异,而是缘于社会制度对性别的不平等对待.人的性别专属于自然人,属身体权保护的客体.针对不同的性别选择阶段,从选择主体的资格认定、风险责任的承担、生育知情与性别知情的辨别及选择目的的规范等方面进行分析,法律应通过立法技术的完善和法律位阶的提高,把对性别选择的立法宗旨限定在为人类疾病控制和生命健康的维护范围内,以实现人与自然、人类自然性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都市女性写作侧重性别视角,立足女性立场,其作品具有浓郁的都市情调、开放的时代氛围和强烈的性别意识。都市女性写作是一种与传统写作和主流写作明显不同且颇具先锋、另类色彩的性别写作,这种先锋和另类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学法则的解构上,还体现在对新的文学生态、新的文学观念的建构上,特别体现在对性别诗学即女性性别写作理论的积极建构上。都市女性写作的性别特征最主要体现在“个人化写作”、“身体写作”、“情色写作”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采用BSR I量表,对399名不同学科学生的性别特质分布进行问卷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四种性别特质类型,其中双性化性别特质者学习效绩最高,未分化性别特质者最低;不同性别特质大学生成绩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且双性化性别特质者的专业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方法也较其它性别特质者为优。  相似文献   

9.
女同性恋人群中存在的T性别是多元性别的一种独特表现。本文通过对三位自我认同为T的女同性恋者进行深度访谈,重点考察了T性别与个体的身体表达间的互动,发现T在衣着、躯体、性行为等方面不太符合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评价体系中常常受挫。研究表明,主流社会的性别规范和性规范深入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身体控制方面,并且强化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三者的一致性;而女同性恋中的T则颠覆了这些有关女性的刻板印象,通过各种身体表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性别身份——T性别,表现了女性在性别层面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性别研究中的缺陷论、支配论和差异论的两性对立本质主义观忽略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社会建构论则强调性别和性别关系在语言、社会实践和社会身份中的表现,认为性别和如阶层、种族等其他因素交集,是多层面的和变化的。在语言和性别研究中,社会建构论关注性别身份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语言建构,将语言、文本或各种形式的语言产出看作是性别建构的主要场所,并对“女性语言优势”观和黑人女性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11.
女性学将通过对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检视来反思中国高等教育在社会性别制度建构和再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构高等教育作为塑造社会性别价值观与性别秩序的重要机制,使其在追求社会性别公正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寻求平等就业机会——透视女大学生就业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当前女大学生求职难的现象,人们的认识和看法是不同的,性别人力资本理论和统计性歧视理论认为女大学生求职难源于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因此营造两性平等竞争、就业机会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浅析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教育是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恋爱观包含着深刻的性别内涵,如能在恋爱观教育中进行性别差异教育,将使恋爱观教育和性别教育达到双赢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更新教育观念,利用多种渠道,强化性别角色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个真实女性当事人的离婚、家庭暴力和土地权案件,从他们所处的社会意识、社区文化、家庭环境的困境,现实法律规则与司法的局限性,以及法学教育与培训中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等方面,运用社会性别工具解构与重塑了涉及女性当事人权益案件的律师实务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5.
采用苏红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问卷,对304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婚恋观的特点及其差异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婚恋观的性爱抉择维度上、恋爱动机维度上以及婚姻自主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角色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恋爱状态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忠诚维度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性别、恋爱状态等因素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婚恋观;相比男生,女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恋爱动机更清晰,但婚姻自主度较低;相比曾经恋爱过的群体,正在恋爱的群体在性爱抉择上更传统,在婚姻角色上更加开放;相比研究生,本科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对婚姻的认识上也更忠诚。  相似文献   

16.
传统女性主义从性别维度分析传统科学文化,揭示出传统科学文化中存在的性别歧视与科学的"菲勒斯中心主义"。受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新时期女性主义解构传统科学文化的一元结构,从阶级、民族、地域等方面坚持科学文化的多元立场,女性主义科学文化观从科学的性别文化转向了科学文化的多样性研究。后现代主义对女性身份的消解与后殖民主义对差异性与多元性的强调为女性主义多元文化发展带来新动力与巨大挑战,唯有建立一种使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多元主义的差异与女性主义批判完美结合的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多元文化才能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从性别的视角,对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指出其在性别问题上的模糊观点以及受传统自由主义公私领域二分法的影响,致使正义理论缺失了重要的根基部分--家庭正义.当然,女性主义在批判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8.
在女性主义视域下,《白鹿原》是一部缺乏女性关怀的男权文本,突出表现在作品中男尊女卑的女性观、扭曲的女性形象、菲勒斯中心主义思考的性别关系等。“女人祸水”论、把女人视为糊窗户的一层纸、当作生儿育女的工具,表现出落后的女性观。对亦妻亦母型女性的充分肯定,对反抗叛逆型女性的彻底否定,无一不是在扭曲和异化女性。宣扬菲勒斯崇拜的性爱观,暴露了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文学作品需要以理性和健全的自审精神检视男权集体无意识,清除男权文化积淀,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营造性别平等对话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19.
目前消除性别歧视主流观点和常用方法处在经济崇拜价值观之下,认为经济能力代表平等程度,这在传播和使用时显露出一些负面的影响,在追求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平等时,客观上造成参政歧视、职业歧视、消费主义。通过分析性别歧视的起源,指出性别歧视的实质是财富歧视,与阶级歧视同质。在歧视实质基础上,从制度、引导、宣传、社会技术等角度提出更合理的消除性别歧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但学科/专业的性别分化趋势也愈发明显。通过对案例院校本科生学科/专业选择的实证调查发现:本科生在院校、学科/专业选择的动机、过程、结果及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较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选择专业过程中受到性别观念影响和对性别隔离现象的看法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要解读这一现象,需要深入探究这种差异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并就其背后可能隐含的性别化逻辑和社会结构性的规训进行分析,从观念、政策、制度等层面去思考与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