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应对全球治理新形势,我国在对外援助的理念与策略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援助走向合作。理念变化表现为:从“合作”的视角理解“援助”的概念;援助目标从支援救助转向共同发展;援助身份从友好睦邻转向负责大国。策略变化表现为:从学习对话走向共商议题;从参与活动走向共建项目;从单一评估走向综合评估。中国对外援助的理念与策略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树立国家正面形象,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发展权,应对新型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本文的融汇,构成了文学史的全部。当我们检索新时期文学急骤演进与迅疾更替的艺术现象,可以发现,“期待视野”不仅来自读者,亦出自作者。它们共同参与着文学品格的选择:这就是“社会心理”。 社会的群体心理是接纳社会意识形态的“容器”,又是催生文学品格的“媒剂”。它以阶段性的的大致走向规定着文学品格的范型及其转型。就新时期十余年文学发展轨迹来看,大致可以划出“社会心理”的四个阶段性走向:秉真立诚——反省求索——困惑失重——崇实尚利;与之相应的文学品格为:痛切真纯——严峻玄冥——调侃戏谑——豁达超脱。  相似文献   

3.
大寨曾是全国农业发展的一面光辉旗帜.1992年之后,大寨人利用大寨品牌的政治、经济、文化效应,再次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从单纯农业经济走向了多元多业良性发展.作为今日农村集体经济的“明星示范村”,大寨村“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及其对大寨村村民的发展促进,为我国中西部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借鉴.文章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新时期大寨村发展的新变化作出新思考,尝试探索集体经济与农民共同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学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其间文学的叙事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新时期初期的革命现实主义宏大叙事,到先锋小说的宏大隐身与碎片呈现的现代主义叙事,再到走向写实化,最终实现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相交融的跨界叙述。这一叙事的演变,也就是新时期文学在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逐步走向自觉的过程。对这一演变的清理,自然就呈现出新时期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站在新时期文坛的整个背景上,深刻揭示出了先锋小说家“自我意识”的内在变化轨迹:从对“五四”历史传统文化价值和生命意识的“虚无”认知与处理到对新时期现实文化价值和生命意识的“无为”选择和文学操作。总结了它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教益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巴金的五集《随想录》无疑是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大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了散文主体“非我”向“真我”的重大审美转折;二是开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人格再造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从互联网走向物联网极大推进了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数据技术深度融合的场景下传统的从生产到消费的科层式结构出现了变化。当前,以数据为核心的消费(者)主导模式正在形成。从“互联网+”到“区块链+”,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样态和行动路向。在这一过程中,以消费(者)数据为核心和中心的消费者社会已经到来,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倾斜保护的消费者保护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产消者及其团体的出现和发展促使传统消费者保护模式改革,具体体现为“科学合理增减政府治理消费者保护的功能和职权”“鼓励和推动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共同参与彼此权利保护”“构建以政府为引导,消费者(团体)和经营者(团体)为中心的多元合作保护”等。以“主动之举”避“被动之困”,充分释放法治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实现数据时代消费者保护的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统一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重构、现代化创造人类社会新文明、现代化道路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现代化旨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思想观点,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工业化”的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将现代化目标由“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时代正式形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要实现了从外在拉动型到自觉内生型、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从单一低度发展到全面高度发展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9.
以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为例,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象征、农业文明的挽歌、走向自由与尊严的通道三个方面剖析了不同小说中“垦荒造地”的意蕴,试图从多侧面展示“垦荒造地”对人们的复杂涵义,凸显“垦荒造地”与历史、现代化进程以及个体生命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10.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和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奉行以此为出发点的外交理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本文从“和合文化”出发,探讨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