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集体协商谈判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体协商谈判是劳资双方确定和取得合约的主要方式.本文旨在说明集体协商谈判是劳资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就双方的效用进行谈判,调整并确定双方的均衡效用,使双方的效用动态化和最大化的一种有效交易方式,是交易双方取得合约的一种方式;是企业内部调节劳资分配和就业的交易行为,是一种以"双赢"为目的的理性交易.同时,集体协商谈判也是一种有效的分配机制,其目的在于激励劳资双方提高效率,并弥补价格机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出于便于经营管理的需要,在华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聘用中国员工.而外资管理阶层歧视、侵犯中方员工利益的行为也随之增加,如何改善在华跨国公司劳资双方的关系,就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将就此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非公有制企业在向市场经济加速转型过程中,劳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非公有制企业在劳动者工资发放、工作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劳资矛盾的造成既有来自于政府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劳资双方素质不高、劳动力市场发育和工会组织不健全以及法制和体制等方面的因素。要解决这种矛盾。政府、社会和劳资双方都要共同努力,唯其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劳资群体性事件的性质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爆发的劳资群体性事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劳资利益的博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的劳资利益冲突表现形式.利益争议已呈逐步上升趋势.承认和尊重劳动者的多元化利益,是我们缓解和解决劳资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前提.劳资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利益博弈.在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当中,劳动者提出利益诉求大多是合理、合法的,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劳动者追求的不再局限于实体权利,而是更多的利益诉求,劳资双方因这些利益分歧而产生矛盾和冲突.当前劳资群体性事件有六个主要特征,分别为集中爆发趋势、事件发生具有突发性、引发原因多元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劳资对抗程度暴力化、工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等.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应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集体协商工作、完善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劳资关系将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劳资关系的产权基础.其次,从劳资双方关系的内在和外在的产权因素分析我国劳资关系的具体状况.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主要从法律建设和制度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中,对于贫困有着较为详细的论述.斯密认为贫困主要发生在劳动者群体,而导致贫困的原因主要包括劳资双方的实力差别和国民财富的停滞.贫困在价值上是不善的,会产生负面的现实后果,如导致人口数量下降和劳动能力削弱等.消除贫困的途径主要是增进国民财富积累,依赖仁慈、慷慨的个人美德.贫困问题并非亚当·斯密理论的...  相似文献   

7.
赵晓芳 《兰州学刊》2012,(8):70-73,50
俾斯麦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初衷是将其作为对抗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工具,计划由政府财政出资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从而实现政府对社会保险制度的全面管理。这与德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工人互助性行会的自治理念及福利实践相冲突。劳资政多方利益集团经过博弈,最终确立了劳资双方出资和管理的社会保险制度。权责一致的劳资共治原则成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最突出的特点,并强化着劳资双方的社会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8.
《劳动合同法》有效促进了用工制度的完善,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损害劳资双方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从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的主体、客体和政府三方面入手,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和建议,即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强化政府在协调私营企业劳资关系中的责任;培育劳资双方集体谈判组织.  相似文献   

10.
政府主导作用是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保障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许多农村,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合法政治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子弟的就学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在某些地区还比较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劳资双方的关系;通过建立制度化的公务员培训机制,提高公务员对保障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的认识.同时,进行相关立法,使政府部门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时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1.
集体谈判:建立合作型劳资关系的有效战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劳资双方既有利益冲突又有合作的可能性。合作式劳资关系的关键不是利益冲突的消失 ,而是要把冲突降低到最低限度 ,使冲突无法影响双方总体上的合作关系。集体谈判把激烈的对抗转向在斗争中寻找利益均衡点 ,是建立合作型劳资关系的有效策略。我国工会的权力没有形成 ,政府偏向雇主 ,雇主和雇员地位不平等使得劳资力量不平衡 ,工人权益没有保障。引进集体谈判机制 ,扶植劳资双方的平衡能力是保持社会协调发展、建构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全球化新型劳资关系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由于其商品属性而具有产权属性。劳动力产权是由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构成的一束权利,它由于依附于活的劳动者,因而具有不可分离性、产权权利束的可分离性、部分让渡性、历史性等特点。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交易具有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等特点,但进入生产过程后,劳资双方的地位便不再平等。马克思的劳动力产权思想有益于指导我国健全劳动力市场,完善按要素分配,建立劳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劳资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3.
理念的选择决定制度的内容与构成.我国现行非法流动赔偿责任制度以债权人利益保护为本位,忽视了劳资双方的不平等性,因而无法展示劳动法抑强扶弱的个性和追求实质公平的功能.我国应当转换理念,以劳动者利益保护为指向来重构非法流动赔偿责任制度,以按份之债替代连带之债,合理发挥过错在责任分配中的作用,并将劳动者与新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限定在直接损失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徐力方  徐丽慧 《理论界》2009,(7):198-199
分配的公平依赖分配的程序正义.劳工团结权的本质是实现劳资双方力量的平衡,以实现平等的分配程序.而我国劳工团结权在实现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国工人联合力量的发挥,进而难以有效地构成对资方的制约.因此,改善我国劳工团结权的实现的途径,实质是增强劳工团结权的自主组织性,而关键在于改善党对工会的领导理念与方式.  相似文献   

15.
论私营企业分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私营企业分配制度,是完善私营企业激励机制,协调劳资利益,实现私营企业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抉择.但我国大部分私营企业分配制度不健全,需要通过建立私营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三方利益协调机制和工资集体谈判机制、健全企业财会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以及劳资双方利润共享机制等举措,尽快建立健全私营企业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历史上劳资矛盾表现较为突出而又集中的一个时期.这时期党和政府在政治上紧紧依靠广大的工人阶级,在经济上认真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通过制度设计和行政措施不仅解决了大量存在着的劳资纠纷,保证了社会稳定,赢得了劳资双方的高度赞誉,而且政府在劳资关系处理上积极主鼢动的做法,为我们协调新时期的劳资矛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的现状、根源与走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 ,在我国非公有制企业 ,特别是小型私营企业 ,劳资纠纷层出不穷。众多处于弱势的劳动者利益得不到保障 ,并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报复事件。马克思认为 ,劳资双方存在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而从西方各国的历史来看 ,矛盾冲突的尖锐或缓和 ,也与时代的发展 ,经济形势的好坏 ,政府 (政党 )的偏好以及由此带来的劳资双方力量的强弱对比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国内外环境共同决定了劳方的弱势地位。这一现状的改变有待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向有利于劳方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8.
发达国家劳动者的罢工权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有组织的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方也逐渐改变了对待罢工的态度.发达国家的政府更是作为劳资双方之间的平衡力量,通过制定法律规范既确保了劳动者的罢工权,使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得到申诉;又规制了罢工,使之不对资方和社会产生较大的负效应.承认劳动者的罢工权,并将罢工纳入法制轨道,对于劳资合作与社会和谐都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和谐劳动关系是劳资双方履行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相互合作,从而达到的一种稳定有序的均衡状态.和谐劳动关系无差异曲线模型揭示了影响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水平的三大因素:企业的资源、投入意愿以及企业对员工的精神和物质利益组合的优化程度.因此,必须以社会责任为导向、追求企业良性发展和改革工会三方面来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提高.  相似文献   

20.
实践中,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基本失灵.劳资双方谈判力悬殊是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失灵的根本原因.谈判需要建立在双方力量大致均衡的基础上,而目前我国劳方的谈判力基本上趋于零,其根源在于我国关于谈判力的制度设计存在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法律的软约束、集体协商制度运行不良、罢工权缺失以及工会的缺位和错位等方面.应通过优化制度设计、推进罢工权立法、健全工会制度等措施来对我国劳动争议协商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