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元 《求是学刊》2003,30(4):105-110
探讨中国文化的源头,先秦时代的"诸子文化"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当先秦的"诸子文化"被视为世界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源头之后,搞清它产生的文化背景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扬弃了陈旧的一元论的思维模式,进入多元化的探讨,并且通过比较文化学的方法,提出了"贵族文化"、"官僚文化"、"征服者文化"、"被征服者文化"的新概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推进开发区区域文化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武 《探求》2001,(2):11-13
本文探讨了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中的"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开发区区域文化建设的条件和对策,认为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导下,区域文化建设能创出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3.
邹广文 《创新》2014,(1):5-8,13
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提出"文化中国"蓝图构想恰逢其时。文化中国的发展目标首先要"接地气",即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文化中国建设要在凝聚中国精神,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凝聚社会道德和构建民族信仰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与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其文化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文明。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重要体现,践行党的文化使命是文化现代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文化现代化要在践行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前提下"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要在推进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郑治 《学术交流》2015,(3):73-77
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主体意识,自成立以来一直按照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策略推进文化发展。文化自省是文化发展中的痛苦嬗变,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文化自觉是文化发展中的自我体认,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近代西方优秀文化的借鉴。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中的内在提升,表现为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担当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发展的自省、自觉、自信策略,使近代社会摆脱了文化的"自恋"与"爱憎"情结,避免了从"复古主义"跳到"全盘西化"的极端,使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实现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21,(1):55-62
如何对待本国传统文化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始终在保守与激进"、全盘西化"与"保存国粹"所组成的文化谱系当中左摇右摆、左支右绌、进退维谷,形成了近代中国极富悖论性的"激进-保守"的文化困境。新时代以来",两创"文化观中蕴含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从容自信的文化心态、可解析性的文化认知、实践取向的文化标准分别替代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或自卑或自负的文化心态、整体主义的文化认知、或内或外的文化标准,从而超越了"激进-保守"的文化困境,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文化沙漠化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市场并不会自动带来文化的繁荣,相反可能暗藏着许多现实的危险.目前生产型文化萎缩,消费型文化畸形发育,劣质文化恶性膨胀,特别是文化创造力的危机,使"文化沙漠化"成为一种可感的威胁.为了防止文化沙漠化,必须努力把握文化市场所特有的规律,探索"文化市场化"以及文化生产和创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5):111-116
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当今文化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要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就必须给中华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只有充分地了解和认清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才能在中外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中更自觉地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选择,从而使我们的文化更加根深叶茂,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9.
试论日本战后文化行政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敬 《日本学刊》2012,(4):109-122,159,160
二战后60多年来,日本的文化行政以"提升文化高度"和"扩大文化范围"为目标,坚持"不干涉内容"原则,历经文化行政空白期、中央政府文化行政起步期、地方自治体文化行政繁荣期、新的文化行政机制形成期和文化政策体系完善期的变迁。日本文化行政机制逐步向政府、民间企业、文艺团体职责共担、职能互补型转变,文化行政理念逐渐向重视文化与社会、经济、国民生活关系的综合性文化行政理念转变,文化行政的主导权逐步向地方自治体转移。  相似文献   

10.
从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考察我国当前的文化危机,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文化危机出现了"历时性"的"共时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变换裂缝、"工具理性的放荡"与"价值理性的缺失"三个新的特点,影响文化危机的因素日益增多,从而使我们在重构文化过程中的难度加大.我们主张,在应对我国当前文化危机的策略中,坚持一种以主流文化价值基础上的现代宽容.  相似文献   

11.
卞敏 《阅江学刊》2011,(2):39-44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一个地域也有其特色文化。城市作为地域文化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在地域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地域文化的发展规律,从总体上说,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展开的。地域文化体现城市文化发展脉络,而城市发展在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特色又积淀、留存下来,成为城市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特有的文化个性。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她的软实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与泰国建交30多年中,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经济、社会、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中,泰国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二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相志  魏伟 《学术交流》2006,(10):183-18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空间中纵横不同的两个维度。前者是以理智为主导的实证性文化,侧重理性思维;后者是以直觉为主导的非实证性文化,侧重感性思维。尽管客体差异及运作规律不同,致使主体思维方式与认识方法不同,但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整体中,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依靠科学技术诞生的物质成果越来越依赖于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世界;科学的社会建制体现了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科学文化的制度层面渗透了人文因子,并体现着人文文化的要求;科学精神不仅求真,而且求善,人文精神不仅求善,往往与求真密切相关。二者都致力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人自身的完善,因此,促进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阎雨 《创新》2013,7(1):46-48,77,127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民族文化通过产业化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及民族文化的价值经济化,发展文化产业是最优路径。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形态与模式,并以广西马山为例提出民族文化产业思路与资源对接方式,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彭先兵 《创新》2007,1(6):26-29
中华文化与和谐文化是源与流的关系,弘扬中华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历史前提;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生长点,弘扬中华文化应以中国哲学为首要选择。和合理念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应以和合哲学思想为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6.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英 《学术交流》2004,(11):149-151
学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科学地构建校园文化体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继承性与创建性、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利用载体,规范文化行为,设计文化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文化创造活动。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关键,运行机制是手段,加强管理是保证。  相似文献   

17.
方凤玲  李迈强 《唐都学刊》2006,22(5):105-107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都是管理与氛围的文化,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产学合作,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到校园,融入教学实践中,使校企文化有机融合,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陕西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重塑中国企业文化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新世纪企业文化是历史的必然,重塑优秀的中国企业文化更是新世纪的呼唤。惟有精心提炼企业精神文化,全面完善企业制度文化,不断充实企业营销文化,锐意塑造企业形象,中国的企业才能在重塑企业文化战略的指导下,把握机遇,超越对象,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19.
高校信息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祖权 《创新》2009,3(7):92-93
校园信息文化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创造并使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不仅要建立开放共享的信息文化网络平台,有效开发并科学利用教育信息资源,还要加强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对校园信息活动实行人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姜华 《学术交流》2005,(11):119-123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主要是关于大众能动性抵制权力控制和文化集权的研究,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式,代表了新的研究取向。但他的大众文化理论由于具有明显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了激烈的批评。因此,通过对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解读与分析,有助于为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