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8,(4):4-7
中国字,方方正正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很有中国特色。一直觉得中国人是幸运的,听到的第一个词,说的第一句话,读的第一篇文章,写的第一个字,都是被老外誉为最难学语言之一的中文,听难、说难、读难、写更难!我要说的就是写,写字,写中国字。  相似文献   

2.
"属辞比事"是<春秋>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早期,学者们对"属辞比 事"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宋代以来,"属辞比事"四个字变得复杂迷离起来.反对以书法义 例说经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属辞比事"就是通过比观<春秋>所记之事,在对事实的把握 中明大义;有的主张对<春秋>所记之辞与事,以"礼"为据明褒贬;有的认为"属辞比事 "就是分析与综合的理解方法.而主张以书法义例解经的学者,或认为"属辞比事"是一种 探明事实以求大义的方法,或认为是一种阐明<春秋>书法的方法.在书法与史法之间采取 调和态度的学者认为,"属辞比事"首在阐明<春秋>书法,但并不专就文字上立褒贬,而是在此基础上推考事迹,明嫌疑是非.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彝语次高调字难学难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文字设制的不合理性,即不像其余三个调那样一个个地设制各自的文字,而是用一个符号临时加在中平调字(有三个低调字)之上表示.这不仅缺乏固定性,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在构字原则和方法上与其它三个调没有统一性,不利于记忆和运用.再者,它使<彝文规范方案>的字数(819)个与彝文铅字或计算机字数(1160多个)不一致.因此,彝语次高调应像其余三个调一样单独设制文字符号,并提出具体需设次高调字.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字第一成熟期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文字第一成熟期述要何丹众所周知,自公元前四千年中期至前二千年中期,人类有三种文字先后发展到了能“按顺序无遗漏地记录语言”的成熟水平,它们是:苏美尔人的楔形字,古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华夏古汉字。这是人类文字的第一度成熟,因而,人们称这一时期为人类文字的...  相似文献   

5.
汉字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字写出来,既有形,又有音,也有义,三而合一,这是其他任何文字所没有的。但汉字的发明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也不  相似文献   

6.
说“郭”“墉”王蕴智郭、塘诸形可以溯源于殷周古文的(甲骨文作)字它们是一组同源字,殷周时期有些同源母体在字形分化之前;本身多囊括一个混沌未开的意义场,每个意义场包融着后来确立出的几个概念,这也就是说,后人明晰的几个概念可能共缘于当初某个较为笼统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朋友的高中语文课本上看到一句话:“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命中。”我把这些喜欢的话打包在手机里,这些文字让我还算有一点回归的感觉。离开初中的学校后,没有再上过中文课,其实现在,我愿意用我曾写过的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和说过的愚不可及的话语换回一本语文课本,再像小孩子一样重新学习一遍汉语文字,真正认清每一个字词准确的含义和用法。雪落过的地方就像我们曾学过的文字,因为世事纷扰,已经不再注意了,所以才迫切需要最初的那本语文课本,使我们相互之间的沟通不再如此之难。  相似文献   

8.
文字是反映作品的重要载体,作品的价值和艺术魅力是靠文字充分体现出来的。万历版《金瓶梅词话》和崇祯版《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两个版本的文字存在着巨大差异,到底哪个是原版,关键还得从文本入手,通过版本文字的对比论证,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由《金瓶梅》伊始,将版本文字的对比研究同步延伸到《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各种名著的后版本对原版都做了无谓的文字删改甚至是篡改,这些文字主要体现在借音字、俗写字和方言口语等方面。借音字在《金瓶梅》等名著文本中具有使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且借音字的诸多文字篡改,是批书者任意妄为造成的。如果让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更规范更趋完美,就应该弥补这块缺失,借音字这个环节是怎么也绕不开的。我们提倡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整理的"回归文本",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回归版本,二是回归文字,三是深入解读。而借音字则是破解古典小说文字谜团的一把"金钥匙","借音字说"为回归名著文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字的发展、演变也同其它事物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的民族文字是由一种文字体系不断演变逐渐完善起来的,而有的民族原来使用某种文字,后来逐渐改用另一种文字,甚至多种文字。维吾尔文字演变的特点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在某一种文字体系内部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如维吾尔族自接受了阿拉伯文后,经过了哈卡尼亚文、察合台文、老维吾尔文和现代维吾尔文的不同发展阶段,其  相似文献   

10.
掉进坑底     
叶延滨 《可乐》2010,(12):76-76
我确信,这一回我是掉进坑底了。上班的时候,发现办公桌上有一张当天出版的报纸,不知谁放在我的桌上,但我知道,这是不祥的物件。我拿起来,第四版是一整版批判我的文字。传言变成了事实,是祸躲不过。我眼前发黑,头脑“嗡”的一声,面前的这张报纸像巨大的电影幕布,上面的字都没有了,有的是我这两年经历的一切。  相似文献   

11.
一词多义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语言的人,在理论上一致公认,语言中的词和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是不能画等号的。可是,一涉及到汉语,尤其是涉及到古代汉语,就有不少人常常把字和词混为一谈。譬如,由于汉字普遍是一字多义的,因此便把一个多义字的本义和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各种引申义,甚至包括这个字被通假后所表示的其他意义(即所谓“假借义”),统统认为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从而认为汉语的词也普遍是一词多义的。有的古代汉语教科书所收录的“常用词”,就是以字为单位计算词的数目。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相似文献   

12.
我国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广泛使用的藏语文,在世界语言文字中有诸多极为明显的特征。从文字角度来看,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文字构成成分极为复杂。其语固然一个字母可以成为一个字,但绝大多数除加四个元音符号中的一个以外,尚需有2~6个字母紧密连缀成一个字。比如,bsgrigs(排列),除元音i外,是由六个字母连缀而成的。由于每个字母所添加的位置不同,它们都各有自己的名称:b叫前加字,s叫上加字或  相似文献   

13.
《易传》中有三十个“子曰”,对“子曰”以下的文字,古今学者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它们是孔子对《周易》爻辞的解说;有的较谨慎,认为它们保存了孔子关于《周易》的遗教,反映了孔子理解《周易》的倾向。这样,如何看待《易传》中“子曰”以下的文字,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易传》中“孔子易说”思想实质的探讨,说明它与孔子思想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体系,不应视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可信材料或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有褒贬之分,具有褒扬色彩的词称褒义词,具有贬斥色彩的词称贬义词,不具有褒贬色彩的词称中性词。褒贬词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造词法;二是通过用词法。通过造词法产生的褒贬词,其感情色彩是词本身所固有的,通过用词法产生的褒贬词,其感情色彩是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词有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之分。在古代汉语里,词以单音节为主,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一个字就是一个单音节词,造字法也就是造词法,所以研究单音节褒贬词的构成可以从字形和字音上去探索。  相似文献   

15.
赵忆宁 《21世纪》2010,(5):76-76
做过体检吗?一定得到肯定的回答,看看体检中心近年的火爆便知。如果再问,做过“个体遗传(基因)体检”吗?可能是否定的。有两个原因,第一,大多数人可能甚至没曾听说过,这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前沿领域;第二,“个体遗传基因体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检,目前检测费用昂贵。  相似文献   

16.
《战国古文字典》和《战国文字编》共收录阜部字单字68个、字例461个,《殷周金文集成》收录阜部字单字55个、金文字例372个。从这些单字及字例来看,战国时期阜部叠加义符"土"的现象比较普遍,并呈明显的地域性规律——战国的齐、燕、楚地阜部字均增义符"土";阜部增土现象始于春秋时的齐地,而有的文字可能易土为石或易土为山。  相似文献   

17.
怪柿奇观     
汤雅洪 《金陵瞭望》2011,(28):67-67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前些天,到江宁区寺边村的亲戚家采摘柿子,偶然发现有几个柿子长得奇形怪状。这些怪柿有的像元宝,有的像兔子,有的像菱角(图一),还有的像小型按摩器(图二)。甚至有个联体柿子竟然与扑克牌上“梅花”的图案一模一样(图三),令人觉得太奇妙。  相似文献   

18.
在1956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以前,“象”和“像”本来是两个字,用法不同。此后,“像”被当作“象”的繁体字处理,“好像”“像……(一样)”等的“像”都被简化作“象”了;只有在两个意义可能混淆时才使用“像”字,如“肖像”“画像”等。在以后的30年中,可以说,“象”和“像”基本上不分了,都写作“象”。但是,1986年6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对个别字的调整有一个说明,其中“像”字又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而重新使用,“象”和“像”的使用又恢复了原来的分工。据此,在“好像”“像……  相似文献   

19.
记录语言的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音义结合而成的词是语言的重要因素;文字不是语言,但它能记录语言。最理想的文字,应该是形、音、义三者完全统一,但语言是无穷的,文字则是有限的,因而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字都似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形意体系的汉字,在记录音义结合的词的时候,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矛盾:有利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词的所谓假借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书写形体不  相似文献   

20.
参构字符都是《说文》部首的75个亦声字,理论上有两种及以上的归部可能,在入部时要作部首选择。实际上它们统一据义符归部,这一结果不是随意性所致,而是受归部意图和归部原则的支配。它们和一起归部的一组字意义联系紧密:或字义相同,或有共同的字义特点,或者一起构成某个事件、某种状态。由此可见,亦声字遵循的归部原则是“以类相从”,即将字义联系密切且有共同参构义符的一组字加以类聚,归于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