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地址的信》全书并没有出现"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样的语句。说普列汉诺夫论证和坚持了"艺术起源于劳动",这显然是后来的某些理论家主观地对《没有地址的信》里有关观点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只可以勉强地说,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功利活动。《没有地址的信》的写作目的重在宣传唯物史观和用唯物史观考察艺术的发展。普列汉诺夫表明单用"‘经济的’唯物主义"并不能圆满解决艺术的起源问题。《没有地址的信》隐约提示了艺术起源有"内因""外因"双重根源思路,艺术起源的内因是人的审美本性,外因是原始人类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2.
读了《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刊登的《对普列汉诺夫论艺术起源的理解》一文,颇觉有争鸣的必要。为了弄清是非,深入进行学术探讨,特提出两个问题与何梓焜同志商榷。一、探讨艺术起源问题有没有必要从原始艺术的创作本身加以论述? 何梓焜同志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在他看来,论述原始艺术的起源,只要从原始艺术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去论述就够了。他得出结论,艺术起源的谜底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谜底一样,“归根到底正是应当到生产力的发展中去找”,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归根结蒂是由社会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的。我认为,这样的研究方式与结论未免过于简单化、片面化。  相似文献   

3.
艺术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庆国同志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载《复旦学报》1982年第3期)一文,不乏某种真识,但他显然是把长期流行的庸俗社会学解释,即把艺术起源简单机械地归结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视作对“劳动说”的本质性说明,结果歪曲了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释的“劳动说”的真正实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我们认为艺术起源劳动,首先也是把艺术起源看作人类文明的一个历史过程。原始艺术产生的复杂状态远非我们今天的想象所及。人类最初产生的艺术不仅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分门别类的艺术,甚至也不是那种所谓“三位一体”即舞蹈、音乐、诗歌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而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社会意识的混合体”的“一个方面”。这种  相似文献   

4.
普列汉诺夫并没有提出艺术起源劳动说,他只是强调劳动对艺术的作用特别是对原始艺术的作用。他的具体结论是“劳动先于游戏”、“劳动目的先于审美目的”、“劳动先于艺术”。普列汉诺夫的“劳动”概念非常宽泛。长期以来,我们对普列汉诺夫的“劳动说”有很多误解,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检讨并初步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5.
劳动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原因,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说:“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这一观点是符合艺术发生实事的.实际上,除了劳动这一决定性因素之外,艺术的起源还有其它的因素。因此出现了其它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其合理成份正好使劳动起源说不能解释的部分得以补充和完善。艺术形态及其内涵的多元性、多层次性、多变性也从其起源学说的多元、多层次、多态性得到了互相印证。  相似文献   

6.
怎样评价普列汉诺夫的美感论,直接关系到普列汉诺夫的整个美学思想的性质和价值问题.五、六十年代,我国美学界大多数同志认为普列汉诺夫的美感论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应予肯定.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普列汉诺夫的美感论是生物学观点、是二无论、唯心主义的(见计永佑同志发表在《美学论丛》1979年第1期上的《论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何洛、计永佑等同志编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实践与美学》一书第三章第二节.因二者观点近似,以下引文只引计文).我认为,计永佑同志对普列汉诺夫美感论的批评有些是错误的.下面谈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计永佑同志和美学界的其他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国内高校文学理论教科书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坚持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本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其论证上却存在问题:有意无意地或暗示性地把并未研究过人类艺术起源课题的马克思恩格斯拉进这个课题的研究者队伍中来;因为普列汉诺夫是马克思主义者,便将并非属于他的独家之言的艺术起源于劳动定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观点;强扭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话语作为论据;"为我所需"地选用理论资料与原始艺术资料;有意无意地表露出"终极真理"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8.
姜庆国同志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一文(本刊今年第三期)鉴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艺术起源自然性的忽视,大胆地对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姜文认为,硬译马克思主义劳动说,"把劳动的观点推向极端,结果反倒使自己站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这也确实表现出作者希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说的意愿.但姜文表面上强调了"坚持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本能与实践的对立统一";实质上却把人的自然性从社会中割裂出来,对立起来,并且把这样的自然性(人类爱美的天性)置于社会性根源之上,称为艺术起源的主要根源,这就使自已的观点走向了另一极端.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一期蔡俊生同志的《论群婚》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苏联历史学家谢苗诺夫关于婚姻家庭起源的别具一格的观点。总的来说,该文完全赞同谢苗诺夫的观点,全盘否定了血缘婚姻和血缘家庭的存在;同时认为“家庭”只是个体婚时代的产物,在这之前是不存在家庭的;还认为普那路亚群婚也是摩尔根杜撰出来的,而两合氏族群婚才是人类真正脱离动物组成社会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继乱婚之后直接形成的。上述观点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普列汉诺夫的美感论是什么性质的?这是学术界对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美感问题上,“普列汉诺夫常常自命为阶级论者,但不完全对.他曾经是阶级论者,但后来他已变成阶级论和人性论的调和论者,最后则索性变成为生物学的人性论者.”(《试评普列汉诺夫的审美感的人性论》,《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2期第2页)这样的评价,是否符合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的实际,是否公允,我认为有值得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继汪济生的《系统进化论美学》之后,近来鲁晨光的《美感奥妙与需求进化》和肖世敏的《有动物有美感论》又从进化论角度谈到了美感的起源及相关的美的本质问题,读了之后颇受启发.肖世敏批评了我们美学界普遍存在的将人与自然截然区分开来的二元论倾向,否认可能存在的美感的生物性本源.我以为这个批评是中肯的.在美感起源的问题上,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不少朋友倾向于普列汉诺夫的观点,认为美感与美都起源于生产劳动,也有一些朋友认为应将其它社会实践包括进去,比如巫术、游戏之类.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五期和一九八六年第六期先后分两期刊出了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文学的主体性》。文章认为,“文学的主体包括作为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并认为,在当今的艺术活动中,这三方面的主体已全面削弱或丧失,并对这种主体及其如何复归避行了全面的论述。其后不久,陈涌同志和姚雪垠同志先后在《红旗》上发表文章,对刘再复同志的反映论和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展开了批评和提出了质疑。①陈姚二同志的三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我在多次阅读和  相似文献   

13.
“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艺术起源于劳动”说(以下简称“劳动说”)一直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加以肯定。我认为,“劳动说”有两大缺陷:第一,在强调艺术起源的社会根源时完全忽视了它的自然的、生理的根源;第二,没有从人类全部社会实践中考察艺术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美学界的艺术起源理论研究上产生影响最早最大的有两个人,两本书。这就是普列汉诺夫与他的《没有地址的信》,格罗塞与他的《艺术的起源》。长期以来,这两本书中的观点已被人们视为所谓劳动创造了美和艺术的经典注释并到处加以引用,而且人们在征引时,又总是习惯于将二人排列在一起作相同的对待。原因无非是这二人都最早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审美的发生,肯定了生产方式对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的决定性意义。也正因为这一共同之处,使他们之间有了可比性。通过比较,也许能使我们在一种普遍性的误解后,发现一点意外的什么。  相似文献   

15.
关于艺术起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国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对此却研究甚少,过去,由于受教条主义的影响,许多本应更加深入进行探讨的问题(包括艺术起源问题)被轻易地忽略了.姜庆国同志《"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一文,促使我们对艺术起源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确实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有一段常常为持"劳动说"的论者所乐于引用的名言:  相似文献   

16.
<正> 普列汉诺夫在反对哲学修正主义的斗争中多次论述过:“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斯宾诺莎主义”。这个观点,在苏联一直遭到批评。这些批评也流传到我国。是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正确?还是批评家们的观点正确?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关系到如何认识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在列宁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作用。普列汉诺夫这个观点是在1898年发表的《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一文中提出的。他写道:“在18世纪得到详细分析而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所接受的那种形态的唯物主义,是这样一种理论:它教导我们,‘除非有广延性的实体,我们不能知道思维实  相似文献   

17.
(一)真正的“发生学的美学” 《没有地址的信》是普列汉诺夫最脍炙人口的美学著作之一。这不仅因为它有非常丰富而且极为有趣的例证材料,更因为它是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探讨艺术起源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三年《党史研究》第一期,刊载了黄显孟同志《关于“一大”前的湖南共产主义小组问题》。文章说,毛泽东在一九二一年一月廿一日给蔡和森的信中,用括号标注的那个“宣言”,“即一九二○年十一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这些党的出版物,毛泽东等在一九二○年十二月便收到了,而且秘密地广为散发。”(《党史研究》,1983年第1期第46页)我认为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读了《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吴牟人同志的《数理逻辑与形式逻辑是同一门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一文(以下简称“吴文”),觉得与该文关于用数理逻辑取代形式逻辑、数理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形式逻辑研究的指导思想、形式逻辑的作用以及推理的真实性诸问题的看法难以苟同。在此,我愿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吴牟人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在黑龙江大学学报《求是学刊》(1987年第四期)上读了刘永江同志的文章——《满族洪水神话属性异同论》,读后觉得耳目一新,此文提出两个新观点,非常可贵,我试就其中一个观点谈谈看法。他在论文第三部分里提出洪水遗民繁衍人类是婚姻形态问题,而过去的一些专家、学者历来认为这是人类起源问题。我赞同刘文的观点,不过还应进一步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