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远”作为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在审美空间上表现为三个维度,分别为空间之远、时间之远和哲思之远.中国古代词作中“远”范畴的审美内涵,超越时空的距离,由“眼中之远”升华为“意中之远”,最终指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是对艺术价值和生命真谛的超越性指引.  相似文献   

2.
镜子是古代女子闺中之物,在骚人墨客的笔下,呈现出多彩多姿的审美情思。宋词中出现的大量镜子的意象,其审美指向大多都蕴含着光阴流逝、容貌随时间逝去而衰老的无奈、深闺生活的百无聊赖及思念他人时彷徨的心境等细腻的感情。宋词中的镜子意象,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境况及词人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宋代的文化光辉。  相似文献   

3.
魏晋玄学是建立在“贵无”的本体论思想基础之上的, 其内容主要由人物品藻、名教与自然、才性之辩等几个部分构成。在魏晋玄学理论的影响和推动下, 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魏晋审美范畴, 如清远、虚静、风骨等,并由此引发和促进古代审美意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此, 把握好魏晋玄学与魏晋审美范畴之间的互动关系, 是理解魏晋审美范畴内涵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4.
“和”在先秦时期作为政治概念是最根本的。谈论“和”的主体主要是帝、王、公、侯,而他们谈论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通过“和”的手段“成其政也”。实现“和”的主要手段就是“乐”。“乐”并不诉诸于乐美,而是“乐正”。真正的“至乐”就是能使人静心、“纯德”。这种“乐正”之“和”其实质就是帝王治国之术。作为审美范畴的“和”是有其限度的,它只是康德所说的“审美的规范观念”,而不是“审美理想”。审美创造关涉多样统一、相反相成的“和”的问题,但这并非常态。审美创造恰恰是不断偏离“和”,不断破“格”,而呈现为独异的、光怪陆离之美。“中和”作为“僵硬的合规则性”本身就含有违反审美趣味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诗缘情”显示了诗歌生命的内在动因与美的形式特征 ;“境与心”是对诗的审美心理的深层描述 ;“冲淡”体现了古典诗歌重“含蓄”、“自然”的美学方向。这三者一方面总结了诗歌本体的艺术特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学在禅宗融入之后的突破与进展 ,诗歌艺术开始浸染着诗人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6.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打破传统文论的樊篱,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文艺学研究方向的内转,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探讨"陌生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审美突破,进一步从3个层面分析了达到"陌生化"审美效果实现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唐诗“舟船”审美意象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唐代诗歌中,舟船作为常见的审美意象之一,其诞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舟船所具有的漂泊、离别、自由、归隐、援济等意蕴和诗人心灵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舟船不仅是思想的寄托,也是艺术的象征。舟船意象与春秋季节构成时间审美,与浆声画船构成空间审美,它的渺小是漂泊者形象的写真,它和"月"、"雨"意象的组合构成了更深层次的审美境界。在诗人的笔下,舟船意象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玄学是名教危机与道家复兴的产物。它的主题是名教与自然之辩,重点是辨析名教。几乎所有的玄学论辩都归本于此。当时形成三种基本思路:一、“名教出于自然”,二、“越名教而任自然”,三、“名教即自然”。这场论辩的充分展开,使儒与道两大传统思潮得到了历史性综合,为此后宋明理学把名教原理上升为“天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它对提高文学创作主体的思辨能力、增强诗歌文本的思辨色彩、拓展诗歌的审美空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对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意境"的生成起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构成的庄子“言意之论”,是建立在“体道”基础上的。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不无偏颇,但揭示了审美创造与欣赏的内在规律,丰富了我国古典美学理论,对中华民族审美趣味和特征的形成有导源启流之功  相似文献   

11.
邹联安诗作中,“疼痛”,是到处可见的一种审美意象。其痛感背后是柔情,是对民族、国家、人生、社会、人类等的大爱。大爱是这种痛感的感情基础,也是其艺术崇 高审美特征的精神力量来源;社会理性与历史理性之下,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判,是其痛感的思想基础。其痛感的审美精神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和诗人出身地、成长地湘西的 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审美精神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朱熹为了使人得到“气象近道”的人格境界,对中国古代“人文化成”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扩展.朱熹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儒家“诗、乐、艺”教思想和道家山水育人观念,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富有创见的审美教育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学”“践”“养”“化”“熏”等五个方面,形成了具有完整性和互动性的中国古代化育体系,丰富了中国古代审美教育理论,对今天的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魏晋玄学的现实意义乃是对当时士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其人格美的实质是要在名教与自然统一的基础上,达到性情的至真、至诚、至纯,精神的超越、自由、飘逸。魏晋人格美在《世说新语》中有鲜明而生动的体现,它全面催发、润濡了六朝美学。  相似文献   

14.
“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元范畴 ,其语源学根据源自《老子》。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通常将“道”视为“无为”、“无己”的自然之道 ,主张从无形观察“道”的美妙、从有形的变化观察“道”的界限 ,从而使道家之“道”呈显出素朴、变易、博大、玄妙四个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创构的思想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源自《周易》的“观物取象”思想,并且形成了一个悠久的传统。该思想认为审美意象是审美活动中物我双向交流的产物,反映了个体的生命节奏与对象的感性生命的贯通,其核心乃在于情景合一。意象的创构以主体的审美经验为基础,通过主体独特的眼光和比兴的思维方式等,借助于想像力而达成的。这使得审美意象体现了虚实相生的特征。在意象的创构过程中,主体以感官尤其是心神体物,达到物我交融,并经由主体与对象的神合,在始终伴随着象的参与中实现了对道的体悟,从而也实现了人生理想与宇宙之道的贯通。  相似文献   

16.
“势”是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在唐诗论中,“势”这一概念出现频率较高,含义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唐诗论中“势”的分析,认为“势”首先是指诗歌创作中意象展开、组合的一种方式,其次,“势”也指意象之间内在的规律及其所呈现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凤阳凤画是安徽省凤阳县特有的一种民间绘画形式,艺术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凤阳凤画的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具有意象的审美特征。通过分析凤画意象审美的生成,揭示“意”与“象”之间的关系,并从构图经营、造型程式、表现技法、题材内容这四个方面阐述意象特征的具体表现,进一步挖掘凤阳凤画的意象审美内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凤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电视文献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作为具体的叙事文本,从诗词学、文学鉴赏角度研究、比较电视文献片的艺术加工方式和表达技巧,试图在实际运用中探讨电视文献片如何借用文学叙事表达的手法来达到视觉传播的意象审美和生动感性,从而使电视作品兼具真实与美感,达到最佳的受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道是创生天地万物的状态和过程,具有无限的内在激发性。对道的把握要落实在三个层面:道性、道相、道言,但这三个层面并不是截然区分的,而是对它们内在关联性的描述,进而从把握道的内在规定上开启老子的道的审美纬度。  相似文献   

20.
"能"是中国古代书画美学常用范畴之一,指通过高超的技巧所再现的精细入微的形象。魏晋之后,"能"用于书法品评,在唐代,"能"正式进入审美领域。因循、形似、精细是"能"的三大特征,"能"本身即是一种审美标准,同时也是实现"逸"、"神"、"妙"的基础与途径。通过积学储宝、勤修苦练,结合想象力的喷发,可以实现从"能"向"逸"、"神"、"妙"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