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段玉裁一生校订古籍数十部,具有丰富的校勘实践,对校勘有着独特的认识,并曾与另一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展开过持久的学术论争,留下了十多篇校勘文章,被誉为"理校"的巨人。本文以清代学术为背景,结合段氏的学术理性、知识结构等,探讨传统文化语境下段玉裁校勘学的特色,认为清代学术范式要求他以"求是"为目的,规定了他的校勘目的必然为"定是非",段氏的校勘理念导致了他采用"改字"的处理方式,而段氏的学术素养、创新精神,也将理校推到了一个高度。  相似文献   

2.
段、顾之争的根源是小学与经学之争.段玉裁的研究方法是根基于小学的考据方法,顾千里的研究方法则是具有传统经学特色的方法.段氏关注字句、片段在其他文献中所呈现的不同,然后施展考据功夫以求形成统一的文本;顾氏则更重视对经学家法的遵守,保持在不同家法传承下经文的差异性.从这一点看,顾千里的校勘和解读更符合经学本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顾千里是清代嘉庆、道光间的著名学者 ,精于校勘之学 ,所校勘的典籍广为流布沾溉后世 ,被誉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他特别注重收罗众本 ,辨明版本源流 ,讲求不同版本的互勘 ;多本互勘 ,至顾千里而益加精密。其“不校校之”原则决不是无所作为 ,也不是想当然地乱改古籍 ,而是“不校”与“校”的结合运用。顾千里把古籍校勘的实践与理论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4.
阮元与段玉裁之恩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纵观阮元与段玉裁交往的全过程,他们之间的"恩"是主要的,"怨"是次要和局部的.阮元对段玉裁这位长辈是很尊敬和信任的,对他的学问给予高度的评价.从段玉裁的角度而言,他与阮元的关系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他对阮元的最大不满在于段氏认为自己在参加《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编写工作时,扮演了"为人作嫁衣"的角色.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段玉裁在编写《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时实际担任"总纂"的重要功绩,但也不能因而否认阮元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说文》中戼丣为两个独立的声符,但清代即有学者认为二者实为一体,不必强作分別,今人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大多也认同戼丣同一。本文通过对段玉裁《<说文>劉字考》及清代大量相关资料的分析,同时结合甲骨文对用牲之法"卯"字的研究,提出以下两点:段玉裁坚持《说文》的戼丣之分,强调的是形声字的语音分化及谐声规律;段玉裁和清代其他学者对"劉鐂"等字的细致考证,也对确定甲骨文中用牲之"卯"的具体含义具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说文>释"若"为"择菜",于典无载,段玉裁为足成许说,据<国语·晋语>一例,强分"若夫",认为"若"之本义为"选择","择菜"为其引申义,文章试从段注所引书证内容和"若夫"在文献中实际用例以证段注之失.  相似文献   

7.
顾千里是清代著名校勘学家,“不校校之”是他校勘学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其校勘学思想的形成,受传统校勘思想,特别是宋人校勘思想的深刻影响。在校勘学史上,顾千里是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有关理论对当今古籍整理校勘事业不无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俞樾是清末著名的经学家、小学家、校勘训诂学家,与瑞安孙诒让、定海黄以用并称为清末浙江三先生.他将丰厚扎实的小学知识运用于校勘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以及<古书疑义举例>三部著作,都以校勘取胜.他多年的校勘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校勘学思想:说明校勘的起源与必要性;归纳校勘条例;指出校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为后人校勘古籍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苏州“一代校勘名家”①顾千里(名广圻),被日本学者神田熹一郎称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②。世人呼他为“学者导师”③。他“在校勘学上的成就为最大”④,故被誉为“校之学……专门大师”⑤。“其校勘之精,考订之翔实,一时推为宗匠”⑥。对于顾千里在校勘学史上的评价,拙作《一代校勘名家——顾千里》已有评论,兹不赘述。关于顾千里的生卒年,历来有争议,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说顾千里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这种说法所见著述如下:赵诒琛曰“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八月先生生。……道光十五年乙未七十岁,二月十九日戊申先生卒(龚定庵以为甲午死误)”。汪宗衍曰“乾隆三十一年丙戌生……道光十五年一月十九日先生卒”。张慧剑曰“(1766)丙戌乾隆三十一年,元和顾广圻生”。杨立诚、金步瀛  相似文献   

10.
程颐不但是理学创始人,还是义理易学大家.义理易学存在一个基础的诠释问题:卦象与义理之间的视域距离.程颐立足于<周易>之卦象体系,"由象以论时"、"由时以论理",跨越了这个视域距离."时"即"卦时",描述卦象所蕴含的具体时空条件下的人类生存处境.通过"时",卦象被"人事化"理解,同时"人事"成为易学诠释的思想基础而进一步指向义理,因此"时"沟通了象与理.程颐的这种易学诠释方法依托<周易>成功地建构了其理学本体论思想体系,但是,对卦象过于具体的"人事化"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又与易之周流不居、不可为典要的超越性有相紧张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清代朴学大家段玉裁在学术文化方面造诣极高,同时亦有文集<经韵楼集>传世,从中可以看出其文学成就亦高.段氏之女段驯亦能文工诗,段氏与仁和龚氏联姻后,壮大了家族力量,诗礼传家,一门风雅.段氏外孙龚自珍幼年从外家学习<说文解字>,后转从刘逢禄习公羊之学,转益多师,形成了新的师承关系和学术渊源,并将一己之思想、情感皆付诸文字,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启蒙和近代诗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乾隆朝诗经学总体特征为宋学渐弱而汉学渐强,嘉庆朝诗经学则汉学渐微而宋学复兴.段玉裁诗经学著述之成就许为乾嘉诗经学之代表,当无不可,甚或为"诗经清学"之健者,亦非夸词.段氏<诗经小学>与<毛诗故训传定本>为其诗经学成就之杰构,无论校订文字或经义阐释均为后世之法则.  相似文献   

13.
古文字指<说文>古文,即战国时东方六国文字.乾嘉以来的学者对于古文字有相当的研究,特别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不但声义兼明,而且考证形体,并对<说文>所收古文字进行研究、考证.近几年来,大量古文字材料的出土,丰富了对古文字字形的探讨材料.本文拟就<段注>利用文献材料对<说文>古文字说解的肯定、批评或纠正、补充等,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左传>初名<春秋>,又名<左氏春秋>,是先秦诸多春秋学著作中的一种.<左氏春秋>的撰作不为<春秋>义理,不归属于孔门,其史事在战国至西汉各类子书中屡被征引.终两汉之世,学者屡引<左传>史事以谏,都未及<左传>的义理.从<左传>的最初撰作与初期流传来看,<左传>是编年体春秋类著作,它不是作为经书,而是作为史书被人所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自从段玉裁给训诂术语下定义以来,历代学者对这些术语定义和用法的理解一直存在分歧.不少学者认为训诂术语"与某同"主要是用来说明假借字,有时也用来讲解异体字,但当我们通过对唐代颜师古<汉书注>和李善<文选注>这一术语的用法进行分析后,发现并非如此,说明假借字、同源词和异体字是主流,也有特例.表明前人对这一训诂术语的使用,并不具有周遍性,也不是共同规律;所有的训诂术语并不是产生于同一个时代,每个训诂术语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训诂学家的运用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能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16.
清代学者徐松的《徐星伯说文段注札记》作为“说文段注校三种”之一,是一部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行精心校勘的力作.其中,包括删略衍文、增补脱文、调整错位、补注音义、纠正误说等几方面.虽然仅有十七条,但其中的真知灼见,仍然给今天的文字学工作者以极大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总结了许慎<说文解字>连绵词训释的通例,并以此对今本<说文>部分不合通例的释义进行校补,但是对绝大多数衍音连绵词和一部分义合连绵词的训释,段玉裁并未按通例进行校补.对段氏所作校补的考证,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连绵词的来源与特性,摆脱字形束缚,坚持从音、义的角度训释连绵词,规范连绵词的释义方式.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对古典文学有深厚的研究,他曾经校勘、辑佚了很多古籍,并且从事文学史方面的撰述.在这些研究活动中,他始终离不开对<太平御览>的利用.而且,作为一名严谨的学者,在使用该书的同时,他亦能够指出<太平御览>编纂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专门从事《说文解字》研究的学者众多,其中段玉裁名声最大,成就亦最显赫。段氏积数十载精力对《说文解字》作了全面细密的校勘整理,成《说文解字注》三十卷,为清代《说文解字》注本中最重要的一部。段注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是存在问题的。本文通过校勘段注《豕部》,以窥其概。  相似文献   

20.
戴震深明音之流变有古今的道理,在考古和审音的基础上,精研古音系统、发明语转规律,并将之运用于校勘。经其弟子段玉裁、王氏父子的发扬光大,以古音为钤键的校勘方法成为清代校勘的一大特色。戴震发凡起例,开始随文总结义例、误例,指导后学。义例、误例总结虽有后出转精之势,陈垣《校勘学释例》标志着清代校勘学体系的形成,但就其研究思路而言无不取法于戴震。戴震崇尚古本但不盲从,他凭借自己坚实的小学和文献功底,大胆改正古书讹误,形成定本刊行于世。段玉裁、王氏父子等步其师之武,最终形成了与以卢文弨为代表的对校派相抗衡的理校派。戴震对清代校勘学的形成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