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认为鲁迅精神中有鲜明的弘扩生命的自然主义取向,它渗透于鲁迅生命的价值取向、实践原则中,这种精神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鲁迅小说中反抗者的精神面貌。因此,本文还考察了鲁迅的反抗者这一系列小说人物,并试图厘清他们与精神传统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鲁迅精神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被称为民族的战士,其精神对后辈学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顾随积极地学习鲁迅、宣传鲁迅。他深受鲁迅战斗精神的影响,自觉地以鲁迅精神来改造自己,铲除旧日愁思,不再忧思抑郁以自伤,努力锻炼坚强的意志,由牢骚抱怨转向执着进取,在文学事业中勇猛创新。他把鲁迅作品中的意象、意境化用入词,将鲁迅作品中的思想、精神融入于词,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虽然顾随自谦没有学到鲁迅的战斗精神,但他在各个时期都表现出勇于反抗、积极进取的品格。尤其是抗战期间,顾随进一步将战斗精神融入文学创作、诗词论著与古典文学课堂当中,彰显了抗战到底、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为青年一代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因为写作背景和写作心境的相似,冯雪峰寓言思想内涵中有鲁迅精神的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抨击吃人的旧制度,怒斥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独裁和无能,笑骂国民党反动统治者治下的文化官僚,揭露帝国主义的虚伪性和侵略性,批判伪善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嘲讽中庸主义的哲学,歌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礼赞韧性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最有价值的。他尖锐的笔触几乎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和教育等所有文化领域。他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中国创建民族新文化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5,(6):47-51
鲁迅是越南读者熟悉的作家,他的作品被从多个角度理解、分析,他对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的贡献得到了越南文学研究界的广泛认同,有不少来华留学的越南学生的毕业论文涉及在越南的鲁迅研究。20世纪20、30年代鲁迅在越南文学文化中出现,50、60年代中越关系最友好时期,越南需要一股强烈的革命精神,出现鲁迅作品翻译热。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心和贫穷农民生活的关心、鲁迅作品中充满影响力的精神话语,体现出一种爱国、反封建、改造国民性思想,充满喜怒哀乐的心情,越南读者能从中找到积极性的关于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农民精神生活的、作者精神的话语。这使鲁迅作品20世纪50、60年代受到越南文学研究界、越南读者热烈欢迎的重要原因,鲁迅作品的精神话语也成为越南读者最关心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的缔造者之一,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和新文化运动中所有白话文学作品的影响混溶一体的,包括翻译文学。萧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得益者,新派乡绅的父亲在一设立女校的时候,就立即把她送去读书,但是祖母定下的婚约阻遏着她的求学与奋斗之路。进入哈尔滨现代女校,在新派教师的引导下,接触新文学的作品,在家庭政治启蒙的前提下,又接受了更前卫的左翼思潮。鲁迅对她的直接影响主要是新体白话文学写作的启蒙,在和家庭决裂之后的挣扎奔逃与奋斗中,作为革命文学的旗帜,鲁迅始终是她精神的引领者,也是她后来进入文坛的重要推手。但是由于性别、文化背景、经历、处境等原因,萧红一直和鲁迅保持着心理的距离,并且想超越他。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是超越年龄、性别的精神默契,民族国家的巨大危机与国际视野的人类情怀、共同被原罪诅咒的出身宿命、包办婚姻的苦难和身体的病痛,对于文学创作宗教式的献身精神和对汉语自身魅力的独特领悟,是他们深厚的思想基础。萧红在继承鲁迅精神遗产的同时,又以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特别是生殖的体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园地,补充了鲁迅和所有男性作家无法抵达的表现领域。她接续着鲁迅的文学精神,在史传文学、哀祭文体、修辞等诸多方面,为汉语写作的现代转型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林宇星 《源流》2011,(19):94-95
最近有多篇鲁迅作品从中学课本中被剔除,对此,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支持的声音大概无非是"鲁迅作品风格不适合孩子阅读,语言比较怪异,孩子的阅历浅不容易理解"、"鲁迅已经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他所批评的那些国民劣根性,是一种自虐行为,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8.
酒俗文化是民俗文化之一种,深刻反映着特定的人物性格、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鲁迅小说中的酒俗文化,折射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特有的酒神精神。在鲁迅小说中,涵盖诸多酒俗文化元素。从这些酒俗文化中,可以诠解出借酒消愁、以酒自慰和以酒和解等民族性格,以及醉酒、酒疯等中国特色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活动一个是文学,一个则是绘画,或称美术,他的精神世界,也就一半在文字中,一半在画中。在鲁迅的精神世界里,一半内容是理性的,如为人生的精神追求,对文学艺术社会性、批判性、真实性等的追求;一半内容是感性的,如欣赏的追求、娱乐的追求,甚至是半休闲半病态趣味的追求。理性的追求,更多地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感性的追求,更多地表现在其绘画活动中。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批判精神里有着站出与回归两种精神气质。他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的启蒙者和革命家,能够站出启蒙和革命的历史潮流,实现介于启蒙与革命之间的独立的精神观照,实现双重的批判,得到批判意义上的革命观和启蒙观;另一方面,回归反映出鲁迅通过站出当前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人和自身的生存困境,实现向本真生存方式的回归。站出与回归紧密融合于鲁迅批判精神和生命意识的深层气质之中。  相似文献   

11.
12.
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为理论基础,以团体干预为途径,用共识质性分析法分析咨询师被试参与团体后个人成长的成效及影响来源。结果显示:团体对于促进咨询师个人成长起到正向作用,能触及深层自己(self),带来整体全面的改变,成长成效内容涉及个人内在、原生家庭和人际关系三个系统;被试成长的主要影响来源为团体中的练习、体验、观察,团体带领者跟自己的直接互动,固定三人小组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江苏省"五普"数据以及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考察了江苏省人口转变的过程及人口红利水平.借助2001-2005年江苏省各市的面板数据,以人均GDP增长率为因变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从业人口比例等指标为自变量, 分析了人口红利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红利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相对于资本的作用而言,其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4.
从体育自身的功能和价值角度出发,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阐述了体育对推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老年型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核心家庭”的出现,影响了老年人精神性权益的保障。文章阐述老年人精神性权益内容、分析难以得到保障原因、介绍以“核心家庭”生活模式为主的美国是如何建立老年人精神性权益保障制度,并提出完善我国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祝福》都被解读为鲁迅对封建礼教吃人主题的演绎,而鲁四老爷,也就首当其冲地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但是,一旦我们细究文本就会发现,真正逼死祥林嫂的并非鲁四老爷,而是柳妈和作为新知识分子的我。在小说中,鲁迅所批判的并非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礼教,而是像我一样自诩为启蒙主义者,既旧又新却又不新不旧的新知识分子。《祝福》中的我并非一个启蒙者,而是一个接受着鲁迅自我精神审判的时代投影。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全国29个省份2000—2008年的数据,分析了城市化、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化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起到正向拉动作用;在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在全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建设用地扩张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提出为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快扩张,政府既可以基于控制农地流转规模、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视角,也可以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制定和实施政策。  相似文献   

18.
人口增长因素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医疗保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对整个社会医疗保险系统进行定量化的分析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将个体一生的医疗消费从其一生的全部消费中提取出来,应用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寻求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社会医疗保险费用征收率、社会医疗保险金、人口自然增长率、利率等诸多变量问的量化关系.从而获得了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最优化水平模型,并对社会医疗保险的政策制定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6~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使用互联网对家庭贫困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能显著增加家庭收益,具有良好的抑贫效果,但会因家庭水平层次不同而产生差异.人均受教育年限高于8.155年、健康程度良好的家庭能够显著发挥互联网的减贫效应,反之不显著;家庭存款在10 600元以上、抚养影响程度小于3的家庭使用互联网能取得良好收益,反之不显著.互联网使用效果具有地区异质性,东部地区家庭使用互联网的增收效应小于中西部地区,能缓解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建议加快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推动互联网与精准扶贫深度结合.  相似文献   

20.
单亲家庭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具有独特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时也面临着其特有的伦理困境和压力。本文从社会的公平伦理、学校的关怀伦理及个体的品质伦理等伦理视角出发,对单亲家庭大学生所处的成长困境及救助工作进行了探讨,以期有利于帮助单亲大学生走出成长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