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世界史学科、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承办的“世界现代史学术前沿与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2013年10月18—2013在山东曲阜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57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70余位学者就我国的世界现代史研究和教学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世界史的学科建设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意见。来自人民出版社,《世界历史》和《历史教学》杂志社等多家新闻出版机构的代表也列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由李植(木丹)教授主编的《20世纪世界史》(上、下卷)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重点项目“20世纪世界历史的整体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本书是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它一改过去世界史著作就是国别史汇编的传统框架,以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为主线,以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为骨架,以关于世界全局、具有世界意义或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运作为主要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观察和研究世界历史的视角,把孤立考察单个国家历史和单个历史  相似文献   

3.
叶伯华、陈英吴主编的《现代世界史简编》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发行。它凝聚了作者多年来艰难探求的足印,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世界历史画卷。它的出版对于推动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加快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综观全书,《简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以世界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现代世界的整体性。如何真正地从宏观上把握、整体上描述现代世界历史脉络的走向,这不仅是时代对每一位世界现代史学者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多年来我国学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简编》的作者则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较妥地处理了这一重大课题。编纂体例上,《简编》的作者采用了“编”、“章”、“节”的方式,将1945年以前的世界现代史分成具有鲜明横向联系的六编,即;苏联的革命与建设、资本主义各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4.
《全球文明史》与"世界史"概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皮特.斯特恩斯等所著《全球文明史》中体现出来的世界史方法论和体系思想,笔者认为,“世界史”与中国史不应是对应关系,中国以外国家、地区史不是世界史,只有从总体把握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研究才是世界史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历史学内部学科分支类目重新斟酌的建议,并结合《全球文明史》就具有整体观念的世界史的编纂学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吴于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等。但我认为,吴先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世界通史方面,他作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一位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是当之无愧的。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吴先生对于世界史学科的贡献,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即世界史学科在我国所走过的道路。1949年以前,我国各大学历史系设课,主要是西洋史和东洋史,只有个别学校有世界史。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是西洋通史和欧美国家的国别史,如英国史、美国史等  相似文献   

6.
一、阿拉伯史著作述要 近30年来,中国世界史学家编著的世界通史著作或教材中,均含有关于阿拉伯历史的章节,这里略而不论。此处仅提及中国阿拉伯史研究专家编撰、出版的一系列阿拉伯史著作、教材,其中阿拉伯通史有:郭应德的《阿拉伯史纲610-1945》、彭树智的《阿拉伯国家简史》和《阿拉伯国家史》、纳忠的《阿拉伯通史》。断代史著作有:郭应德的《阿拉伯中古史简编》、杨灏城的《埃及近代史》和《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的埃及》(与江淳合著)、姜桂石的《战后中东史》、肖宪的《1945年以来的中东》等。地区国别史著作有:彭树智的《二十世纪中东史》、《中东国家通史》13卷本,以及姚大学、王泰的《中东通史简编》等。  相似文献   

7.
由刘文涛、陈海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世界历史>配套教材是教育部"高师教改计划"取得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是高校世界史教学领域的突破性科研成果,开辟了世界史教学的新领域.该配套教材是与由教育部推出的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历史>相匹配的,同时又可以与全国各高校所使用的世界历史教材配套使用.  相似文献   

8.
世界史是历史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承担着重要的使命。鉴于普通高校世界史教学中部分存在着教学方式陈旧、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有必要探索可行的改革方法和路径。《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在世界史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对这两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凸显了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形式改革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教师改革意识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20 0 2年 10月 12 13日 ,新世纪世界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促进世界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会议由武汉大学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编辑部联合举办 ,并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协助。一大批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他们来自国内 10余所著名高校。老一辈世界史学家齐世荣、马克、刘家和、庞卓恒、王敦书不辞辛劳 ,参加了这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另外 ,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光明日报》社、《历史研究》编辑部和《世界历史》编辑部也派代表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开幕…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近代史的教材都把下限写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而世界现代史教材却是从1917年11月的俄国十月革命写起,使用这种按传统理论写成的教材,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存在着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时间上的交叉和一些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我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内容前提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按马列主义人类历史分期的理论,五种社会形态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正相当于世界现代史。1917年11月的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这一点来看,它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把它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被绝大多数的史学家所接受。但是亦应看到:此时还只是在一个国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各国的发展极不平衡,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各国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现代史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史,所以也应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放到一定的位置上。 直至今天,严格地说,我国的世界现代史教学模式是继承了原苏联的体系。建国初期,我国自己的世界现代史的教材还没写成的时候,完全是照搬苏联的教材,如1956年由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历史教研室翻译的苏联史学家弗·尼·尼基甫洛夫著《世界通史讲义  相似文献   

11.
由《世界历史》杂志社和南京大学世界史学科联合主办的“遵循学术规范,加强学科建设,发展世界史学科专题研讨会”于1998年9月19日至21日在古都南京东郊秀丽怡人的紫金山麓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  相似文献   

12.
把16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并对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考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日益兴起的一种趋势。多年来,武汉大学夏诚教授以极大的热忱,在教学科研中力图把握和反映这一趋势。最近,由成都出版社推出的《近代世界整体观》,就是他在长期勤奋研究中获得的一项学术成果。我国的世界史整体研究,早已有一些研究者作过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但由于这一研究本身难度极大,加之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薄弱,因而长期未能产生出既反映世界历史全局而又把唯物史观与具体世界历史有机结合起来的论著。这种情况,反映我国世界史的整体研究还处于尚未成熟、未成型的阶段,也是我国世界史整体研究迄今影响还不够广泛和缺乏学术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近代世界整体观》作为一部试图以全球观点对近代世界历史作宏观考察的专著,它的出版,将为克服上述缺陷和推进整体史研究作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长期统治世界史学科的是两种观念,即欧洲中心论和世界史是各国历史的总和。从20世纪初开始,世界史学界不断有学者对上述观念进行批评,并对世界史学科建设进行了探索。武汉大学吴于廑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祝曙光教授世界史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祝曙光教授于1957年11月出生,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日本史、铁道史和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2部,参编著述4部,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江汉论坛》和《学术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992年、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普…  相似文献   

15.
在世纪之交的 2 0 0 0年 12月 2 3— 2 5日 ,在孔子故乡曲阜市召开了山东省首届世界史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山东省史学会、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和曲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来自山东省内各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 5 0多名代表及韩国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回顾了 2 0世纪世界史研究所走过的道路 ,总结和检阅了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山东世界史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经过我省世界史学工作者的努力 ,山东省的世界史研究队伍和水平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其中 ,山东师范大学的世界近代史、美国史和国际关系史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的世界古代中世…  相似文献   

16.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家李来福(Leif Littrup)1988年来华考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状况。李来福在华期间,同我国史学工作者广泛接触,并搜集了一些世界史书刊。1989年他发表在丹麦《文化与历史》杂志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一文,以他的史学眼光,介绍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现将此文节译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家李来福(Leif Littrup)1988年来华考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状况。李来福在华期间,同我国史学工作者广泛接触,并搜集了一些世界史书刊。1989年他发表在丹麦《文化与历史》杂志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一文,以他的史学眼光,介绍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现将此文节译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历史进入到20世纪,世界已发展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飞速发展,社会制度急剧变革,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世界的整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呈现出一体化和多样化、多极化的两种趋势;一方面,世界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正日益加强;另一方面,世界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激烈,相互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历史进程更加曲折多变,扑朔迷离。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更能反映这一特点的当代世界史教材,成为大家普遍关注和期待的事情。值得欣喜的是,最近湖南出版社出版的由李植枬、高明振、唐希中主编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当代分册)(以下简称《当代分册》),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该书对如何用整体世界史观来编写当代世界史作了可贵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进入到20世纪,世界已发展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飞速发展,社会制度急剧变革,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世界的整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呈现出一体化和多样化、多极化的两种趋势:一方面,世界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正日益加强;另一方面,世界各种矛盾更加尖锐激烈,相互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历史进程更加曲折多变,扑朔迷离。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更能反映这一特点的当代世界史教材,成为大家普遍关注和期待的事情。值得欣喜的是,最近湖南出版社出版的由李植枬、高明振、唐希中主编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当代分册)(以下简称《当代分册》),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该书对如何用整体世界史观来编写当代世界史作了可贵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2013年4月27日至28日,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出版社、杂志社等60多家单位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以史会友,以文论道,盛况空前。本次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适逢吴于廑先生百年诞辰。吴于廑先生(1913~1993)被誉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1944和1946年,他先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应武汉大学周鲠生校长的邀请,吴先生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回到祖国,从此扎根珞珈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世界史教育和研究事业,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吴于廑先生回国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历史系系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曾当选武汉市、湖北省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吴于廑先生致力于探索我国世界史学科独立发展的道路,相继发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系列文章,以恢弘的气势和富有哲理的论证,系统阐述了他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开拓世界史新视野的第一创举”。以此思想为指导,吴先生和齐世荣先生一起,共同主编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家级世界通史教材——《世界史》(六卷本)。该教材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经过数次改版,至今仍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采用的权威教材。吴于廑先生的学术成就为世界所公认。他创立并提倡的新史观及其对世界史著作和研究体系的构想,博大恢弘,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体系,在国内外史学界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共提交学术论文86篇,其中探讨吴于廑先生学术思想的文章为23篇。因此,缅怀吴先生的学问人生,探讨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是本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东北师范大学的朱寰、南开大学的王敦书、北京大学的马克矗、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家和等诸位先生均寄思于文,细数与吴先生相识、相交的记忆情景,感怀吴先生治学为人的崇高风范,深切地表达了对吴先生的怀念之情。在充分肯定吴于廑先生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学者们也指出,吴先生在具体研究中的某些观点受时代和研究条件的局限,尚有不足;其整体世界史观仍有继续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具体研究还有待拓展和深入。先生的踌躇之志表达的是一种学无止境的通观与豁达,更是对我等后进之学的殷切寄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