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献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54(1):106-111
新感觉派笔下人物的精神特征可以概括为“无家可归的感觉”不仅现实中没有家,更主要的是精神上无所皈依,在其后面有中外政治、哲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但更主要的是新感觉本质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2.
张鸿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新感觉派小说力图突出上海在物质消费意义上的西方意义.在对人物的表现中,人物的身体、属性与关系均表现出某种虚构的、无东方内容的符码性质,不仅以此消弭人物的阶级、文化差异,甚至消弭人物的种族差异.新感觉派作品以对人物进行非东方性的表达,获取其西方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鸿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1):121-125
中国新感觉派在形成过程中有一条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线索 ,其作品以泛性学说表现现代人心理 ,并有浓重的绝望、危机色调 ,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质 ,对心理分析、新感觉与意识流等手法的使用也有明显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蔡艳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20-22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为代表的一个小说流派,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技巧,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5.
程娟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7-110
新感觉派小说是受到当时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直接影响,在叙事手法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包括采用内聚焦方式表现自我感觉,带有菲勒斯文化印记的洋场女郎形象的塑造,迷惘空虚的小说结尾,明显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段在叙事技巧上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6.
"新感觉派"命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笼统地命名为"新感觉派",这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误读,这种误读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于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事实上,不仅刘呐鸥诸人的创作与日本"新感觉派"差别很大,而且刘、穆与施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把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创作称之为"都市感觉小说",而将施蛰存的创作归于"心理分析小说",这样也许更符合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史实,同时也更有利于文学史的一般描述. 相似文献
7.
邓明灿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他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把日本新感觉派的小说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相融合 ,使其小说具有一种既同于又异于诗歌意境的新意境。他的小说常常采取快速的节奏、跳跃的结构 ,在客观描写的同时 ,非常重视主观感觉的描写 ,在表现形式和技巧上又刻意求新 ,综合运用通感、叠句、意识流乃至电影镜头组切等手法 ,从而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 相似文献
8.
严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91-94
本文从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背景、理论渊源以及所反映的都市人的意识和艺术表现手法入手,展示作为20世纪30年代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他们如何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较为前卫的现代主义意识,运用新感觉主义、新心理主义以及意识流等手法,捕捉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体验,显示30年代上海这个繁华而又畸形的表象,写出都市人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周仁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新感觉派是 2 0世纪 2 0年代末 30年代初崛起于上海滩的一个小说流派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 ,风靡一时 ,又迅速地消亡了。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侧重从小说写作技巧上去分析这个流派三位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 ,并对他们在白话小说革新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0.
新感觉派小说历来以“现代派”、“洋派”著称,它们所构建的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背离的现代文化场域。但细读文本便可以发现,新感觉派作品在内质上无法割断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联系。在新感觉派作家笔下,作品的浮表尽管被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光影所笼罩,然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依然蕴藏在作品的各个角落。因此,本文力图从新感觉派作品中的恋土思绪、家庭观念与男权意识三方面,探讨蕴藏在新感觉派作品中的传统价值观念。而这也正是以往研究所遮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比较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作家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都市作家,他们都表现了都市的不宁静情绪,但他们以自己不同的都市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抒写着都市的风景,从而使中国不仅有了都市,而且有了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12.
穆时英与中国新感觉派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穆时英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本文以1933年前后为界,阐发了穆时英创作的历史变异及其审美特征。本文既注意到中国新感觉派与外国文学的渊源,也看取到这个流派的艺术本土化的特点。在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比照中确定它的独特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3.
胡希东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2):74-78
对创作技巧的追求是新感觉派作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感觉正是他们孜孜以求的内在生命的外在表达形式,这表现为独特而反常规的感觉在他们创作中的频繁出现.本文着重探讨该派作家对声、色、光的独特感觉,意象的捕捉及心理活动与意识流在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胡希东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2,21(2)
对创作技巧的追求是新感觉派作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感觉正是他们孜孜以求的内在生命的外在表达形式,这表现为独特而反常规的感觉在他们创作中的频繁出现.本文着重探讨该派作家对声、色、光的独特感觉,意象的捕捉及心理活动与意识流在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论新感觉派文本的尤物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作家借助以物化修辞和妖魔化倾向为特征的尤物叙事,拟想出一批具有现代品质的女性形象,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构筑了充满悖论的两性关系,她们既是作者笔下被物化、魔化的对象,又对文本中的男性构成支配性力量。形成这种悖论关系的深层原因来自尤物叙事中女性-城市潜在的互为隐喻。其中不但体现了叙述人的性别身分,更体现出特定历史环境中作家对都市现代化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6.
杨经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4-130
新感觉派小说既是现代都市文学的开端,更是一种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先锋性创作;一方面现代“都市”景观为其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创作语境,另一方面“人”与“城市”的现代性关系诱使他们从“感觉”上体验现代性生存的要求,探索现代人自我存在的证明和生存空间的延展.就其创作本身而言,新感觉派小说通过对都市文明“恶之花”的透视来凸显生命存在的异化,这种有关“异化”的艺术“感觉”接近存在主义的话语内涵,从而展现了荒诞畸形的都市文明和现代人的生存焦虑感,文学于是作为人类存在的象征来得到表现.与日本的新感觉派相比,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由于“感觉”对“都市”的过分沉溺,以致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非中国”和“非现实”的文化身份上的暧昧,它匮乏那种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和对生命存在进行深刻体验的灵性,其存在主义质素不免带有几分浮掠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之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新感觉派小说叙事结构与中国传统小说结构有所不同.它突破了传统小说情节化的叙事结构模式,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模式,从而丰富了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8.
身体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话语体系,它处在一个永恒的流变当中.同时,两性身体作为一种想象体存在,通过“阅读”能指的身体符号所呈现的活动方式、症状等,便能发现它背后隐含的所指意义以及意义的变迁过程.所以,身体的意义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人际关系中建构出来的.新感觉派小说对身体的想象与描写其实是对身体意义的再建构:一方面,这种对身体想象的再建构与五四文本相比体现了由理性追思的个体性向感性享受的公共性的转变轨迹,体现了相对应的身体作为公众话语的特性;另一方面,与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作为革命式公众话语的身体想象相比,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出了作为消费式的公众性话语身体想象. 相似文献
19.
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又一种全新的模式,它在题材领域、表现手段和技巧方面、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和开拓,主要取材于洋场都市—上海,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经验,通过感觉、意识活动等来表现都市,结构多样,语言华美丰赡,灵动简约,极具表现力,成为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又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当时乃至以后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新感觉派小说的主题模式为"焦虑-狂欢-感伤",这一主题模式的凸现,使新感觉派小说较之同时代的文学流派,更准确地找到了小说在现代意义上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