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大都把“能动地反映世界”视为意识的能动性,即认为“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把“能动地反映世界”视为意识的能动性,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何为“能动性”?对此毛泽东曾明确地指出:“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这里讲了两层意思:一是能动性是一种自觉的活动;二是这种自觉的活动是只有人才具有的,人是这种自觉活动的主体,其他任何物都不具有自觉能动性。据此可以看  相似文献   

2.
在人首先成为意识的承担者,而后成为自我意识承担者的意义上讲,主体是意识活动的承担者。从大体上说,在表明人对世界的认识关系方面,没有比“主体”和“客体”更为广泛的哲学概念。列宁的著名学说,人的意识不仅在于反映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给主体概念扩充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人的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改造世界的必然前提。这种反映在结构和进化方面把人的意识同它的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意义上讲,反映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属性。而我们首先要阐述的是这种反映发展的一个阶  相似文献   

3.
<正> 目前,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电子计算机或智能机器人的发明和应用,人类的认识便有了两个主体——自然主体和人工主体。自然主体当然是指的现实的社会的人,所谓人工认识主体是指以电脑为中心的人工器官系统,其集中表现是机器人。我认为机器人只可算作人类认识的工具,不能称之为认识的主体。首先,所谓认识的主体,应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反映客体的人,他是以自觉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为基本特征的。各种人工感觉器官,包括电子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等自动控制系统,无非是人的智能在机器中的再现,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它没有意识也没  相似文献   

4.
编辑主体意识与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工作是由编辑主体来制约和指导的,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编辑主体活动以编辑对象是否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是否符合学术期刊的出版要求而进行编辑实践活动。主体意识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学报编辑应当树立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编辑除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具有广泛的知识外,还应当树立、加强编辑工作的强烈意识。 编辑意识属于编辑工作者的感觉、态度、情绪、意志、思维、观点、理论等的总称,是指编辑对编辑工作的本质、功能、方法、手段、效果及发展的认识、反映、评价,是历史的和现实的编辑实践的主观反映。  相似文献   

6.
意识是哲学和心理的一个范畴,《辞海》上的定义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对物质而言,意识是第二性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恩全集》第2卷第82页)……从生理方面说,人的意识是以具有第二信号系统为特征的,它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包括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是指人们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慈善作为一种道德活动,必须自愿。自愿是指在经济方面具有自由支配能力的主体基于自觉认识作出的自主决定。“自由支配”是慈善行为中“自愿”的客观条件,不具有自由支配地位的人,不具有实施慈善行为的能力;“自觉认识”系“自愿”的意识因素,没有建立在自觉认识基础上的慈善,是不自愿的;“自主决定”为“自愿”的意志因素,违背“自主决定”的所谓慈善,不应得到支持。对常州8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高校慈善行为中存在不自愿的现象,以后的高校慈善组织工作中应当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特征在于,遵循主体出发的原则,从主体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用实践改造的原则,来揭示人的方式如何改造物的存在方式;依照人性发展的原则,揭示人性的发展与自然界、社会的发展的和谐一致。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在本质上也是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三阶段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主体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客观实在性、自觉意识性、社会历史性、主动创造性;人的主体性能自觉地认识、掌握和超越来自客体的制约性、主体的限定性。  相似文献   

9.
编辑活动是人的智力的创造性的运用和情感意志的自觉表达。对于按照严密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程序来组织的物质生产活动来说,编辑生产活动是相对自由的,具有主体创造性。编辑主体创造的对象主要是指作者的草创作品及其选题背景信息材料、题材背景信息材料,即原文化客体。编辑主体的创造性必须以客观地反映原文化客观、正确感知原文化客体为前  相似文献   

10.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主体意识的渗透。编辑工作亦然。为了有效地展开这项工作,我们首先得对这项工作所必备的岗位意识有所认识。一般来讲,所谓“编辑意识”,也就是承担作为大众传播的中介的编辑工作主体,所必须具有的基本心理机能,它是编辑的心理素质的基本组成要素。具体包括“价值意识”、“市场意识”、“读者意识”和“传播意识”等内容。一、编辑的价值意识“价值”所标示的并非事物的所谓“自然属性”,而是事物对于人而言的一种联系。因而它常常也可以为“意义”这个概念所替换。“所有研究价值问题的哲学家,不管怎样都通过‘…  相似文献   

11.
论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报作为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稿都是作者的科研成果.编辑对作者文稿的处理,实际上是对作者科研成果的一种再认识.这一认识过程是主体积极参与的活动过程,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这决定了学报编辑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及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性对作者的科研成果进行能动反映.而这种能动反映正是学报编辑主体意识的体现.为了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充分发挥把关与创造的双重作用,学报编辑必须具有超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空间"意识是指引编辑实践创新的重要意识,编辑实践创新需要"空间"自觉。以"联合策划"这种重要编辑实践创新形式为例,需要揭示编辑实践创新本质有"空间化"内容,它是证明编辑实践创新需要空间自觉的深层理论基础;需要指出空间自觉指引编辑实践创新发生的现实条件性,它是说明以空间自觉指引编辑实践创新为什么在当前得以凸显的前提;需要归纳出既具有空间内容又促进了编辑实践创新的"开放"意识、"跨界"意识、"重构"意识等。要实现编辑实践创新,必须坚持开放办刊理念;必须在不同的学术生产空间进行跨界;必须在新的编辑空间中对学术生产主体和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3.
1、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否重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題。马克思在充分总结的基础上吸取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经验教训,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应该具有同一性,只有这样,认识论上的主要困难才可能克服。不过,马克思认为,认识的主体应该是现实的人,而不应是“绝对精神”或者其它的什么东西。因为,只有对现实的人来说,认识才有意义。至于这样的主体与客体是如何达到同一性的问题,马克思的回答就是实践。只不过马克思所讲的实践不是指的黑格尔意义下的精神性活动,而是指的人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才成其为人,成其为认识的主体的。同时,外部世界也正是在  相似文献   

14.
主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在认识活动、改造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的认识者、实践者。与此相对,客体是指离开人们的意识独立存在又能为人们的意识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组成单元。在现代语言学中出现“主体”一词,犹如偷吃了一颗人生  相似文献   

15.
就编辑主体的含义来说,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编辑主体泛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本身的活动及其规律;狭义的编辑主体是指具体从事编辑工作的人本身。本文所论及的编辑主体,主要是指后者而言。1编辑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编辑主体始终在自觉不自觉地发挥着能动作用,尤其在现代,编辑主体的这种能动作用已经被普遍承认,这不仅因为编辑主体在这种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根据社会的需要及自己对未来发展的判断,从浩繁的文化半成品中筛选出具有积极意义的那部分来,并对它的积极作用加以强化,使之更为突出,从而…  相似文献   

16.
意识是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基础概念之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它一般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社会发展的人所固有的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意识的对象不仅是外部世界,而且也是主体(意识的载体)本身。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一个能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有着自我意识的实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成熟才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才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野。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意识着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人的意识往往以自我意识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表现着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幼儿时期所遇到的那种“我”与“非我”的区别,就是在人的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实现的。纵览意识观的  相似文献   

17.
编辑工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遵循美的规律的同时创造着符合人们审美意识的精神产品,另一方面伴随人们审美观的不断变化,对编辑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编辑之间的审美趣味、审美习惯也会相互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审美是编辑主体追求美和表现美的意识的反映。这种编辑主体的美的意识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会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它蕴含于编辑的内心深处,影响和制约着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的观点、内容、形式的肯定与  相似文献   

18.
认识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无论对于自身还是其所处世界,人类的认识及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具有不确定性.认识的限度表现为作为过程的认识和作为状态的认识都无法逃避认识的可能性问题.从本质上讲,认识的限度及个体认识的可能性源于主客二分、心身对立,因此,解决心身问题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人的认识的起源问题上,皮亚杰的观点十分鲜明:既不赞成人的认识单纯来自客体的经验论,也反对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先天所固有的先验论,而主张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动作才是认识的真正来源。他认为“主体只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不仅仅是通过知觉)来认识现实的”,因而,人的认识的“起源应该在主体的活动中去找,即在主体动作协调的最一般形式中去找”。(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教本》,1970年英文版,第6页) 为了揭示出不同知识(皮亚来把知识区分为,反映对象特性的物理知识和反映作用于  相似文献   

20.
写作目的,是指作者通过写作活动要实现的文章的社会价值;写作主体的写作目的意识,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写作目的在作者头脑中的自觉反映。写作目的是写作活动的“指挥机构”,写作目的意识通过主题意识,指导和调控各写作环节,各写作环节通过为主题服务,来实现为写作目的服务。读者意识是写作目的意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