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是需要长期艰苦探索才能逐步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就此作初步的探讨。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体。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还强调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为极其复杂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认识的一个飞跃,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性思想。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体。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互促进,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两个内在的、本质的、不可缺少的属性。有计划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核心问题,是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因此,从理论上阐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在实践中认真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深化改革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历史争议,及人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的演变过程,一方面指出计划经济既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也不是我国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另一方面指出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专利,而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的一般形式。探讨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提出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高度发展合乎逻辑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新形式,以及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6.
<正>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应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种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统一起来的观点,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是广个重大的突破。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而且落脚是在商品经济上。这不仅表述出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不是对立的,我认为还强调了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或者说,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就总体来说,我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完全  相似文献   

8.
一、寓“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于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之中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是由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以及适应于这种生产力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也就是说,从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有待进一步发展的观点看,不发展商品经济是不可能迅速而有效地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确认计划经济要依据价值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我国计划体制改革以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拟谈谈学习中央决定的一些体会和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往往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而商品经济则是旧社会的产物,是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传统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并且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并为我们认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科学论断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方向,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逐步建立适合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而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模式,正处于由传统的、排斥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指导性计划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相应地,计划管理的观念,也必须转变。过去,在指令性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计划目标主要是通过指令性的生产计划、投资安排、物资分配以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党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所作出的明智选择.本文仅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计划经济之间的关系谈些浅显的看法.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强调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商品经济,较详细地论述了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的区别、商品经济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用商品经济原则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指出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各种所有制改革的方向。从我国实际出发,本文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本文仅就计划经济与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关系,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确认计划经济要依据价值规  相似文献   

18.
<正>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决定》中的这些提法,是对经济学界长期以来争论的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问题的科学总结,从而使人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或者至少说,现在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没有什么异议,基本上  相似文献   

19.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地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精神,不仅对于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进行教育体制改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才逐渐改变。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变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之后,又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推动我国改革的深入与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结束了长达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