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芮品轩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意义,认识更为深刻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生产资料是商品,全民所有制经济之间的交换是商品交换等一系列问题上,已经没有很多争议了。但是有些同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之外的东西,认为充分利用价值规律会导致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是与计划经济相矛盾的。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必须突破,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明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认为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是统一的,而不是矛盾的,这是当前经济学界普遍流行的看法。我们认为,这种在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上承认统一而不承认矛盾的看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既看到二者统一的一面,又看到二者矛盾的一面。这并不是玩弄哲学的思辩游戏,因为正是二者的矛盾和统一关系反映了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根据,只有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原则。 相似文献
3.
赵殿和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其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和实质到底应该是什么、如何运行,经济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发展,这方面的理论也在逐步地深化和发展.虽然还处在探索之中,但已经趋于完善和系统,正在指导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4.
谭焕章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3)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是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恩格斯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列宁也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后,必将实行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定的经济制度,它是作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物被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刘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我国现行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之一是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改革计划体制,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改革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基础。为此,《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冯玉忠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该文是作者于1982年8月写成的。本刊于1982年第六期以《试论计划调节体系》为题发表了其中的第四部分,这次刊载的是文章的前三部分。 相似文献
7.
谭焕章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是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恩格斯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列宁也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后,必将实行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定的经济制度,它是作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物被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张成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往往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而商品经济则是旧社会的产物,是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传统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并且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并为我们认 相似文献
9.
陈懋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4)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学习和讨论这一重要原则时,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计划经济还是商品经济的问题。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一点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否也是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什么关系?它们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对这些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和争论。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 相似文献
10.
陈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许多很有教益的见解,对肃清“左”的错误,推动经济工作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我觉得有些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就全民所有制经济必须采取商品经济形式 相似文献
11.
经济体制新论──论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学勤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经济体制新论──论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统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关系胡学勤本文首先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了比较研究,突破了理论界流行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混同论,进而分析了混同的原因及缺陷。其次分析了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本文认为经济管理体制是分层次的:计划经... 相似文献
12.
邓兵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党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所作出的明智选择.本文仅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计划经济之间的关系谈些浅显的看法.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何庆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2)
对于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问题,有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从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到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逐步深入到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相容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理论贡献,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金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5,(3)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用计划指导整个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和发展,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计划经济,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能认识和利用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我们知道,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着复杂的分工,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为了使社会生产能够不断地顺利进行,客观上要求根据整个社会的需要,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使国民经济各个 相似文献
16.
17.
侯书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在理论上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陈旧观念。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能够同计划经济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呢?我们可以从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的两个调节作用的角度来理解。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凤岐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段话不仅指出了社会 相似文献
19.
胡春晓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Z1)
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伟大变革时期,一场规模空前的科学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在这个时期我们国家将从某种封闭或半封闭状态走向对外完全开放;从广大范围的自给或半自给的自然经济走向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的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因此,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将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决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雷天太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对商品经济大都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只是在40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下,才重新认识到商品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为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推动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作一次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