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术界》2009,(2)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源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大下设的师范学院.1939年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2.
林焘,字左田,语言学家。1921年出生,原籍福建长乐,自幼生长在北京。1939年秋入北平燕京大学国文系学习。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燕大被日寇封闭,次年在成都复校,辗转到成都燕大复学,1944年毕业后入该校研究院读研究生。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回到北平,任燕京大学国文系助教、讲师。1952年院系调整后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2年退休,返聘继续指导博士研究生直到1999年。著有《语音探索集稿》(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语音学教程》(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林焘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音韵学纲要》(合著)(商务印书馆,2004);主编有《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语言学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相似文献   

3.
去年夏天我有机会拜读了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中国古典诗词曲研究家郑骞先生校点的《南词韵选》和他的论文集《景午丛编》,获益良多。郑骞先生出生于1906年,字因百,又作颖白,吉林省人。二十年代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暨南大学中文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频繁,五四时期成立各种专门学会一时蔚为风潮,史学会的建设亦不甘人后。南高史地学派在筹建史学会方面的努力,可谓独领风骚。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整个民国时期,都在孜孜追求着全国性史学会的成立。在当时南北史学界之间对立情绪的影响下,实现这一愿望颇为曲折。但正是南高史地学派成员们不懈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史学会的最终成立,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史学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陈训慈是现代著名学者,早年以治史著称。五四时期,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进一步频繁,国内各专业学科相继成立了学会,惟独史学会一直未能付诸实施。有鉴于此,陈训慈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可贵探索,而且开展了多次实践,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民国时期中国史学会的成立。  相似文献   

6.
李文海,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3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曾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清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党委书记和校长等职。现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教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高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李文海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先后出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太平天国社会风情》、《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及《续编》,《灾荒…  相似文献   

7.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苦竹塘一户较富裕的农民之家。中学时代吴晗就曾靠节约下的零花钱买书读完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表现出对历史学的情有独钟。1930年夏,在上海的中国公学大学部求学的吴晗完成了学年论文《西汉的经济状况》,颇受好评。稍后,担任中国公学校长职务的著名学者胡适辞职到北平后,吴晗亦随之离开上海来到北平。在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吴晗撰写出《胡应麟年谱》,这一考证成果有力地支持了胡适的观点,也奠定了吴晗的明史基础。1931年,吴晗先后报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最后以文史、英文各100分,数学0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4年5月吴晗发起组织“史学研究会”,在史学界逐渐崭露头角。毕业后,吴晗留清华任教,胡适先生“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小说些废话,多读些好书”的教导,对其一生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恩林教授     
陈恩林,1940年生,吉林怀德人。196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金景芳。现任吉林大学古籍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秘书长、吉林省史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周易学会会长等。二十年来,陈思林教授从事先秦史、先秦文献研究,一直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学术园地上耕耘不辍,出版专著2部,古文译著2部,在《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人《人文杂志》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他的研究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探讨的问题涉及政治史、军事史、…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经济史学会云南分会在昆明成立。来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共一百多人到会祝贺。 中国经济史学会云南分会是继去年十二月中国经济史学会成立后筹办建立的,是中国经济史学会的团体会员,受中国经济史学会和云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的指导。云南分会组织机构基本仿照总会格局,选举成立了理事会,分会下设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四个组。它是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甲骨学家、商史学家。河北省望都县人。193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参加殷墟甲骨文字的发掘、整理。1940年后任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大学部教授,并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及中国历史社会系主任。1947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数授、教研室主任,兼暨南大学教授。1956年后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片学术委员。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胡厚宣先生对商代卜龟来源、记事刻辞、四方风名、农业生产、宗法制度等有关甲骨学和商史作过精深研究。同时,还积极从事甲骨文的搜集著录工作,为甲骨文的流传作出了贡献。先后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殷墟发掘》、《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等,并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以及论文百余篇。自1950年代始,胡厚宣一直主持《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工作,任总编辑,从材料的汇集到整理组织编排等都作出了贡献。他开创的分期、分类的甲骨著录编纂体例,为科学的甲骨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其著作《甲骨学商史论丛》,荣获教育部全国学术审议会议的科学发明奖;《甲骨文合集》,荣获吴玉章奖金历史学特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第一届全国古籍整理国书奖特别奖。  相似文献   

11.
吕本富  金鸿博 《河北学刊》2004,24(1):127-130
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其内部结构是不同接点组成的亚网络。具有相同信息编码的接点就是网络社会的一个阶层。由互联网重构的网络社会,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大类,在每个大类下面又可以分成若干阶层。网络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之间也存在着不平等,如果这种不平等演变出巨大的数字鸿沟,将给现实世界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 ,对唯物史观一系列范畴和原理的全面深刻理解都关联着“现实的个人”范畴。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地位和意义 :( 1)“现实的个人”范畴关系到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 2 )“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社会”范畴 ;( 3)“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是社会交换的两种基本类型,人情社会的交换属于延时回报的交换、模糊回报的交换、熟人社会的交换、依靠道德约束的交换、特殊主义的交换;契约社会的交换则具有陌生人社会的交换、协商一致的交换、精确的交换、依靠法规约束的交换、普遍主义的交换等特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多方面的区别。根据人情社会形成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作情感需求型、风险防范型、不当求利型三种类型。只有消除不当求利型人情社会,使人情社会仅在情感领域、契约社会在利益领域发挥其功能,我国才能从以人情社会为主导的社会转变为以契约社会为主导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政治领域中的集权与分权、法治与人治;经济领域中的新旧体制摩擦、利益差别的扩大、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文化价值领域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实现三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崭新课题。通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探析以及对当前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思考,深入探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进入了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的崭新发展阶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方式逐步从粗放向科学转变,需求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利益格局从相对单一向日益分化多元转变,政治参与从动员式为主向自主式为主转变,思想文化、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从高度统一向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转变,信息传播从单向封闭向互动开放转变,社会管理从党委政府集中统一领导逐步向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共同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与包容性社会政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军 《社会科学》2012,(1):81-86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逐步从"总体性社会"转向"个体化社会"。以往的社会政策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大多数人的权益,但随着个体化社会的来临,传统的社会政策遭遇了许多挑战,必须增强社会政策的包容性,以关注更多的个体或少数群体。在社会政策包容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关注更多不同群体的权益,重视底层群体及弱势群体的赋权,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  相似文献   

18.
从乌托邦到好社会——西方现代社会建设理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设对于正在全面崛起的中国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为基础,并首先追溯了西方"社会的发现"的历史背景,特别是现代性方案展开以来对于社会的理性化和浪漫化想象,接着分析了"极权政治"和"自我调节的市场体系"两种乌托邦对于西方社会乃至人类文明的破坏性作用,最后概述了当代西方学者有关"好社会"的主张.摒弃"总体社会"的意象、立足于经验现实的结构性限制来建构和谐美好社会,可以说是目前西方学界正在达成的共识.我们认为在各种"好社会"的纲领中,如何提升争扩充社会资本成为关键,而振兴和重建形式多样的"共同体"则是普遍认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公民权与全球公民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道晖 《社会科学》2006,1(6):112-119
公民社会是与作为自然人的私人社会相区别、而直接同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组织化和政治化的民间社会。其核心的要素是以私人社会的共同利益为纽带而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各种非政府组织),来集中和表达社会的共同意志和利益,使私域中的诉求扩展为公共诉求,以利于开展社会运动或社会斗争, 促成对国家的民主转型和改造。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一国之内的国家公民延伸为世界公民,公民社会也越过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结社和社会活动,形成“全球公民社会”,并在全球发挥其影响力、支持力。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育和社会生活的逐渐非政治化,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化开始进行,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和发展要求从国家本位走向社会优位.国家本位强调政府体现和维护公共性的一面,而忽视政府偏离和危害公共性的一面.社会优位强调国家与社会两重分化之下的社会自治.社会优位是以维护公民基本权利为根本立足点和基本价值取向的理念.它主张社会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