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是通过创业的方式产生的,创业成功后是否顺利地实现管理升级,决定了企业能否健康地成长并走向成熟。大多数企业出问题都是因为在创业初步成功之后不知道如何整合资源,没能越过从“赚钱”到“办企业”这个“坎”。“办企业”首要的是解决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人心的问题,解决人心的问题靠管理,靠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德国是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其企业文化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前者以儒家文化为主,强调伦理道德,注重人事管理;后者以基督教精神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创建了一套理性的管理制度。从理论上了解“企业文化”一词的内涵和实质,比较中德企业文化的差别,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进行富有成效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密不可分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企业安全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根据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把具有企业特色安全文化,融入到日常安全管理和生产运行中去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 企业文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热门课题。中国企业界也在研究和培育企业文化,并把它作为企业管理的创新,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企业文化有的称为“企业哲学”。在我国有人称之为“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应当包括  相似文献   

5.
(一)文化的涵意“文化”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先秦时代,《易传》就开始将“文”与“化”联缀起来使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所谓“文化化成天下”,意即通过人伦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西汉以后,文献中正式出现了“文化”一词。如“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等。主要是在与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文治教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的。我们现在通用的“文化”一词,首先是日本学者在译介西方有关词汇时,使用了导源于中国的“文化”一词,然后又由留日学生再从东土把它引渡回国。经过这一番转折,“文化”一词已赋有更为深广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私营企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这个发展壮大过程中,成功的私营企业无不与借鉴和创造新的管理理论,即企业文化有关。而企业文化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过程,是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这一过程说明了私营企业需要企业文化,也能够造就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私曹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梳理宋代词学批评中“雅与俗”问题可以看出 ,所谓“雅”实质上是士大夫文人社会思想意识的反映 ,是他们价值观念的体现。南渡前主要体现为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识 ,是思想意识层面上对日益兴盛的市民文化的对抗。南渡后还进一步涉及到词的功用问题。而艺术风格层面上的“雅俗”问题则一直贯穿两宋词学批评  相似文献   

8.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典型的复合型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哲学、文艺学、中医学的基础。“气”范畴的解读与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应该是一个文化问题。从“气”一词内涵意义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它的各种英译形式意义侧重点对比分析指出,对于特殊文化词的翻译,采用包通法提出的“异化创化”翻译策略,可以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文化间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9.
对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历史考察往往涉及实物与文献词汇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常常会因文献词汇的模糊性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描述上的偏差,对“椎髻”一词的使用就属于上述偏差中较典型的一种。古文献中常见的“椎髻”一词被大量运用在少数民族文化特征描绘的语境中,后人在考察少数民族发式特征的时候,由于其具体样式并不十分明确,往往会根据“椎髻”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的地域归属作为当下同一区域少数民族发式特征的依据。但“椎髻”一词在汉统文化语境中的语义重心在于指代异族文化,这种指代背后的参照系就是汉统文化礼仪中的“冠礼”。因此,“椎髻”就并非古代某一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的专属特指。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过程中,有一批汉字术语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词一传输日本一日本借以对译西洋概念,使其内涵发生近代转换转换后的该汉字术语又传输回中国。此种“侨词来归”,正是中日文化面对西方文化东渐而发生互动的一种表现形态。本文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阐述此一论题。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出现,是以60年代人们对企业伦理问题的探讨及70年代企业伦理学的形成为基础的。企业伦理是管理理论与现代伦理学的相互渗透的产物,它在寻求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中,为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提供“应当”的行为标准;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出现则表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就其本质来说,它倡导的是“道德管理”和“伦理控制”。在我国,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伦理建设,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思想是东方文明中的一颗明珠。儒家的“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为政以德”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团队精神、领导者的人格魅力等管理思想基本一致。研究儒家思想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有利于企业参与竞争、赢得优势、形成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这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学者常创常新的恒久课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提出“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翻译即生态平衡”三大核心理念,并将文本生命、译者生存和翻译生态作为三大研究问题域。通过分析外宣文本《中华源·河南故事》的“三生”主题,探求外宣翻译是什么、谁在做、如何做、为何做四大基本问题。此外,从译者的适应选择视角分析该文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分析译者如何运用“十化”译法实现文本成功移植和翻译生态平衡。研究发现:译者翻译生态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自然化”译法;翻译物质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原生化”译法和“补生化”译法;翻译社会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译生化”译法和“多元化”译法;翻译神话传说负载词时主要采用了“原生化”译法,同时以“适境意识”为原则。  相似文献   

14.
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儒家管理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管理、团队精神、勤勉忠信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是“和与争”、“群与分”、“义与利”的中国辩证思维在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着力点、思维方式的分析,给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以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磨洋工”是一直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也有管理、文化思想观念和员工民主权利的问题。它是企业管理一种隐性博弈的反映,也影响着企业劳动效率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是:改革旧的体制,完善分配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劳动评估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积极的企业文化,拓宽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彼得·杜拉克曾经指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最主要的并非是利润指标、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组织结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规章制度、智力结构等,而是所谓“企业文化”、“公司文化”,这是优秀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凝聚力。一个有效的企业必须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在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下,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乃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所在。为此,本文就企业文化的概念、特征、使用以及如何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理论是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由美国、日本以及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学者提出的一种管理学理论,传入我国后,很快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热。但是,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种令人值得注意和忧虑的倾向,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三化”问题,即“雷同化、简单化、庸俗化”使企业文化建设失去了企业特色、民族文化传统特色及新时期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特色,使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初期,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潮管理理论被引入中国,随之而来的“企业文化热”波及到整个管理学界.然而现在这股“热”却有降温之嫌.当我们以冷静的理性审视这一热潮时,遗憾地看到:它过多地流于空泛和表象的争论,理论上很少弄清什么,实际上也很少能带来什么;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股浮躁的“热”,是对一种本身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管理理论的肤浅注解.企业文化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简言之,企业文化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兼容的价值管理新方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日报》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负载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要秉承交流沟通、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要旨,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中的地位。文章拟通过对近期发行的《中国日报》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所运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归纳分析,从而为我们更好地处理“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随着90年代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差异造成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概念空缺,已成为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切实可行地填补文化空缺?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笔者以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不折腾”这一俗语词为个案,通过具体分析目前流行的各种译法及问题,揭示此类文化空缺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理解的困难性,总结此类文化空缺词语填补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