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有着它共同的时代风貌;同时,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也必然有他自己独创的艺术风格。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异常复杂而矛盾的。可是就在这复杂的矛盾现象中,我们不难求得其辩证的统一。那就是说:即使有一位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和他同时代其他的作家无任何相似之处,可是在他的创作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影响;而这一独特风格的形成,必然和他的生活现实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在它的发展史上就不会存在着一件截然孤立的现象。在崇尚齐、梁、堆花丽叶的初唐诗风里,能够以朴质清新独标一格的当然应该首推王绩。过去的许多诗论家和近代现代的许多文学史家都强调这一点。为了要强调,因而在具体介绍评述这一作家时,往往就把他描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几乎各个艺术领域都出现了创新之潮。新的艺术思潮,打破了往昔的平静,引起了一场又一场争论,至今仍在继续。面对这股澎湃的新潮,人们的反映虽然千差万别,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种:肯定和否定。笔者毫不隐讳自己持赞成的态度。我们认为,虽然对第一个艺术门类、每一位艺术家、每一件艺术作品创新的得失都应当作具体的分析,但从总的方面讲,创新,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大趋势;只有不断创新,我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才能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才能以青春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提以概括文艺中两种基本美学倾向的时候,也许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才是一对矛盾的范畴,浪漫主义的主要对立面应该是古典主义。翻阅这方面的浩繁著述,我们发现人们过多沉溺于文艺现象的形而下的评析,较少作形而上的哲学抽象;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种种界说多带有批评性质而很少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探究文艺的基本美学倾向,应该兼顾它与现实的关系及其自身的发展流变。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看,文艺家的艺术思维既有对现实的反映因素,又有对现实  相似文献   

4.
唐朝的诗歌艺术可谓巍然灿烂 ,对时间的认知及对时间的艺术处理相对于以前的诗歌更加成熟完满 ,在对时间的认知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对时间处理的艺术机制更是纷繁多样  相似文献   

5.
寓教于乐是艺术的一个重要规律,是艺术辩证法之一。艺术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人心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认识现实、改造现实的一种工具。但这是一种特殊的工具。艺术是适应某种独特需要而被创造、被使用的。科学一般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而文艺则首先是触动人们的感情,以情感人,影响思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动物也能进行“鉴赏”(象在性选择过程中雌类对雄性体貌美的观照那样)的话,这种鉴赏不过是本能行为。人类的鉴赏则是依据预期目的(即目标)进行的。且不论鉴赏的主要对象——艺术就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单单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鉴赏这一点,动物就望尘莫及。人通过有目标的艺术鉴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进化方式,促进了整个族类文化水  相似文献   

7.
"空白"为唐诗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可以分为跳跃式空白、谐音式空白、语意双关式空白、暗示性(隐含式)空白几种.  相似文献   

8.
一早在本纪初,鲁迅就已经在《人之历史》里,从“人类种族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了“人类发生及其系统”.他用大量科学事实反复论证:人与自然(动植物)内在的一致性,不仅人与自然(动植物)有着共同的“本原”,人是由原生动物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而且人的个体在受孕胚胎成长的过程都与动物进化的历史过程中相应阶段相适应,前者为后者“发生之反复”,因此得出了人与动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的结论。这样,在本世纪初,鲁迅就已经科学地认识与把握了人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9.
李义山詩中的“高情远意”范元实“詩眼”云: 义山詩,世人但稱其巧丽,与溫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見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識也。所謂“高情远意”,实質上就是詩人人格的美,也就是詩歌風格的美的表現。一部“玉溪生詩集”所反映的生活內容至为丰富,綜括起来,大約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政治現实和历史問題的态度和看法;二是男女爱恋及朋友之情;三是生活情趣的描繪。无論是屬于何种題材,它都会給讀者以一种意味深長,不落凡近的美的感觉。尽管它所采取的表現手法較为曲折隐約,它所运用的語言詞藻过于綺丽精妍,但終于掩盖不住从詩人灵魂  相似文献   

10.
让当下的医患关系从势如水火转变为健康和谐是评价新医改的第一指标,因为医患关系是整个医疗行业状况的综合反应。本轮医改直击医患冲突的症结,希望通过推行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养人”绩效考核机制、开展医疗知识普及运动、增进医患沟通、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建立公正公开的监督机制、推进医学技术进步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等项改革,实现构建健康和谐医患关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艺术自问世之日起,就是人们相互交往的手段。艺术作为交往手段,具有从心理上维系分散的个人,使他们相互接近乃至组成群体的作用,这就是它的亲合功能。艺术之所以有这种功能,原因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艺术品之上烙有创作主体的印记,因而可以充当创作主体的表征物。研究表征物的意义,有助于揭示艺术风格的奥秘,进而洞悉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是怎样通过艺术相互认识、彼此吸引的,艺术又怎样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激励人们为共同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12.
艺术门类的划分方法及其发展史,一直是令人感兴趣而又伤脑筋的问题。艺术社会心理学或许能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贡献。依据艺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艺术起源于交往,并长期作为交往手段而发挥作用。一部艺术门类发展史,就是交往媒介不断转化为艺术媒介、传播手段不断转化为艺术作品、交际技能不断转化为艺术技巧的历史。依据艺术媒介、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的性质,可对艺术门类进行比较科学的区分;依据它们的演变过程,可以比较准  相似文献   

13.
谭显宗 《学术月刊》2012,(6):104-111
唐诗发展经过盛唐高峰期后,承接的是中唐诗人,他们自觉地意识到需要求"新"、求"变"。所谓"中唐新变",是指从贞元、元和年间开始,诗人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学说出现崭新面貌,如韩孟奇险,元白平易,形成一股创新潮流。这些诗人,既是诗论家,亦大多是有功名官职的政治家;其诗论有承接杜甫现实主义带有儒家诗教色彩的"风雅"论,也有继承王昌龄饶富创作艺术的"诗境"说。在承先启后之余,更有一些思想上的突破。例如,中唐诗人宗儒尚"风雅",然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突破性地选取女性诗及僧人诗;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下开辟"雄肆险怪"诗风;白居易主张较为"意激"的"讽谕美刺"说;还有别具一格,由诗僧皎然、权德舆等倡导诗心禅趣之"意境"说,都是唐人新创。其贡献价值不仅在于古典诗歌,也在于现代诗歌之尚意韵味流。如此,中唐诗论确有它的底蕴内涵,在乎挖掘者深度。  相似文献   

14.
Ⅰ莱辛的一个著名论断,曾有效地影响着文学艺术创作。他说过:“绘画用空间中的形体和颜色,而诗却用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又指出:“时间上的先后承续属于诗人的领域,而空间则属于画家的领域。”莱辛是作为“结论”和“规律”提出上述观点的。应当承认,莱辛从诗画比较的特定视角,从“语言的存在方式是时间性”的立场去看诗,又从画面应是视觉和弦的存在去论画,有其合理性。但这种  相似文献   

15.
王绪杰 《理论界》2008,(7):100-101
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16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18世纪。在旧有的封建胚胎中,诞生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因素,英国社会呈现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影响了当时的领主和农民关系,二者表现出对立与妥协、剥削与扶助、反抗与依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窦炎国 《齐鲁学刊》2006,4(6):27-31
《盐铁论》既充分展示了当时上层社会两种不同的治国思路,也相当集中地体现了当时两种对立的经济伦理观。在理解何为治国之本问题上,贤良、文学持道德决定论的观点,而大夫、御史则持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在对待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上,贤良、文学持崇本抑末、以农贬商的观点,大夫、御史则持以末易本、以商通有的主张;在对待国家财富的管理和分配问题上,贤良、文学持无政府主义的立场,而大夫、御史则持权威主义的立场。《盐铁论》开启了儒学内部的义利之争,因而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象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象征泛指一切形象,如厨川白村所说的“苦闷的象征”。狭义的象征,指形象借助暗示的手段,表现那种超越形象自身的意蕴,近似“兴”或“隐喻”狭义的象征艺术,从古代神话传说到近代各种文学思潮都有过广泛运用。在十九世纪的法国,曾形成一个独特的流派,即象征诗派;后来这一流派又扩散到其它文学体裁,衍化成意象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未来主义等崇尚主观的文艺流派,当时被称为“新浪漫主义”,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现代派”。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中国第一个不单纯地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和时空逻辑去创作小说的作家。他的小说,大都“不是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布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第85页),而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通过生活的几个片断、场面、插曲来安排,时间空间跨度大,场面跳跃转折突然、快速,使故事尤如,倾泻江河雪浪奔冲,吐艳喷红。但同时,他的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且介亭杂文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还表现在(除少数的几篇外)有“反复”的叙述、描写、抒情,让某些场景、情节、细节、人物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个体主义(人本主义)和客体主义(自然主义)之间的对立(“二元对立”)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大难题。研究者往往把这个问题看作一个既定的事实予以承认,而对它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关注不够。本文试图分析韦伯和涂尔干的学术思想的核心,来弥补这种倾向的不足。笔者认为,个体主义和客体主义并非两种对立的思想理论,相反,二者共享着很多相同的思想领域。“二元对立”问题的实质不是指个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之间的差异,而是作为“个体”的行为与作为“客体”的社会之间关系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中国艺术美学基本问题的相关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框架,是21世纪中国艺术美学创新的基本问题。在这一基本问题的探讨上,我国出现了后二元对立和前二元对立两种超越模式,后一种超越模式主要源于海德格尔终极构成的境域论思路。按照这种划分,我国学者过去讨论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基本思路仍然属于在二元对立基础上加以整合的后二元对立框架,尚未达到在二元对立发生之先敞开的前二元对立的境域论高度。其实,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探讨的恰恰可能是前二元对立的世界,所以,海德格尔的前二元对立思想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基本思想具有会通之处,这种会通探索拉开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思想当代转换的深层帷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