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伟  李卓航  肖映彤  王雅楠 《城市观察》2023,(6):126-140+163-164
城市群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单元和构建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主体,探讨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双赢意义重大。本研究将我国19个城市群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2006—2019年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绿色发展指数的影响,探讨了其作用机制以及城市群空间结构对不同类型城市群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多数城市群目前为多中心空间结构,但有向单中心空间结构转变的趋势;城市群空间结构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之间呈现“N”型关系;产业结构能够在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绿色发展指数的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科技水平和分工水平能够起到间接中介作用;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绿色发展指数的影响存在城市群中心度特征的异质性,低中心度城市群向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变、高中心度城市群向单中心空间结构演变时更有助于降低城市群绿色发展指数,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减排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雪媛  邬晓霞 《城市》2022,(5):15-27
城市群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助于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从微观企业角度进行研究,有利于明晰城市群内实际经济联系情况。根据2000年、 2010年和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行业资本互投数据,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均不断增强。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核心,京津“双城”互动趋势显著;长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发展趋势显著;珠三角城市群呈现以广州和深圳为双核心的发展趋势。未来,应持续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增强京津“双城”协作,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巩固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发展格局,优化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广州和深圳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核心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3.
孟祥林 《城市》2015,(11):3-9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漯河、平顶山、周口等城市。在“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下,中原城市群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原城市群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优越条件表现在:城镇密度高;区位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基础厚;城镇分布集中。制约因素表现在:“核心—边缘”分化明显;“子行政区划”相差悬殊;副中心城市位置较偏。为此,在发展中原城市群的过程中,需要在核心城市郑州之外选择副中心城市,在强化洛阳发展力度的同时,还要强化许昌、漯河,使中原城市群由“单中心”城市体系演变为“多中心”城市体系,形成纵贯南北的“三核城市带”,构建“广域中原城市群”。  相似文献   

4.
潘允康 《城市》2007,(8):25-28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既是现代化的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近来关于城市化中的城市群的议论多了起来.理论界先是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三大城市群,即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最近又有人认为中国目前将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  相似文献   

5.
吕静韦  蔡玉胜 《城市》2021,(3):27-39
京津冀城市群的短板在中等城市,而发展潜力也在中等城市.加快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需要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还需要关注中等城市发展.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在中等城市发展上面临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中心城市带动力偏低以及公共服务配比不均衡等问题,建议通过提升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强化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6.
雷郎才 《城市》2011,(7):30-31
正如“城市化并非一个城市的城市化”一样,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亦不能自说自话。广州应当顺应世界浩浩荡荡的城市群建设发展大势,携领珠三角地区城市群发展,并形成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城市群发展彼此借势、互推互促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在中部崛起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翔 《城市》2007,(10):8-11
一、背景 最近,国家明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要求中部六省以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为依托,立足于自身的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和加工制造业等优势,加速发展各自的城市群和产业带.结合各自实际,中部六省相继提出中心城市群发展战略,如大太原、中原城市群;大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发展战略.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相呼应,中部六省现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关溪媛 《城市》2009,(2):68-70
一、辽宁中部城市整合的背景 2008年2月26日.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和辽宁省建设厅组织编制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准.这意味着以沈阳为中心,以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为支撑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9.
蒋秀兰  刘金方 《城市》2007,(5):25-28
一、中国三大城市圈经济实力及中心城市影响力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形成三大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北京、天津及周边河北城市构成的京津冀城市群和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构成的珠三角城市群.  相似文献   

10.
丛晓男  庄立 《城市》2018,(1):18-24
随着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同一城市群内的不同城市间需要在信息化基础设施、 在线公共服务等方面实现共享,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群建设.由于城市群内各城市在智慧产业供需上的不匹配,少数中心城市将可能成为智慧产业的主要供给地.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推进中心城市智慧产业的升级发展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笔者以武汉为例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指出推进区域协同下的产业链重构、 构建智慧产业研发枢纽城市、 有效利用智慧城市群市场需求、 推动市场导向下的产业升级是长江中游智慧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武汉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以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都市圈是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空间载体。在都市圈中,中心城市自然能够得到有效发展,但都市圈非中心城市的资源要素容易在"虹吸效应"影响下向中心城市集聚,从而失去发展机会。如何保存非中心城市的实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目前阶段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东京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埼玉县为例,分析在东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埼玉县如何从中获得机遇,进而通过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以取得长久稳定发展,实现非中心城市地位逆袭,最终为国内都市圈非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上海大都市圈是引导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正在积极构建"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空间功能体系和结构.为提升新城在上海大都市圈多中心结构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基于城市-区域规划理论和新发展格局要求,研判长三角区域空间格局演变形势,形成"导流、引流和集聚"的新城总体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市域城镇体系间的网络化交通联系,优化新城与对外枢纽的锚固链接,创新城市交通服务和制度供给等新城交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叶颖  雷玉桃 《城市观察》2024,(1):4-19+159
培育和推动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一步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2002—2020年上市企业收入、就业和资产数据为研究数据,基于探究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和“溢出”孰占主导的问题,对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劳动力和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引领周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交通可达性是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行业异质性,制造业的引领作用更强,而服务业的引领作用目前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并且存在较大的发展带动潜力。  相似文献   

14.
<正>导言石坚(专题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2]。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3]的任务,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形成梯次配套产业圈的重大战略性安排。  相似文献   

15.
新城是上海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增长极,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十四五"规划将上海新城建设引入全新的"都市圈新城"阶段,对其交通体系的构建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对上海新城功能定位历史演变过程的梳理,判断在新发展格局和新定位目标下未来新城交通的发展要求,提出了都市圈新城综合交...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通过获取2013年和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夜间灯光数据、LandScan空间数据和POI时空大数据,运用多种空间方法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主聚副散”“西多东少”的不平衡发展特征,且逐渐显现为多节点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对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影响力最大,而自然因素的影响力最小。据此,本研究提出建设多节点支撑城市群空间格局、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加强政府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等建议,以期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瑞鹏 《城市》2019,(2):61-72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空间形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我国经济发展活力与潜力并存的区域,注重城市群建设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要求与重点任务。都市圈是城市群的基本构成单元,推进我国城镇化质的提高及实现乡村振兴均需以都市圈为基础载体。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对于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以我国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选择中心城市,重新界定我国的都市圈,经测算我国基本形成24个都市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有9个、 5个、 6个和4个;从城市功能的视角,采用熵值法对都市圈进行类型划分,可分为成熟期、成长期、发育期及萌芽期。  相似文献   

18.
彭劲松  黎智洪 《城市》2010,(9):15-22
“西三角”经济圈(以下简称“西三角”)是西部地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构成的相对发达的城市与产业密集区。“西三角”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的重要工业布局地区,经历了西部大开发打基础、建平台的十年,即将开启重点开发、优先开发的十年,着力推进西南和西北区域产业分工和协调发展,共同打造西部地区率先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高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使城市结构出现一种新的多中心格局。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本独立的城市在城市功能方面具有互补的潜力,那么,依托快捷可靠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促生网状城市群。这种创新的网状城市群是以研发、教育和创意产业等知本作为发展重心的。网状城市间的合作机制与公司间的网络相似,即每个成员城市都能从互惠措施、知识交换以及科技创新等具有互动性的协同发展中得到好处。本文具体探讨了荷兰任士达(Randstad)地区和日本关西地区的两个案例。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高级区域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制度因素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制度变迁,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早期主要受以政府为主体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影响,城市群的发展呈现出空间一体化的趋势.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长沙、 株洲和湘潭三市产业联动发展,受多元化的制度因素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实现功能一体化.近年来,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强制性制度变迁作用减弱,诱致性制度变迁作用加强,制度因素作为一种重要力量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