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从传统的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当代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表明,21世纪的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于20世纪的文明世界中,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将是走向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可持续发展观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最根本性的观念变...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理想人格伦理文化水平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可能拒绝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于中国地期的孔孟儒家思想,既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源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备、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其中所蕴涵 的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邃的人文思想,诸如:仁德、义利、孝道、利群等等,体现了时代性与超越性,成为现代人新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为新时期理想人格形象的确立提供了有益的文化借鉴。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即将来临,人类将要进入新的千年。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将在21世纪成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21世纪即将来临,人类将要进入新的干年。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一不同发展模式的共存、合作与竞争,勾划出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世界包括亚洲发展态势的基本轮廓。展望21世纪,科学技术将更加迅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革命,将更加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并以巨大力量改变人类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历经百万年蒙昧,数万年游牧,几千年农耕,几百年工商,正加速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作…  相似文献   

4.
李贽是中国16世纪后期出现的一位思想家,他主张人类平等,并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或多或少地透露出新时代的曙光。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无论是他的平等思想还是理想社会,本身都充满矛盾,因此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博客心情     
《21世纪》2009,(2):36-37
我在美国的报警经历 说到911三个数字,中国人自然会联想到恐怖事件,脑海中浮现出纽约世贸中心被飞机撞毁的情形。但是,如果和美国人提起911,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紧急救助电话号码”——类似于咱们中国的110报警电话。我猜想,恐怖分子之所以选择在9月11日这一天重创美国,是否有意让美国911安全应急系统难堪?  相似文献   

6.
人类个体的成长经历是一次蔚为壮观的生命境遇,是一种隐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生存状态,20世纪西方人类的成长境遇充满了焦虑、苦痛和异化感,对20世纪西方人类成长经历的聚焦和挖掘形成了文学的一片丰茂之林。与传统成长主题的文学相比,20世纪成长主题的文学创作表现出独特的精神境遇:一是"成长之痛"——从儿童世界到成人世界,从乐园到失乐园的"成长的疼痛";二是"拒绝长大"——从成人世界到儿童世界,从失乐园到复乐园的"家园的渴求";三是"心灵悬挂"——从精神守望到成长迷失的"心灵悬挂",复乐园不是乐园的成长悖论描述。20世纪成长主题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人类成长中人与社会的游离、人与自然的对峙、人与自我的疏离。  相似文献   

7.
博客心情     
《21世纪》2009,(5):28-29
"永恒之城"的颓垣 罗马人称自己的城市为“永恒之城”,这份骄傲不仅来自这座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同样与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并存。罗马城到处是残垣断壁,历史在这些圮废上剥落,当人们在地上拣起那些彩色的碎片时,便惊呼、赞叹;如果是模糊和黯淡的,那便是考证与说不完的故事……待我们到这里,什么也拣不到了,只剩下了真实与不真实的唏嘘。  相似文献   

8.
博客综合症     
没开博的人越来越少。有心理学家认为,博客的产生和发展对压力大的心理疾病患者很有益,它甚至会成为21世纪的一种集体疗法。  相似文献   

9.
《人的哲学》评介黎岩人学,是20世纪人类精神世界和文明创造中绽放的一枝最鲜艳夺目的奇葩。在人学观念中,反映和建构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自觉性和主体性需求和理想,因而,它是具有广阔社会需要和深厚思想渊源的综合性理论。在世界各国,人学的研究成果已是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0.
航海家郑和与哥伦布叶洵灶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出现了奇迹,从而造成16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其中最为伟大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哥伦布四次西航到美洲。但这两位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远航的目的性质、规模及影响各不相同。本文就此作一比较。一、身...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演进,我们送走了19世纪的“印刷版权”时代,经历了20世纪的“电子版权”时代,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版权”时代又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作为网络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博客”,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个人作品传播方式。随着其规模的急剧扩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如何认识和协调网络环境下的博客作品传播、保护和使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黄河 《华人时刊》2007,(11):46-48
如今中国的个人博客数量已发展到3000多万。河北男孩廖亮也是博客一族,与众不同的是,写博客的他却写出了一种新潮职业——博客管家,并由此从一名穷小子变成了金领老板!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1994,(4)
21世纪白令海峡隧道将建成20世纪初,以法国巴黎工程师罗伯利姻为道的一批专家,首先提出了白令海峡隧道方案。这一理想到21世纪能够实现。我们知道,日本修建了本州和北海道之间的海底隧道,英、法之间修造了水下通道。如果用白令海峡隧道把欧洲和美洲的铁路连接起...  相似文献   

14.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黄德超一、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历史发展的走向自从有了人,便有了人类社会;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追求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是人类的一个永恒主题。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者依据孔夫子在《礼记·礼运》中,为人类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大同...  相似文献   

15.
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为人类提供了追求价值的动力和目标,具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意义。历史上,信仰与理性由"对立"到"统一"再到"分离",到现代社会,由于过于强调理性,而忽视了信仰的作用,导致信仰失落,人类失去精神家园。如何重建信仰是当代人急需解决的难题。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最高价值理想,树立了唯物主义的理想信仰,为人类找到了新的精神家园和信仰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6.
席勒作为 18至 19世纪德国美学家 ,他的美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意义就在于 ,他所提出的关于“希腊神性”、“游戏冲动”以及“活的形象”等问题的理论 ,几乎都涉及到人类生存中感性与理性 ,形式与内容 ,理想与现实相互统一的美学重要课题 ,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极富创造性 ;席勒的核心思想 ,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来追求人的“完整性”生成 ,使人类达到和谐、自由、幸福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既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人类追逐进步与美好生活使然。从19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20年代,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和奋斗,中华民族从被动进入现代社会到主动发展现代化,进而找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演进的新形态。在此期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青年提供了在场的实现自身价值的命运时空,而中国青年适逢中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使命的召唤。中国青年现代意识的觉醒及其价值张力的显现使其作为社会政治群体一出场就具有现代性批判的革命意义,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成长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力量。中国青年的现代意识既是对旧社会、旧制度、旧文化的反叛,也是对新社会、新制度、新文化的向往。其现代意识的觉醒既有客观条件的催动,也有先进思想者的启蒙和引领。在当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节点上,中国青年要建构与表达历史主动性,要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发展逻辑中增强历史自信、明晰历史使命、释放历史张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来,基于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西方思想家向世人勾勒了诸多尽善尽美的人类理想共同体蓝图。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的缺陷,这些人类理想共同体蓝图最终都遭遇了空想的命运。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南,回归生活世界,拓展了思考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的新视野;立足现实的人,迎合了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规定;依靠人民群众,提供了克服“虚幻的共同体”的新动力;坚持“五位一体”,开辟了迈向“真正的共同体”的新道路。在此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西方理想共同体蓝图的革命性变革和现实性超越,推动了人类理想共同体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后半叶,生态危机启动了人类从现实到文化领域的全面反思,在审美创造的领域中,审美理想作为最高层次的范畴,必将在生态认知的重构和影响下涵纳新的生态整体尺度,提炼为代表当代人所向往和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生态美理想,并作为精神源泉、目标与动力渗透到时代文艺的创造中,以对理想先在的表达,构成新的规范,以具有肯定性、情感性的表象营造升华生态理想美的境界,建立生态信念,激发人们改造现实的热情,参与生态美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1994,(4)
儒学与21世纪据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南洋商报》1990年4月9日登载的《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研讨会》报导,1988年1月,在法国巴黎,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会议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一是儒家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