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商家除了其商品质优价廉取胜外,能否招徕顾客吸引回头客,往往与对顾客是否热情有关。尤其是在供大于求市场疲软的情况下,热情服务已成为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商家常用“顾客就是上帝”作为热情服务的口号。目的是,要求每个店员对待顾客要象尊重“上帝”那样虔诚。可惜,在这句口号指引之下,效果并不理想。顾客遭白眼、受冷遇、被欺诈、挨宰者已屡  相似文献   

2.
常说顾客就是上帝,那么上帝有什么权利呢?下面几个典型的案例中,包含着一些消费者极易忽视的权利。 1.免费赠品可索赔 现在一些商家为招揽顾客,常常打出“买一赠一”的招牌。某商场推出“买一赠一”的促销活动,承诺凡购买家电、音响或其他产品满1000元以上的,赠送名牌话筒一只或某名牌收音机一台。何某在购买了商场规定的产品后,发现获赠的收音机既无厂家标志,也无商标,且有严重的质量问题,便要求商家赔偿。但  相似文献   

3.
降价是许多商家的“撒手锏”,曾几何时,消费者对降价已司空见惯,一般的打折实在不能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此时,“特价”就横空出世,成为商家新的绝招。然而,特价对于消费者,能得到多少实惠呢?  相似文献   

4.
寓文于商的探索和实践夏海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上帝”对商家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于是一些商家相继慨叹:“生意难做”。为了在风云变幻的商海中赢得成功,就必须在促销手段上作独具匠心的创意和精心的策划。于是我们从上虞国商大厦一开业就打出了“文化促...  相似文献   

5.
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逻辑结局就是“上帝”的死亡.施蒂纳的“唯一者”、费尔巴哈的“类”、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能被理解为“上帝之死”后的产物吗?本文认为,某种意义上都不能.因为作为“超感性世界”、“精神世界”意义上的“上帝”无法死亡,超越性内在于“人”之中,关键是如何把它“现实化”.  相似文献   

6.
在涉及消费纠纷的诉讼中,“证据”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不法商贩为欺骗消费者,往往在双方交易中不提供商家的真实情况及所售商品的有关证据,使消费者吃亏后又有理讲不清。而要避免这一点,消费者应注意收存购物或接受服务前后的各种凭证。 票据 按照法律规定形式制定的写明有支付一定货币金额的证件。票据的形式和内容必须有效,它是行政、司法机关和消费者协会受理投诉的首要条件。票据的内容应包括经营者和客户的真实名称、购物时间、商品规格、数量、价格、经营者的公章、销售单位经手人的签字或盖章。消费者应主动向商家索要票据,如果商家提供的票据不正规或没有加盖公章,应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日常消费中,有许多“告示”以命令的口吻要求于人,披着合法的外衣,内容却经不起推敲,甚至是违法的。 “假币一律没收” 为防止假币的“入侵”,很多商家、车站、洒店等都在收款处赫然写有“假币一律没收”的警示。我国有关金融法规明确规定,除公安、司法、银行有权没收假币外,其他任何单位无此权。商家等如若发现可疑迹象,可予暂扣,但须向消费者出  相似文献   

8.
小柯 《家庭科技》2008,(9):10-11
本来作为买卖双方的商家与消费者,应无所谓误导不误导,但是个别商家由于利益驱使,误导消费者渐渐变成一种常态。让人郁闷的是:这种误导往往会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误导通常是以诱惑的方式出现,诱惑分为功能诱惑与沟通诱惑。功能诱惑指的是由于普通消费者短于见识,对所谓的“独特功能”只能望文生义,从而心甘情愿地被诱惑。套用一句术语:这就叫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9.
论消费者心理与现代广告创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宁 《理论界》2008,(8):206-207
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广告作为企业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策略和重要手段,起到日益显著的作用。在“顾客是上帝”的今天,消费者既是广告的作用对象,又是商品的购买者,所以广告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以消费者为中心,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上帝问题是莱维纳斯哲学中不可或缺的论题。莱维纳斯批判西方哲学传统的上帝观以本体论方式理解上帝 ,认为在存在的层面上上帝是缺席的 ,并从柏拉图的“善”和笛卡尔的“无限性”寻找到这一思想资源。同时他另辟蹊径 ,指出应从“踪迹”、从“他人”体会上帝 ,只有在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中才能走向上帝 ,从而使上帝问题在康德之后与伦理问题再次结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1.亚里士多德说:“有一门科学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自己的本性(不假借他物)而具有的那些属性。”这就是贯彻西方哲学达两千年之久的形而上学。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唯一的。真理之路通向“存在”.而意见之路却通往“非存在”。真理之路是指: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意见之路”反是。高尔吉亚认为,呒物存瓠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能被认识;即使被认识。也不可以被说出。然而.高尔吉亚并不严肃地对待自己的这个命题。他并不将此奉为真理或圭臬。他这样说,是为了锻炼逻辑思维或者激发哲学去思考存在的问题。西方后来出现上帝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命题。本体论证明说的是上帝的概念蕴含上帝的存在。这难以为东方人理解。说“上帝不存在”,这句话不可思议。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海德格尔认为亲在具有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家电消费者,面对商家的百般承诺不免眼花缭乱,最放心不下的,还属家电进家门,厂家变脸色。因此,购买家电前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厂家的售后承诺,对每个消费者来说都很重要。 在国家正式的“三包”规定中有关服务年限的规定有两点:一是产品自售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带有模糊性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成为说话者为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有意识使用的交际手段。“一折起”和“购满 2 0 0元送 10 0元”就是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 ,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而选取的促销手段  相似文献   

14.
通常多媒体有源音箱的采购环境是人声鼎沸的电子市场,商家的各种音箱码得像一面墙,消费者买音箱时,商家随手找个DiscMan(cD随身听)就当音源。这种条件下,您能分出哪只音箱在出声就算不错了,想依据现场听感来挑选适合自己的音箱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我们下面就谈谈“不用耳朵选音箱”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市场流行“宰你没商量”,这就注定了“上帝”们的“苦大仇深”。其实,这与“上帝”们的“长不大”也颇有关,今天才挨“宰”,转身就忘光,只会认倒霉,明天必定又会上当也。笔者也系所谓“上帝”之一。但值得庆幸的是,上当多了终学乖,一经“觉醒”后自我保护的意识渐强,挨“宰”上当的事从此大大减少矣。且讲一段我当“上帝”的故事为证:  相似文献   

16.
赵忞 《家庭科技》2008,(12):46-46
消费后向商家索要发票,是消费者维权的重要依据。而消费者在维护权益的同时,就意味着商家也要负起相应的责任。于是乎,有些商家为了逃避责任,在发票问题上设下重重陷阱,让人防不胜防。  相似文献   

17.
在新型Super“SONY”EF60(超级索尼C—60EFS型)录音磁带进入国内市场的同时,海内外不法商家的伪制品也已充斥了国内市场。他们的仿冒品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索尼”品牌以它的一贯上佳表现而吸引着消费者,但鉴别它的真伪对消费者来说却一直是个难题。专业鉴别是要对其物理、化学指标进行测定,那么怎样从感观上进行测定呢?  相似文献   

18.
上帝权威论     
克尔凯郭尔在基督教立场上构建了宗教生存伦理学。其中,上帝居于决定性的地位,规定着人的本质以及人生意义的实现。克尔凯郭尔的上帝经历了一个从“创造的上帝”到“信仰的上帝”的转变过程,使外在的上帝逐渐变成了生存主体的主观真理。  相似文献   

19.
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  相似文献   

20.
人和上帝的关系是《圣经》中的一条红线,表征为人的堕落和上帝对人不懈的拯救,其间人对上帝的认识经历了从“自我为中心”到“实在为中心”的实质性的转变,从而人和上帝的关系也由疏远变为亲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