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有效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期声在地方电视新闻节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运用得不恰当,因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更好地发挥出同期声的作用,必须处理好同期声与观众接受信息,与主播声,与同期声,与新闻时,与画面、音乐、图文符号诸元素五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同期声、解说词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多样化表现艺术。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着自身的表现规律;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还有着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造型正确、构图完美的新闻画面可以激发起观众的视觉美,提高新闻的感染力,强化传播效果。而好的解说词可以使画面形象更加完善;可以表达画面本身难以表达的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节目内容的重要作用。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同样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同时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电视技术也逐渐成为为传递新闻内容服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同期声从它的运用形成风气后,涌现出不少运用同期声的精典范例,但更为普遍的是同期声运用的老套、呆板和无主题。造成同期声粗制滥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在记者本身文化素养较低、职业嗅觉不灵敏。因此,要解决同期声运用存在的问题,还必须针对病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记者素质,改变僵死的思维方式。只要人的问题解决了,同期声运用的质量,有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浅谈时政新闻出新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政新闻 ,即关于时事、政治方面的新闻报道。其突出特点是 :题材重大 ,参与者层次高 ,场面隆重、盛大、严肃。采、拍、编人员要把握住其特点 ,抓住采访工作的各个环节 ,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长 ,即选择好的细节 ,合理地增加长镜头的运用 ,注重同期声的录制 ,时政新闻是可以出好新闻的  相似文献   

5.
电视节目中的声音元素,大致分为解说词、音乐和同期声三种。电视新闻节目通过这些声音元素,使画面活起来,构成听觉形象,使受众在观看电视屏幕、接受新闻信息时,视听并用,综合感受,增加了电视语言的信息量。文章从写实与写意两种声音蒙太奇的表达方式出发,对新闻电视节目声音的艺术表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影视作品的同期声在整部影视作品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些声音包括演员的对白、动作声音以及现场其他声音,而同期声拾音则是影视作品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好的同期声拾音能给后期制作带来巨大的创作空间,为影视作品锦上添花。但是一些影视作品不重视同期声拾音,这对影视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对广播新闻有一条不成文的评价标准——没有同期声的新闻就不是好的广播新闻。这种标准带来的后果是日益增多的“无效声音”对广播新闻播音节奏的干扰。“无效声音”过多,主要是由于我国广播新闻“有效声音”资源严重不足。不具有新闻性、不具备权威性和冲突性的广播新闻只是“无效声音”。它干扰和拖慢了广播声音的节奏和语速.使得本身以短小精悍、简捷明快著称的广播新闻拖沓冗长、毫无生气。再加上信源中存在的浓重的方言、口齿不清或者录音质量等问题,直接破坏了新闻播报声音本身的听觉感受,降低了广播新闻的宜听性。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电视是声画合一的艺术,它以其逼真的画面,配合以生动、统一的人声、动作声、环境声以及音乐的烘托,在流动的时间和空间中直接诉诸广大观众,最大限度地还原和再现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因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视听感受。视听统一是电视的重要特征,它赋予了电视极强的真实感。在这种“真实”的还原和再现过程中,应该说同期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谓同期声,通常指拍摄电影或视视中电影同时记录的与画面有关的人或环境的声音。我们在拍摄电视节目时,同期声的运用使新闻人物以声画合  相似文献   

9.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最新发展,介入系统是其一子系统。本文选取官方网站上若干英语新闻评论,应用评价理论中的介入系统对其进行介入资源的人际意义分析。旨在找出:介入资源在新闻评论中的分布规律,评论员如何通过这些介入资源在语篇中与其他声音建立协商空间。研究发现,介入资源规律地分布于新闻语篇中。外声资源与对话开放资源的数量在新闻评论中普遍多于内声资源和封闭性资源的使用,这与新闻评论语篇所属语类及其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阳海洪新著《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基于公允的学术立场,以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 等三大新闻思潮的代表人物为经纬,运用传统学案式的史书体例结构全篇,全面呈现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 众声喧哗”的状貌及其起伏消长的历程,并探讨了中国现代新闻思想史演进的独特性。全书具有整体性视野 、现代性眼光及学术态度严谨等特点,是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新闻思潮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经济新闻深度报道的贴近性特色。经济新闻深度报道这一多维的、全方位、全天候、流动式新闻新秀,深刻揭示事实底下的事实,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使其“色”、“香”、“声”、“味”呼之欲出,满足了社会急需和受众新闻欲。今年以来,更是异军突起,更上层楼。在贴紧时代,突出主旋律;贴近社会,精心做好三篇大文章;贴近大众,切实抓好热点难点问题报道方面,倍受世人青睐。  相似文献   

12.
融媒体新闻生产不是单纯新闻信息输出,应将用户体验、产品活力与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结合起来,深度把握融媒体新闻生产的本质意义,并行思考融媒体传播的“融合”与“拆分”,破除融媒体新闻生产中简单化消融传统媒体、内容同质化相加,播发平台机械化转换等弊端,真正融合声、屏、报、网、微、端的综合优势,拓展新闻产品的信息空间,提升新闻产品的社会价值;顺应受众接受习惯,优化用户体验,依托新闻主阵地,增强新闻产品的美誉度,夯实新闻产品的公信力;打通主流媒体与社会媒体的业务通道,增强新闻产品的活力,扩大新闻产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指的画面图像信息,是指以视觉形象为主要特征、以再现“正在发生”事实的客观具象为目的新闻信息,包括影视新闻信息和图片新闻信息。以视觉图像为主要信息特征的影视新闻,凭借着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跻身为现代社会主流传媒行列。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就有弊,有优势就会有不足。本文试图从视觉的角度,解析图像画面在新闻传播中的信息缺失,探析画面图像与信息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广播新闻传播在日益激烈的传媒竞争中,怎样才能在"众声喧哗"中"扬独家优势"?本文认为,立足声音符号特有的传播速度和感性角度,确认广播新闻传播的蓝海版图,适应听众的心理需求和生活节奏,建构最适于广播新闻传播的话语策略,这是广播在当下传媒语境中生存发展的必由之选.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定义论     
美国大众传播学家哈罗德·迪·拉斯韦尔认为,新闻出现在人类社会之前,即动物群居时期,担任“哨兵”的成员的“啼鸣声”、“尖叫声”乃是新闻的早期形态。若把奥斯特拉罗皮太克斯人当做最初的人,那么人类已有近200万年的历史。按照上述观点推论,新闻产生的历史则更要早得多。  相似文献   

16.
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中国之声"在新闻报道、收听率、广告额、新媒体应用等方面的调查统计,透视广播媒体变革发展的趋势,并在"理论—实务"二维视角下,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框架,深度剖析"中国之声"在全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学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业高度依赖技术,技术推动着新闻生产。从表面上看,技术进展决定了新闻生产的结构性及表达中介化特征。研究认为,新闻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建构过程,背负职业意识形态的新闻生产是新闻传播专业化的表现,它经历了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个技术阶段的历练;在社交媒体时代呈现出去职业化特征,连带将新闻生产的"客观性法则"湮没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表达中。非专业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众筹"形式、数据新闻津贴的新闻模式凸现,新闻生产的知识性特征更趋明显。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联结了参与者的社会网络形成强大的意见生产来源;主流媒体成为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新闻生产机构。这些反映出新闻生产决定因素的变化:国家及其知识依然重要,地方性知识却不断生产;新闻政策不再光芒四射,而媒介内部政策重要性日渐降低,国家规制则是国家知识的保障;新闻生产的主体扩大,新闻生产的协商特征出现。  相似文献   

18.
声画结合是电视的重要优势。“原汁原味”的现场报道是电视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 ,是新闻改革与创新的方向。这一方向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叶向旦 《21世纪》2013,(9):65-66
8月1日,德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新法律,即"版权法第八修正案",在一片争议声中正式生效。根据该法,除报纸、杂志及出版方的网站外,其他任何定期刊载新闻的主体,如新闻博客及其他一些刊载新闻的网站,也将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未经授权擅自引用其内容的行为均属违法。这部被认为"严苛"的法律也加剧了谷歌等网络搜索引擎与出版商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20.
1989年冬,《南方日报》刊载了一篇新闻《老区在呼唤》。它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兴宁宋声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今已10度春秋,欣闻宋声有了较大变化,耳闻不如目睹,我陪同兴宁市老促会领导卢焕平、周昭中前往宋声采访。(一)宋声镇地处兴宁市最南端,与梅县、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