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一) 《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可见《易》道引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后起了巨大作用。首先将《易》道引入古代科学领域的,是汉代魏伯阳著的丹经《周易参同契》。《参同契》借《易》道以论内丹外丹,开一说之先河,是一本研究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之道的学术专著。它不仅被我国古代神仙家奉为经典,而且以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文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它比欧洲保存在威尼斯的希腊文抄本《圣·马克书稿》至少要早五百年。现代实验化学起源于炼丹术,而炼丹术则起源于中国。据考证,西方语言中的“化学”一词(法语、德语、英语、俄语、阿拉伯语)都是由中国金丹术中“金液”的读音衍生出来的。这使得《参同契》在化学史上的地位更为突出。1932年广州中山大学化学教授吴鲁  相似文献   

2.
中国炼丹术以贵生思想为指导,发展形成两个分支。一为呼吸、吐纳、导引、周天运转等的心理、生理炼丹术;一为以金石药物烧金丹、黄白的实验炼丹术。前者又称道家养生功法、内丹术或气功术,后者又称外丹术。两者使用同一理论、概念、名词、术语,但意义迥别。本文以外丹史为主,稍顾内丹史,因为二者常常是密不可分的,但也有“划清界限”的时候。中国炼丹术有意种花,内丹遂含芳苞而放奇葩;无心栽柳,外丹术亦转而成荫浓绿  相似文献   

3.
<正> (一) 《楚辞·远游》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我国的游仙诗可谓源远流长,《远游》乃开其先河。但《远游》的出现,不仅有其社会的原因,而且有其文学上的渊源。在战国齐威王、齐宣王时,齐燕一带出现了一批方士,他们“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神仙思想的勃兴,是与对殷周以来上帝崇拜和信仰的动摇相伴随的。神仙家宣称:  相似文献   

4.
汉代盛行黄帝衣黄衣通神而乘龙登仙之说,武帝慕之而衣尚黄,于是衣黄衣便成为神仙及通仙使者的身份标志。虞初便是一个衣黄衣夹辅天子车驾,备天子顾问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四方所识久远之事,号称黄车使者的通神方士。与其通神方士身份相吻合,《虞初周说》原本便是一部记录"医巫厌祝之术"性质的小说祕书。因其为密祷之书,故藏于密室而不外泄,只有太常、太史及校书官才可亲见。一旦遇及灾难性书厄便会整体性流失,这便是其书遗文难寻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为"祕书"原本形态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与战国时期的造神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山海经》中绝大多数的志怪神话并非史前文化的“遗存” ,而是在战国时代根据特定社会需求对前赋文化做出的新综合。记录在儒家经传上的传说故事也不是神话的历史化 ,倒正是《山海经》神话的原始素材。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缺乏高昂的宗教热情而以现实主义为文化的基调。这种文化在个人生活上追求长寿、富贵、多子孙。战国诸侯在享乐腐化方面超过春秋 ,他们注重养生 ,追求长生。这样 ,方术之士为取信诸侯而为历史人物制造神圣故事使战国发生了一场造神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角方士以长生不死之术谒见诸侯时多备有说辞底本 ,临事取用。《山海经》当是神仙方术之士事先备好的资料汇编  相似文献   

6.
<正> 《淮南子》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89——元前122年),主持其宾客集体撰写的。据《汉书·淮南王传》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 “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但中、外两篇都失传了,只保存下来《内书》二十一篇,即现在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但是,由于它不是出于一人  相似文献   

7.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在公元前138年前后,和其宾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书。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少子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文帝时被封为淮南王。据《汉书·淮南王传》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他在当时封建贵族中,是最有学问的。他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为《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但留传下来的只有《内书》二十一篇,就是现在的《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相似文献   

8.
《大人赋》与《远游》俱在追求“太一之境(神)”,以北极为皈依。但就《离骚》言之,以西极为圣地,而《东皇太一》又将“太一神”立在东方,因此《远游》与屈原作品之追求扞格不通,绝非屈原作。《大人赋》的产生正与武帝时代的信仰变革相关,符合“太一”以北斗为车舆即“斗为帝车”的运行模式,而《远游》不合,因此《大人赋》早于《远游》产生,为司马相如原创。作者为劝说武帝放弃对“太一神”的痴狂与迷信,以“北斗拱极”图式构建《大人赋》的文本结构,让“大人”按照“太一”巡天模式环游太空,逼真展示太一之境的枯寂与荒诞。然在方士鼓吹之下已然放弃人伦的汉武帝不以为忤,甚至愈加向往,于是本“欲讽”而“反劝”。《大人赋》分前后两稿,初稿是抒发自己的愤懑与抱负,表达对“太一之道”的向往;经修改献给武帝的文本转而对“太一之神”加以贬斥,结合其临终前所作之《封禅文》来看,寄寓了作者要求驱逐方士,以儒家之道治世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黄老君道家之学,与神仙家之言,相去亦远矣,而后世并为一谈,何也?曰:道家之学,讬诸黄帝,而老子传之,世遂以黄、老并称,方士崇奉黄帝,耳熟黄、老之名遂自附于老子耳。曷言乎道家之学,讬诸黄帝,而老子传之也?案老子书辞義最古,全书皆三四言均语,一也。间有散句,乃后来所加。书中但有牝牡雌雄字,无男女字,称名特异,二也?全书之義,女权皆优于男权,三也。此必非东周后人所能为。盖自古相传之辞,至老子  相似文献   

10.
神仙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远古时期的灵魂不死观念是神仙思想产生的源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典籍中存在的大量关于神仙世界描写,极大丰富了神仙学说的内容。战国以来方士的崛起及帝王的求仙活动,则标志着神仙思想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存在着非常确定的神仙信仰。它没有直接使用神仙一词,但其至人、大丈夫及真人与道合一后所具有的永恒性、无限能力性与超越性的神性特征无疑就是神仙。《淮南子》以神话和阴阳气感应论证明了神仙的实有性,也为其神仙信仰提供了理论基础。《淮南子》之道秉承于老庄之道,并进一步神秘化,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明显宗教性的神仙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由来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论货币形式发展的新阶段》(以下简称《新阶段》)一文中提到:黄金“已不再是或基本上不再是货币商品了”。谭寿清同志不同意这个观点。他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上发表的《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以下简称《谭文》)一文中提出了以下几点理由: (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现在都保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全世界二十个工业国家,一九七四年底共拥有黄金储备8.7365亿盎斯,…一九八二年四月底拥有黄金储备实际为8.7316亿盎斯,基本上未见减少。……各国政府为什么这样偏爱黄金?因为“黄  相似文献   

13.
考析《天问》中屈原所问之本意,或当指楚文王时之事。盖"大鸟"之谓,当是指文中所言"此大鹏鶵也",大鹏"羽堕如雪,血洒如雨",因是而鸣,而又疑"丧"乃"葬"之讹(丧、葬同属阳部,或因音近而讹)。盖大鹏广数十里,其体硕大,不知何处可葬。王子乔仙化之事,在先秦典籍中鲜见,至汉代以后,则流俗怪说,陡然兴起。溯其上源,盖在秦汉方士盛行之际,至蔡邕之时,备受推崇,而后遂窜入道家神仙的体系。而从王子乔迁变的论述中,亦可知《远游》篇在很大程度上或非屈原所作。  相似文献   

14.
阴阳五行学说本是先秦时代的一个哲学流派,是人们关于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朴素的哲学概括,进入战国时期,经过阴阳家和众多方士、儒生的着意加工之后,却带有了扑朔迷离的神学性格,成为神的意志的体现,是人和宇宙万物的行为指南。这些思想全盘为道教所吸收,并且构成了道教理论和神仙方术的哲学基础。阴阳和五行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阴阳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周易》就是以阴阳观念为基础的。《周易》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构成,和关于对卦辞、爻辞的解释,其最后定型肯定在春秋时代,即在孔子整理《周易》之后。但其最原…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汉魏六朝蔚然成为大宗的志怪小说,渗透着“万物皆灵”的原始思维,是一种极具初民性和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的文学形式。可以说,它是儒学“不语怪力乱神”和史学“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史记·大宛传》语)之后,以虚构叙事文体补了古民神话传说散佚的课。但这番晚至的补课,已杂入许多方士、神仙以及其后的释道宗教意识了。从文体衍变的脉络而言,志怪小说存在一个承袭和突破《山海经》叙事模式的历史进  相似文献   

16.
一、长沙地区道、儒、佛的渊源1、长沙地区“道”的渊源原始道教的源头是楚地的巫文化。屈原《九哥》中的东皇太一是道教神仙谱中最为尊贵的神仙。湘君,即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楚地民间祀奉的湘水之神,她们也成为道教神仙谱的成员。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鶡冠子、老菜子、文子等,无一不出自楚国,他们对长沙地区的影响十分深远。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老子》帛书《道德经》,而且与今传世的各种版本恰好相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可称《德道经》。中国古代道家的黄帝之学与老子之学并称为“黄…  相似文献   

17.
认为《远游》非屈原之作的"最坚"证据之一,即"韩众"为"秦始皇时之方士"。然前贤时彦辨析"韩众"所指时,多未能注意到"三个前提""汉人所说之韩众有二"等关键性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不少漏洞。对影响该问题的诸多因素进行多维度的整体观照,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远游》中的"韩众"断非"秦始皇时之方士",而必为先于屈原的得道者无疑。通过《远游》中的"韩众"这一被学者认为"具有很强实证性的材料",无法动摇王逸提出的《远游》为屈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杜甫《新婚别》的“誓欲随君去(一作‘往’),形势反苍黄”句中的“苍黄”一词,《杜甫诗选》(浦江清等编)注云:“苍,青色;黄,黄色。可青可黄,形容形势翻覆多变。”(第179页)《杜甫诗选讲》(程云青著)注云:“苍黄:反覆。苍黄本是两种颜色,这里比喻反覆多变。”(第132页)马茂元《唐诗选》注云:“‘苍’,青色;‘黄’,黄色。‘苍黄’,指青黄相问的一种杂乱颜色。”他据此引申为“思想混乱”(上册第324页)。我认为此解盖沿袭汉魏南北朝之义(如《汉书·郊祀志下》、孔稚硅《北山移文》、杨炫之《济阳伽蓝记·敬义里》等等),但用以注释杜甫《新婚别》则是欠妥的。杜涛的“苍黄”应作“匆遽”或“紧急”解,它同“苍  相似文献   

19.
葛洪(约283年——343年)不仅是一位道教神仙学家,而且是一位社会政治思想家。他所著《抱朴子》一书,既研究了神仙学说,又讨论了社会政治问题,企图把儒家的治国安邦之策与道教的长生神仙之术合二为一;尤其是外篇,不仅讨论了道本儒末的思想,而且主张兼采百家之言,还总结了汉末与三国末年吴国的政治衰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颇有见识的“贵贤”、“任能”、“审举”等的用人思想;并对汉末魏晋社会上兴起的浮华任诞的所谓“魏晋风度”进行了抨击。所有这些思想,对于两晋之际动荡思安的社会来说,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神仙思想源于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春秋以前世人观念中有神而无仙,二者并不属于同一类别。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并以修炼成仙长生不死为号召赢得了君主帝王们的热衷,而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则是由先前宫廷巫师演变而来的神仙方士。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完善,早期神仙信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终于在魏晋时期发展成为神仙道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