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林业碳汇的经济价值是决定林业碳汇生产和交易的重要指标。基于浙江省温州市碳控排企业调查数据,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引入计划行为理论,从碳控排企业支付意愿视角探讨林业碳汇经济价值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碳控排企业对林业碳汇的支付意愿是"是否愿意支付"和"愿意支付多少金额"两个决策过程的统一。受访企业负责人个体特征、企业特征、气候变化认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变量显著正向影响碳控排企业是否愿意为林业碳汇支付;受访企业负责人个体特征、企业特征、林业碳汇认知、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行为经验变量显著正向影响碳控排企业的林业碳汇支付金额,反向行为执行意向则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利用PCE模型计算得到其平均支付金额,即林业碳汇经济价值为47.36元/t·CO_2。  相似文献   

2.
技术的碳量减排效应形成其碳资产属性,本文提出了技术碳资产的概念和属性;进而提出技术碳资产定价模型,并对影响碳资产价值的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针对航天煤气化炉的案例分析说明了技术碳资产定价模型的稳健性,蒙特卡洛仿真表明碳汇价格对碳资产价值的影响显著大于企业产量波动对碳资产价值的影响。因此,发展有效的碳汇交易市场机制是技术碳资产定价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森林碳汇经济核算及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  潘静 《统计研究》2016,(11):71-76
本文在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联合国最新的国民账户体系和我国第七、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编制了2008-2013年森林碳汇经济核算的实物量、价值量账户,并探索性编制了森林碳汇资产负债表.核算结果表明:2008-2013年我国森林碳实物储量增加,年均增长约为2.51%.在价值量核算上,森林碳储量的价值则表现为减少,年均减少0.37%,价值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碳汇市场价格变化和疏林地碳汇量减少.根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还编制了碳汇资产负债表,结果表明,森林碳汇资产表现为净流出,2008-2013年资产净流出量约为107.62亿元.另外,由于统计标准、分类等原因,资产负债表平衡存在一定的误差,误差率为4.35%,小于5%的统计要求,说明编制森林碳汇资产负债表是可行的,开展碳汇经济核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变化是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及其变动指标作为政策绩效评价工具,来揭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变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探讨价值.文章基于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量及其变动的核算研究与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环境经济政策对改善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森林、草地、湿地、荒漠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流量均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分别为1.73%、1.21%、4.23%、0.09%和0.7%,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实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低碳农业经济效益的测评与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土壤呼吸、化石燃料燃烧、人体及牲畜呼吸、土地利用变化四方面对农业碳源损失的量值进行了测算,从林木、湿地、草木与农作物四层面对农业碳汇收益量值进行了估测,以江苏为例,结合农业综合产值与农业碳损益净值对低碳农业经济效益水平进行了实证测评.  相似文献   

6.
在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与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下,本文利用2013年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验证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环境规制方式可以达到双赢,即实现引导工业企业退出政府补贴与激励企业提高经济绩效的双重目标。本文获取碳排放权交易首批7个试点省份重点排放工业企业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方法验证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以通过剥离工业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硬化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在引导工业企业退出政府补贴的同时,却并未导致企业经济绩效的下滑。机制检验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会率先激励试点重点排放工业企业增加R&D投入,并通过研发创新的补偿效应弥补企业的减排成本,提高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绩效。本文还进一步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以有效推进高耗能工业企业形成以优质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市场地位越高的优质企业业绩提升幅度越大,产业链上游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碳配额管理严格地区企业经济绩效的内部激励效应更强。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为如何处理好“碳中和”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政策选择依据,也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正处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转型期,这是我区传统产业加快迈向绿色产业的重要契机。我区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家北方生态安全。这就需要在了解我区的碳源和碳汇的基础上,整合碳汇资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相似文献   

8.
从碳交易视角出发,构建中国核证减排量核算机理框架与开发成本评估模型,利用关键信息人访谈、文献资料与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查阅等途径获取的数据参数资料,实证分析了河北省丰宁县落叶松造林项目中国核证减排量开发成本及其动态分布,并探讨了其敏感性。结果表明:在当前条件下,落叶松造林项目中国核证减排量的开发成本在不同项目期内存在一定差异,在1.5~191.1元/吨之间;造林规模与贴现利率单因素变化,以及一次性开发成本或连续性签发成本多因素联合变化是影响中国核证减排量开发成本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市场条件下中国核证减排量开发成本仍低于碳汇收益。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农业源碳减排的进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源在节能减排和碳汇决策中的行为模式事关我国2020年碳减排承诺目标能否有效实现。文章基于进化博弈理论,分析了有限理性的农业源各农户之间、农业源农户与非农业源企业之间采取不同策略的群体比例的动态变化以及进化稳定策略的对应条件,认为政府税收、补贴的干预力度和农户减排本身产生的环境收益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效实施,可以改变农业源的博弈得益矩阵,进而诱导农业源各农户选择碳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低碳环境下的政府碳配额分配和企业产量与减排研发决策问题,文章建立了考虑碳交易时的企业利润函数和社会福利函数。通过政府与企业间的三阶段博弈和数值模拟,对企业进行减排研发合作与竞争两种情况下的产量、减排量和碳配额分配等进行分析,并比较了合作与竞争两种情况下的总减排量、总产量、总排放量、企业总利润和社会总福利。  相似文献   

11.
董直庆  王辉 《统计研究》2021,38(10):48-61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7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有效性、影响机制和“两难问题”。结果发现:市场型环境政策有效且存在跨界减排效应,即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降低本地碳排放,其碳减排效应逐年增强,而且同期本地碳交易政策实施可以形成邻地示范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碳减排。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主要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地区技术水平,推动地区绿色技术发展,实现地区碳减排,且当前阶段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最强,约占总体减排效应的36.9%,而绿色技术进步的贡献仅为11.6%。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有效克服环境与经济的“两难问题”,同步实现碳减排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容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周国富  朱倩 《统计研究》2014,31(10):21-28
文章依据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剔除进口中间投入所节省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2-2011年各产业出口隐含的CO2排放量重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出口隐含的国内碳排放量比同类文献的测算结果要低;而且,某些碳排放强度高的产业其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占比并不高,相反,某些碳排放强度低的产业其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占比却较高。这种反差主要是由于不同产业的出口规模不同造成的。因此,要减少出口隐含的碳排放量,不仅要鼓励节能和清洁技术的研发,降低各产业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还应逐步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产能和出口规模,不断优化出口结构。  相似文献   

13.
基于随机森林方法的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碳足迹持续增长动因对碳足迹的抑制及其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深远意义。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并利用1997—2011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了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模型对碳足迹影响因素进行了有效识别和系统归集,并为碳足迹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发展规模、人口规模、住宅建筑、技术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等因素是形成碳足迹的稳定力量;能源结构、经济速度和碳汇效应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中国煤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计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我国煤电高污染的行业背景和电力行业低碳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文章应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煤电能源链的碳排放计量总模型和各环节的子计量模型,进而通过详细计算得出了我国燃煤电厂单位发电量引致的子环节 当量排放及煤电能源链 当量的总排放数据,对比发现了燃煤发电环节为我国煤电能源链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环节,最后对各环节的排放结果作出了综合评价与解释。研究对增进了解我国煤电能源链各单元过程温室气体的产生来源和大小,明晰减排调控的重点方向,实现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中国27个制造业行业在1995-2012年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将技术进步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组成部分,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技术进步总体及各组成部分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总体上提高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短期内影响效果不显著;对于技术进步的各组成部分,短期来看,科技进步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作用并不显著,纯技术效率显著提高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效率显著降低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连续性动态分布方法的中国碳排放收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连续性动态分布方法结合2002-2011年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的动态演进和长期趋势。研究发现,虽然所研究时期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均为单峰分布,但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二者都将出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且这种俱乐部收敛并不由地域因素决定。为了避免出现俱乐部收敛的极化现象,政府需要重点加强碳排放强度约为4.05、4.7倍均值和人均碳排放约为3.9、5.0倍均值城市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17.
田成诗  亓伟 《统计研究》2014,31(8):31-38
本文分析了社会福利的两个主要因素—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在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链分析了收入-二氧化碳排放的联合状态转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高收入对应着高排放。低收入水平地区倾向于通过增加排放来带动经济发展。目前,高收入-高排放处于稳定状态,但从长期看,该状态的地区比重很小。我国没有进入低收入-高排放的收入环境陷阱。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全球最大CO2排放量的中国,尤其值得研究。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大气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对全球气候安全造成严重胁迫,产业经济的去碳化发展刻不容缓。以物流产业为例,借助PSR模型构建物流碳排压力下大气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投影寻踪模型对2005—2014年中国内地30省域大气生态安全值核算分析,并针对PSR模型指标探索大气生态安全可行路径,结果显示: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下,2014年中国内地30省域大气生态安全水平呈现总体良好、区域间相差较大现状;在投影寻踪模型分析下,"状态"对各省域物流碳排压力下大气生态安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响应",最后是"压力";物流碳排与大气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为物流产业及大气生态安全水平低下现状,其次为人类生态保护的响应措施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