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如今的老人退休之后大多数是退而不休,但第二职业几乎都是帮儿女带孩子,最初我也不例外.我是2002年退休后来北京帮女儿带孩子的,那时候早送晚接,空闲时间就在菜市场买点菜,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如流水,一转眼,外孙上了初中,我有了大把空余的时间,该干点什么呢?有一次,我顺便帮一个老乡接送孩子,闲谈中老乡建议我可以开个博客,写写回忆录,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甚至可以像知心姐姐一样写一些激励和教育后代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退休了,似乎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可我觉得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记得一位文学家说过:“美丽的梦想只能归于文化。”我从小就有当作家的美梦,后来却阴差阳错走上了从政之路,虽则梦想成空,但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总还不忘读书和写作。2000年2月,办完退休手续,骤然闲了下来,一种空虚寂寞之感顿时袭上心头。看着许多“老顽童”三五成群地出出进进,悠哉游哉乐趣无穷,心里好生羡慕。那些日子,我想了很多,想先休养一阵把身体调整好,又想寻找合适的题材试试笔,还想走亲访友偿还人情债。就在东想西想的时候,诸多疾病乘虚而入,争相来折…  相似文献   

3.
1994年,我跟随田洪镇先生学习足部按摩保健法。结业后,就开始为家人和亲友治疗一些常见病,效果不错。我的母亲患肾病,还有心律不齐、支气管炎、关节炎等等,每年药费要花2000多元。我坚持每天给她按摩一次,碰到急症,一天突击治疗二三次。10个月后,她的体力大大增强,吃得好,睡得香,身上的病也基本上好转了。一根小小的“诊疗棒”,竟有如此神奇的法力!消息一传开,四周的邻居上门治病来了,连一些不相识的人也接二连三地找来了。我很为难,难的不是人多,而是那些疑难杂症,连大医院都治不好,我一个并不怎么懂医学的退休干部岂敢…  相似文献   

4.
退休后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选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远离闹市,信步乡间小路,觅一方山幽水静之地,或垂钓湖江河塘,贪婪地享受大自然的清新与洁净,那种感觉真叫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5.
刘昆璋 《老年人》2005,(4):21-2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所谓“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当然包括了离退休人员,当然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把学习当作吃饭穿衣一样,是人生的基本需要。其实,学习是一件令人高兴而有益的事情。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古往今来,许多有出色贡献的人,都是从书籍中汲取智慧的乳汁,靠学习成就人生的辉煌。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即使到了晚年,眼睛患…  相似文献   

6.
王文明 《老年世界》2010,(18):19-19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地处穷乡僻壤,缺医少药,人们有个三灾两难的,寻个医生可真难。偶尔请来一位医生,人们都尊称为“医官”。左邻右舍,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跑来围住医官求医看病,不等这村看完病,就被那个村“抢”走了。有时,人们连医官都抢不来,就请神官、巫婆摇头下马,祈求神灵保佑……然而,许多穷人最终还是被病魔“吃”掉。  相似文献   

7.
祥宁 《老年人》2007,(10):29-30
前一阵子,电视剧《荀慧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荀令言一直守候在电视机前,看到动情处,不禁潸然泪下。作为荀慧生的儿子,这份感动,既来自于一个儿子对父亲久远的追思,更来自于对父亲京剧艺术执著追求的感慨。如今,荀家后辈活跃于艺术舞台上的仅有荀令言。  相似文献   

8.
绿绿无穷     
仇明  蓝风 《女性大世界》2005,(4):100-101
绿色从来就是春天的象征,又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来到我们面前,清新冰爽的绿色,有谁不爱?  相似文献   

9.
正我家住在城市边上,抬眼就能望见壮美的天山。多年来,我一直坚持晨跑,从家里跑到公园,再跑回来。但这种健身方式,老公和儿子并不感兴趣。老公长年坐办公室,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儿子呢,放学回家后,就直扑电脑打游戏,他的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心。跟朋友谈起这事儿,朋友建议,现在流行沙上  相似文献   

10.
京剧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现在京剧已经呈现发展繁荣的局面,体现京剧水平和演员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京剧的表演效果,但是,能够与京剧表演效果有关系的因素也是非常众多的。对于京剧演员本身来说,个人的身体素质、表演水平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京剧的表演效果有一定影响,除了演员本身,演员的服饰、舞台效果以及伴奏等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养老已成为老年人最为关注的事情。精神养老自然离不开文化生活,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国,戏剧这一自古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更是被老年人所钟爱。生活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爱好戏曲的老年人总是占绝大多数,在炊烟袅袅的山村农家,在繁华都市的公园、社区,总能看到老年戏迷拉着京胡、二胡,扯开嗓子,摇头晃脑地唱着京剧、湘剧、花鼓戏。有的老人一边走路一边嘴里还不忘哼着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与刁德一的对唱,甚至在一起聊天时,也离不开谈论京剧大师梅兰芳,湘剧名家徐绍清,花鼓戏名旦肖重奎等。  相似文献   

12.
胡铁华 《老年人》2010,(1):24-25
李炳淑,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因在样版戏《龙江颂》中扮演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曾打动无数观众。光阴桂苒,几十年过去了,她台前幕后的故事总是令人好奇。去年初冬,笔者前往上海京剧院拜访了李炳淑老人。让人惊讶的是,李老虽然年近七旬,但她的风采依旧,豪情不减。谈起当年拜师学艺和时下蓬勃发展的京剧事业,老人兴致盎然,让人深切感受到一位京剧名家对京剧艺术的热情和挚爱。  相似文献   

13.
唱戏保健     
岳母刚退休时患了"老年退休孤独症",变得少言寡语,不爱活动,经常生病。每次流行性感冒爆发,一准有她。那时,她是小区里有名的"药罐子"。为了老人健康,我们夫妻两人没少下功夫,从饮食到锻炼,各方面都努力了,也没什么效果。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世界》2013,(1):1-1
说起来,我挺幸运。上天给了我一副好嗓子,而我也与戏曲、舞台有着种种机缘巧合,更与许多认识不认识的戏迷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15.
张兴星 《老年人》2013,(5):32-33
于荣光1958年8月出生于北京,其父于鸣魁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荣光受父亲影响,自小就喜欢京剧,他勤学苦练,成为红极一时的京剧武生。后来,于荣光步入影视圈从拍摄第一部《木棉袈裟》起20多年间,他先后参与70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塑造出众多硬朗、冷峻的好汉形象。  相似文献   

16.
看老爸唱戏     
老爸虽是个乡邮递员,可在我们那身处崇山峻岭的小镇算是个知名人士。他从小受爷爷的影响就喜欢唱戏。他被县里推荐到地区剧团去培训过,生、旦、净、末、丑都能唱,县剧团到镇里来演出,也请他扮个角色。他组织乡里那帮年轻人成立了一个剧团,自己当上了团长。逢年过节,他们都要排上几台戏。  相似文献   

17.
浓抹重彩的化妆,色泽鲜艳的衣着,有板有眼的唱腔,一招一式的举止,从跨步亮相,到咬字念白,让人怎么看都觉得像中国的国粹——京剧。  相似文献   

18.
要问河洛文苑(河南省最大的文学论坛)里谁的朋友最多?谁的人缘最好?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喊出“戏迷老黑”的名字。“戏迷老黑”本名赵正用,“戏迷老黑”是她的网名,她在现实中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  相似文献   

19.
冰玉 《当代老年》2006,(2):48-48
又是一个双休日,5岁的小孙子又拉起奶声奶气的拖音:“老生,花旦上场啊!”于是老伴和我分别拧着麻花步,舞着兰花指“锵、锵、锵……”地进入角色,开始我们“祖孙三口一台戏”的自娱自乐表演。  相似文献   

20.
京剧《秋江》运用喜剧手法,通过老艄公幽默、风趣的表演,间接揭示了一个尼姑身份的怀春少女微妙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