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书珍  俞军 《统计与决策》2016,(15):183-186
文章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结构方程以及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融资和研发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内部控制对融资约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年轻的公司更具有创新的动力,非国有企业进行研发投资的积极性更高.用公司资本结构来衡量融资约束程度时,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内部控制可以缓解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的抑制效应,对小企业的缓解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00—2021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从矫正资本要素错配的视角探究企业的债务融资策略及其阈值。研究发现:整体来看,企业负债水平与资本错配具有“U”型关系,当负债水平小于47.3%时,提高企业债务水平能矫正资本错配;企业的长期债务融资和银行贷款融资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能改善资本错配,而短期债务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对资本错配则有显著的加剧作用;企业债务决策对资本错配的影响因企业性质不同而具有异质性,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负债水平对资本错配均有“U”型影响,阈值分别为41.63%和54.43%,对非高技术行业而言,企业负债水平对资本错配具有“U”型影响,阈值为47.3%。  相似文献   

3.
应用2004-2008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行业面板数据,从投入和产出两个层面探讨中国工业经济研发活动的影响因素,特别地分析了产权结构对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规模和研发投入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倒U型”假说成立;企业规模与研发产出的关系比较模糊,特别是如果使用专利数量衡量创新,企业规模和专利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表现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差异;国有资产比重增加无论对研发投入还是研发产出都有抑制作用,技术机会系数对于研发活动有显著的正影响。  相似文献   

4.
经济转型期的工业创新不仅取决于政府补贴,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研发偏好的影响。文章利用2010—2019年中国工业的面板数据,估计了政府补贴和研发偏好对工业创新绩效的效应。结果发现:国有企业的双重代理人性质引致的利用型研发偏好弱化了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创新导向性错位使得政府补贴对工业创新绩效的改善作用不显著。创新的替代和竞争机制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探索型研发偏好实现创新资源的高端化配置,创新资源的高嵌入性使得政府补贴对工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进一步将研发偏好作为阈值变量纳入模型后发现,当利用型研发决策与探索型研发决策阈值分别高于8.2286和9.6406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政府补贴对工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研发投入为中介变量,分析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并探索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采用137家上市高技术企业最新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方法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智力资本对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发投入也显著影响企业价值,即研发投入在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由此,企业应重视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增大研发力度以提升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地方政府发布的“五年规划”中的政策文本,通过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研发补贴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发明专利数量,但是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策略性创新中。与国有企业相比,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积极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研发补贴在地方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优化资源配置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之一,探讨税收激励政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对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政策对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加速折旧政策可以显著缓解制造业资源错配情况,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加速折旧政策对异质性生产率企业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融资约束机制和资本深化机制,提高低生产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来降低行业内企业生产率离散度,进而缓解资源错配。此外,上述资源错配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东中部区域以及资本密集型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为进一步评估加速折旧政策效果、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2007-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有研发支出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管理层股权激励、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层股权激励、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管理层股权激励会强化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企业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有利于股东和管理层目标趋向一致,降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代理成本,促使管理层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最终提高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9.
2012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技强省战略,坚持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导,不断加大研发(即研究与试验发展,也称R&D)的力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自主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一、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基本情况和特点 2012年,全省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635家,其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共145家,比上年增长7.4%。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研发经费稳步增长。2012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研发经费内部支出8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1.0%,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非国有工业行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浙江非国有工业的发展态势 1.非国有工业企业与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对比 对浙江省国有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分析(见表1)表明,非国有企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工业产值及利税规模方面均超出国有企业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双寡头企业构建企业研发策略选择的完整博弈矩阵模型,研究了加入吸收能力和知识溢出两因素的企业是否进行研发以及选择何种研发模式的经济学机理。研究表明,企业吸收能力(h)与知识溢出系数(β)之积(βh)是判别企业研发行为的重要依据:只有0.26<βhi<0.93时,双寡头企业均选择进行研发活动;βh∈(0.26,0.5)时,企业选择以合作形式进行研发;当βh=0.5时,企业合作研发与独立研发收益相同;当βh∈(0.5,0.93)时,企业均选择独立研发。  相似文献   

12.
为测度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研发效率,明确中国整体研发效率发展现状。运用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1996—2014年国家层面面板数据,构建研发效率测度的数量指标体系和质量指标体系,使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并比较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研发效率。研究发现,无论是数量指标体系还是质量指标体系,中国的研发效率进步都较为明显,但仍然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同时,数量指标体系下中国的研发效率排名要高于质量指标体系下的排名,但中国的研发产出正逐步从只注重数量上的提升转变为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实践表明,研发投入是推动一个国家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文章使用DEA模型及我国1998~2007年研发投入有关数据对研发投入有效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虽呈逐年增加趋势,但与国外相比,研发投入强度较弱,研发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研发投入既能实现技术有效又能实现规模有效的效率较差。最后提出提高研发投入效率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企业是实施研发活动的最重要主体,夯实企业研发投入数据关系到国家研发投入统计和核算,关系到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判断.本文从概念定义、指标设置、核算实务等层面,对政府统计和企业会计围绕企业研发支出数据形成过程做系统比较,并延伸到国民经济核算的处理方式.研究表明:第一,当前企业研发支出会计核算有比较明显的功利色彩,从覆盖的企业面、数据的客观性等方面考虑,尚不能与政府研发支出统计衔接;第二,政府研发支出统计内容及形成指标尚比较有限,有待于进一步扩展以便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科技研发对技术创新及长期经济增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采用三阶段Bootstrapped DEA方法对我国2010年31个省级财政研发支出效率进行了评价.实证研究表明:外生环境变量如高等教育投入、设立研发部门的企业数以及中东部区域因素有助于财政研发支出效率,而人口数量和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变量无助于该效率的提高.另外,随机因素对财政研发支出效率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在控制了外生环境变量干扰和随机因素冲击后,我国省级财政研发支出存在23.3%的投入浪费.影响地方财政研发支出效率的内生因素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流动资本的视角,新古典要素分配模型中引入融资约束,分析了企业流动资本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进一步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与流动资本紧密相关的内源融资约束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尤其是对于非国有企业表现更为明显;外源融资约束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则可能减少企业流动资本的挤占,从而增加劳动收入份额;企业垄断能力的变化及其实收资本中不同所有制所属份额,都将显著改变融资约束影响要素收入份额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分别测算了产业协同集聚指数、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指数,采用差分GMM方法考察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协同集聚的提高,会显著降低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指数;分地区的回归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改善了资本错配,对劳动力错配负向作用不显著,中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会改善资本错配,但会恶化劳动力错配,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则加剧了资本错配,但可以缓解劳动力错配情况。进一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高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进而改善资本错配,同时会提高劳动力成本,改善劳动力错配。文章的政策含义是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可以提高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劳动力成本,进而缓解资本和劳动力的错配,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首先对现有要素错配测算方法进行改进,在资本和劳动要素的基础上加入能源投入要素,推导出要素价格的绝对扭曲系数和相对扭曲系数,从错配程度和错配方向两个层面构建了一个新的要素错配测算框架;进而,以2003—2018年城市层面数据测算了我国254个地级市的要素错配程度和错配方向;最后,根据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从城市平均水平来看,能源要素错配问题最严重,劳动要素的错配程度次之,资本要素的错配程度最低,大部分城市存在资本和能源要素配置过度、劳动要素配置不足问题;与非资源型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的要素错配问题更严重,劳动、资本和能源三种生产要素的错配程度均较高;其中,成熟型城市存在过度使用资本和能源要素的情况,而衰退型城市则面临着资本要素配置过度和劳动力配置不足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9.
研发经费及人员投入对企业技术效率双重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2007~2009年连续3年披露研发信息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运用SFA法测算出各公司技术效率基础上,同时考察了研发经费及研发人员数量投入对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样本公司的技术效率均值只有67.2%,说明经济增长仍然是靠增加要素投入而不是真正的内涵型增长;研发经费投入不管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值都与企业技术效率显著正相关;研发人员总数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研发人员比率对技术效率的提升不存在明显的影响;研发活动中的经费投入与人员投入均存在"积聚效应",即绝对投入达到一定的"阈值"才会显示效用。  相似文献   

20.
马玉敏 《山西统计》2003,(12):5-5,8
一、WTO基本法律原则与我国行政法律制度之间的差距。(一)WTO基本法律原则第一类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主要是公正、公平,以此作为衡量的标准,我国行政制度、规范以及动作实践方面至少在以下领域还存在着不公正、不公平的差别对待:1、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差别对待。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不少领域只许国有企业进入而不许非国有企业进入;在资源利用方面,某些资源只允许国有企业利用而不许非国有企业利用等等。2、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差别对待。例如在税收方面,外资企业可以享受某些减免而内资企业不能享受;在进口方面,外资企业可以享受某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