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丰 《当代老年》2006,(1):32-32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号东坡)在杭州当通判时,有一年雪后初霁,他和同科出身的诗友袁公济(一说为当时的杭州知州陈述古)一起到域外踏雪赏景。其时路上的积雪有一寸多厚,两人站在路上,向前方望去,只见前方路上白茫茫一片,不见一个行人。  相似文献   

2.
游宇明 《老年人》2011,(8):40-40
如果生活在宋代,我最想认识的人不是权势显赫的高官,不是腰缠万贯的巨贾,也不是美艳绝伦的美女,我最想认识的人是苏东坡。苏东坡是个大才子,还是个性情中人,而最让我欣赏的还是他的至善隋怀。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他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各类语文教材都把苏轼作品作为重要篇目,因此,感悟苏轼人生,对赏读教学苏轼作品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爱竹,以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实,他更爱水,一句“大江东去”,已成千古绝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燕子飞时,绿水绕人家”(《江城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湖上初雨》)……都是神来之笔。他曾说自己行文“如行云流水”,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他曾两度出任杭州太守,浚西湖、筑苏堤,留下了功在千秋的水利政绩。他的故居三苏祠,就是一种绿水环绕的岛居环境。  相似文献   

5.
《现代交际》2008,(8):22-22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佑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有《洗儿戏作》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当然苏东坡非凡人,治国经邦都有建树.著文作诗名冠天下.其做派已到了总与儿童谈平和的境界,作为有着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来说。  相似文献   

7.
五十六年情未了,和平友好传佳话黎风1994年6月19日,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堀江义人来到长沙市识字里,访问了陈难。当日本记者表示要了解她多次给日本美惠子写信和寻找美惠子的情况时,75岁的陈难非常激动。她谈了56年前第一次给美惠子写信和此后两次给美惠子...  相似文献   

8.
饭事     
国土局陈一归局长是这次市里面十位廉政先进人物之一。他知道,这年头,当廉政这一类先进人物将意味着什么,他不能不想办法答谢。 散会后,陈局长就开始考虑请一桌像样的酒席,要一次感谢一批人这种方式最好。陈局长得到的准确内情是,主管部门提名让他当这个先进人物,是书记事先有意识安排的,其他的副书记和常委们都是跟着同意的,只是马市长表态有些含糊。  相似文献   

9.
佳作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6,(5):47-47
生儿育女,人生一大快事。从古至今,凡有汤饼之喜,亲朋邻里无不恭贺。笔者由于积学不深,未曾见识古今名人贺生联之杰构,难向读者推介。倒是苏东坡有一首著名的洗儿诗,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愤世嫉俗之语,哪有半点喜悦之情,  相似文献   

10.
1995年2月6日,作家夏衍逝世。好友陈荒煤极其难过,在得知噩耗时,整整一天都沉默着,不愿与人说话。 陈荒煤永远不会忘记17年前的一个场景。那年元月,远在重庆的陈荒煤突然收到来自北京的一个包裹,包裹里是一份花生米和一包香肠,都是他平时爱吃的。当然还有一封短简,信里这样写:“这是探路,收到后请即来信。至盼。”  相似文献   

11.
18床的陈老伯今天出院,两个儿子来接他。 对陈老伯的情况我略知一二。陈老伯今年六十多岁,老伴走得早,他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学。如今,大儿子经商,生意做得很红火,在上海买了房,长年居住在上海。小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南京,混得也不错,现在是某部门的中层干部,  相似文献   

12.
冷门     
李景 《中外书摘》2006,(3):87-87
妻子下岗一年多,陈南山心烦了一年多。他在博物馆专攻明清建筑的构件——“牛腿”,被人戏称为“牛腿专家”。虽然他每天仍然坚持练习书法,但因心神不宁,结果是有笔无墨,有墨无神。算了,面对现实,生计为上。  相似文献   

13.
65岁的除干群,在老年人群体里还算年轻。他出生在赣南,匕岁参加革命,论资历却又是老的了。他出生在革命老区,离休后情系老区,一心为老区干实事、办好事,一颗赤子之心深得老区人民敬佩。编书写史宣传老区1991年初,陈干群从总参炮兵部离休。办了手续设几天,老前辈陈丕显便推荐他到中国老区促进会义务工作,分配他担任联络部主任。到老促会不久,他就深入革命老区搞调查研究去了。他发现一些人饮水不思源,老区意识淡漠,青年中不少的人对革命老区缺乏了解,甚至还有人把老区看成是“包袱”。怎么能翻身忘本呢?陈干群苦苦地思索。他想…  相似文献   

14.
罚与发     
罚与发某集市贴出公告,严禁乱倒垃圾。可有人照样在贴公告的地方丢烂菜叶,管理员要罚款,他却要管理员发钱。两人争执不下,围观者大笑不」」。原来那公告上写的是:「凡乱倒垃圾者,发款上元。一陈修生罚与发@陈修生...  相似文献   

15.
两个书法家     
《当代老年》2010,(2):1-1
在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个书法家,一个极认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笔每一划都要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苏东坡的,某一捺要像李白的。自然,一旦练到了这一步,他便颇为得意。  相似文献   

16.
老人言     
《老年人》1994,(6)
老人言执着前行却偏落在后面,奋力拼搏可总也难见成就——身处此境不必忏悔,何不把它看成是一首用心去写却不曾发表的诗!衡阳县朱天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金钱固然可贵,友谊价值更高。湘潭市陈曲尤当偏见蒙住了双眼的时候,密汁和毒药,真诚和奸诈,也就分辨不清了。新...  相似文献   

17.
世人熟知苏轼号"东坡居士"。其实,在他人生的前四十个岁月中,他只是"苏子瞻"。真正让这个大文豪在人至中年摇身变为苏东坡,并且完成其人生中最重要作品的原因,是乌台诗案之后的黄州生活。这四年的生活,完成了"苏子瞻"向"苏东坡"的转变。本文详述苏轼的"子瞻"生涯与"东坡"生涯,以及他人生中这场盛大的"突围"与华丽的转身。  相似文献   

18.
笑对妄断     
古语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被视为“贵”,说明人欲自知颇难。而既然自知难,一个人在别人眼中的印象与他的自我认识往往会有颇大的差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当别人向你坦言他对你的看法时,很可能令你啼芙皆非,甚至感到吃惊。一位女士十几年前曾对我...  相似文献   

19.
李郁林 《老年人》2007,(6):48-49
话说公元1966年10月21日,连日雪沙夹雨,天气异常寒冷。皑皑白雪,茫茫冰冻,龙山山麓像镀上了一层厚厚的水银。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相似文献   

20.
吴越 《中外书摘》2008,(10):66-68
《水浒传》中说:高俅本来是苏东坡的“小史”,是苏东坡推荐给小王都尉,小王都尉又推荐给端王的。端王登基做了皇帝,高俅因此发迹。言中之意,似乎高俅迫害林冲等人,都是苏轼的罪过。其实,苏东坡把高俅介绍给小王都尉,实有其事,而高俅迫害林冲,则是空穴来风。高俅其人,并不像《水浒传》中写的那样坏,至少不是“六贼”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