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大西南川滇边界地带居住着数万蒙古族同胞。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和云南省宁蒗县。一说有五万余人,一说有七万余人。他们离开北方草原已有六、七百年光景了。最近我们一行五人到盐源、木里两个县进行了实地考察。 盐、木二县蒙古族约有两万余人,自称“纳日”,他称“摩梭”。昔日曾把他们称为摩梭族。现在,不少报刊杂志也有把他们当作纳西族的一支来介绍的。但是这些“纳日”人一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蒙古族人口已达3,411,657人,其中内蒙古蒙古族为2,489,780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73%。虽然蒙古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很小,但是他们分布的地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左右。这里有广阔的牧场、农田、森林以及丰富的矿藏资源,在我国四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人口增长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控制人口增长对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利益与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蒙古族,也同样存在着人口增长如何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素以民族友好城市见称于世。今天,她仍承袭着优良传统,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满等许多民族和睦相处。据1985年统计资料,现定居呼和浩特的回族有27 300余人,在当地少数民族人口中,仅次于蒙古族,占据第二位。市内三个行政区有一个迳以“回民区”命名。对回族定居呼和浩特的时间问题,首先注意的是蒙古族学者荣祥和荣赓麟父子。他们所著《土默特沿革》一书中,有专章记述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是一个民族自主发展教育文化的可能和权利。弘扬和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是蒙古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之一。然而 ,蒙古族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等诸多因素 ,教育主体性未能很好地确立和保证 ,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宗旨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文化相对主义为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在文化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上对蒙古族教育“落后论”和“主体民族教育中心论”进行反思 ,从而找出蒙古族丧失教育主体性的症结 ,并确立和弘扬蒙古族教育主体性 ,繁荣和发展蒙古族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5.
<正> 蒙古语的分布,与同系属语言的关系 蒙古语是蒙古族人民的交际工具。 我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等省。此外,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区、市,也有少数聚居或散居的蒙古族。绝大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民都使用着本民族语言。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兼通汉语,青海省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藏语;新疆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维吾尔语或哈萨克族语,还有少数蒙古族由于长期与别的民族杂居而转用了其他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6.
关于蒙古族的族源问题,更具体地说是关于古代的匈奴人与现代的蒙古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自从蒙古族史学家拉西朋斯克最早认为匈奴人即是蒙古人,以及俄国杰出的学者、东方学家H·R·俾丘林第一次提出匈奴、东胡均为蒙古族的前身之后,已不再是什么新问题了。日本著名的蒙古学家白鸟库吉研究匈奴语一些词汇的结果,也证明了匈奴人就是早期的蒙古族或者蒙古族的前身。这些研究为蒙古学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选择了几个与蒙古族族源有关的匈奴语词汇,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同时结合历史学、文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等诸学科重新予以解释,以便进一步证实匈奴人和蒙古人之间的缘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根据其活动地域,历史上称为“东部蒙古”或“东部内蒙古”。在地理范围上,系指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一部分地区。这个地区的蒙古族,历史悠久,建制复杂,既有蒙古族自己的盟旗组织,又有和其并行的州县机构;既有札萨克,又有县知事。蒙汉杂处,旗县并置。一土之上,两种组织。其行政区划,职官设置,随历史发展,时有变化;而文献记载,又歧说不一。本文仅就所接触到的资料,对东北蒙古族的历史及其地方建制沿革做一概述。一、东北蒙古族的历史1.蒙古族源在东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唐朝时期的蒙…  相似文献   

8.
青海托茂人族源与族群关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托茂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穆斯林群体,历史上托茂人属于青海地区蒙古族两盟二十九旗中南右后旗的旗民,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使用蒙古语,过去穿蒙古族服装,与蒙古族一样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变”之前托茂人主要居住在青海省海晏县,“河湟事变”期间部分托茂人逃至新疆博湖县与焉耆县。1958年因国防建设需要,居住在海晏县的托茂人迁至祁连县,后来几经调配,居住趋于分散,现在主要分布在祁连县的野牛沟、默勒镇及周围县。由于史料记载含混,托茂人族属问题长期以来悬而未决,至今托茂人一部分按回族统计,一部分按蒙古族统计。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及实地调查,并根据托茂人没有姓氏及取名特点,认为托茂人祖先应是清初以前居住在新疆的伊斯兰化的蒙古族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的“那达慕”文化,是蒙古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中,综合性反映蒙古族文化面貌的文化类型.传统“那达慕”文化的原始内容,应当首先包括“布库”(即摔跤,《蒙古秘史》作“阿巴勒都兀鲁牙”,《元史》等作“孛可”)、赛马、射箭三项,所以后人称作“蒙古男子三项竞技”或“三项游艺”.在“那达慕”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明显看出,它是从原始的军体文化逐渐发展为全民族的游艺文化的,它容民族体育文化、饮食文化、经济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一体,形成为蒙古民族经久不衰的独特的“那达慕”文化了.蒙古“那达慕”文化,说起它的发轫之初,至少在蒙古人步入文明社会之后,在历史文献上即有记述了.当然蒙古人作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集大成者,他们所承袭的文化,尚须追溯到更古老的时代.仅从匈奴寻源,也要追溯到三千年以前了.今天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史,在蒙古高原这块古老,广袤的土地上萌芽、成长、繁衍,承传,世世代代哺育着蒙古族人民。本文拟就对蒙古族古代文化产生的渊源与历史环境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蒙古族古代文明的源头 早在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以前,蒙古高原就已相继活跃着许多古老的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等。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他们的活动对蒙古族的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口分布是人口的空间存在形式。反映一定地区范围内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区域性的人口科学的组成部分。探讨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分布的现状,分析其规律,阐述其特点,将有助于区内蒙古族人口发展的预测,也将对有计划地发展蒙古族的经济和文化事业提供重要依据。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内蒙古蒙古族人口为2,489,378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72.97%,占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的12.92%。内蒙古自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有着辉煌的历史 ,蒙古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灿烂的文化。本文用广义的文化概念 ,以开发和挖掘蒙古族文化的经济价值为目的 ,从分析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入手 ,通过分析概括蒙古族文化历史发展概况 ,由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蒙古族服饰及工艺品、蒙古族传统优良思想着手 ,阐释了蒙古族文化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我县旅游资源的五个特点是:土、新、奇、特、美”。 “土”,我县的蒙古族是黑龙江省世居土著民族。公元9世纪就游牧于嫩江、乌裕尔河、通肯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立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土著风情和灿烂的文化。蒙古包、勒勒车,使人追思在那广阔的草原上的游牧生活;那达慕、蒙古族风俗婚礼,祭山、祭敖包,使人领略蒙古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蒙古式摔跤,蒙古族舞蹈,使人看到马背民族的英勇骤悍。这里还有许多与土著风情相关的古文化遗址,比较著名的有大山旧、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四代王爷墓地,六处辽金时代古城遗址,寿山将军墓等。  相似文献   

14.
蒙古民族的精神是促成蒙古族文学的根本动因,蒙古族文学能够忠实地体现蒙古族精神,二者共处于同一个经验和情感系统。本文应用当代社会学哲学理念,结合蒙古族文学创作的长期实践,从三个方面对蒙古族文学的价值生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厘清蒙古族文学发生学方面的深层机理,对当前蒙古族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豫北滑县、获嘉县、辉县分布着几个蒙古族聚居村,依据家谱、碑文、地方志等综合考察,获嘉县张、可、冯三姓蒙古族、滑县可姓蒙古族以及辉县冯姓蒙古族系同源。该支蒙古族是元代蒙古人的后裔,他们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恢复了蒙古族身份。河南省蒙古族在对汉文化不断调适的过程中,从语言、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逐渐与汉文化所融合,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蒙古族自然地对汉文化趋于认同和接受,与周边的汉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格·孟和教授主编的《蒙古哲学史》是国内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蒙古族哲学思想史研究专著。全书计19分章67节36万余字,内容厚实,思想密度大,民族特色浓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读者留意。一、《蒙古哲学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指导下,基于蒙古高原是北方民族相继兴盛发展,长期繁衍生息的思想文化摇篮这一历史事实和蒙古族哲学思想是在蒙古高原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产生发展这一认识,把蒙古族哲学思想史的上限确定在史前史阶段,以原始社会蒙昧时期的世界观萌芽,即以“哲学基本问题”的产生为起点,内容按蒙古族历史发展几个阶段的…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蒙古民歌是蒙古族人民生活斗争的反映和智慧的结晶,正如罗卜桑却丹所述,“世人欲察夷族风俗人情,率先细究其歌曲唱词,便可知其人其性。”歌词虽微,其意颇远,故有详加探讨之必要。 先后登上蒙古高原这一历史舞台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等许多游牧部族中都盛行歌舞。蒙古族先辈与这些游牧部族很早以前就有来往、杂居、互为统属,有的与蒙古族共出一源,有的被蒙古族所融化。因此无疑会影响到蒙古族文化艺术、歌舞等方面。 世界民族之林中无论哪一个民族,其历史文化都在上古时期就已基本形成。但由于社会、历史的诸种原因,有些民族早期文化遗产为人所知甚少。要准确阐述蒙古族早期文化、曲艺全貌,尚缺乏必要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当时蒙古族人民演唱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礼乐,极为珍贵,难以找到。蒙古歌曲,是由歌词与歌谱组成的统一体。经漫长历史岁月,  相似文献   

18.
古代蒙古生态保护法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蒙古民族是游牧民族 ,他们利用草原饲草资源从事畜牧业生产 ;冬春季节 ,他们又以狩猎业为辅作食物补充。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 ,早在习惯法时代 ,他们就非常重视草原的生态保护。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蒙古族奴隶主贵族和后来的封建统治者 ,继承、增补和发展了古代蒙古族的“约孙”(yusun习惯法 ) ,把草原生态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古代蒙古族生态保护的法律规定给我们极大启示 ,蒙古民族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由森林之王发展到草原英雄,有横跨欧亚的辉煌历史。蒙古族在现代社会中的信仰转换、文化转换、性格转换、心态转换、语言转换五个方面再现了他们的文雅特性,从蒙古族由大武到大文,由魄力到魅力的转型中,可看出蒙古族主动把自己的草原文明与汉族的农耕文明有机结合的过程,从而融入中华大文化,这是对中华民族和谐与凝聚力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汗国是“五族之国” 一二○六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之源头。大会诸王群臣,“建九脚白旄纛”,即大汗位。这是成吉思汗征眼乃蛮部落,实现蒙古族各部统一后,建立的第一个由蒙古族贵族统治的政权。蒙古汗国是在多民族杂居的阴山以北建立的,成吉思汗成为蒙古汗国的大汗后,坚持执行了统一、前进和革新的政策,他不排斥蒙古汗国境内的非蒙古族,因而充实,发展了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