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1年1月11日,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当务之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逐步增加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区每年有近3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这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既为我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也给全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也给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向何方?这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个较突出的问题.笔者带着问题,深入全区12个片区,20多个乡镇村社进行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度,全区共有农业劳动力52.7万个,年度内有近30万个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率为57%,比1999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看,当前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敏 《浙江统计》2004,(12):28-29
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各级政府的难点问题,而伴随着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宁波市江东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的数量大幅增长,导致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逐渐削弱.同时由于外来劳动力的大量涌入,更加速了江东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形成.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已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把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来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很小,一般在10%以下,有的国家不到3%。而在工业化的初期,这些国家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虽然较高,但并未像现在发展中国家那样存在大规模的富…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依据,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和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劳务输出报表进行认真仔细地调查和分析,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5.
当前,攀枝花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仍然是农民增收缓慢,并成为该市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下滑及纯农户收入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要改变农民增收难现状,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更多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6.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青海省15个调查县、600户农户2005年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就如何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牧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分析,并就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做好的几项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只有就业充分了,农民的收入才有保证。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农牧民就业和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呼唤农民工回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80年后期到90年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现成为20世纪后期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大规模并持续不断的"民工潮"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村,甚至整个中国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对全省15个县600户农户中近年来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就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下,各地把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和中心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随着劳务输出人员的猛增,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流失对农村的劳动力来源、劳动力年龄结构、劳动力素质、当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多方面的,积极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认真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改善就业环境的新办法,是现阶段实现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笔者就金华市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探。一、就业现状1.土地征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城市里各个行业从业人员的需要量日益增加,特别是小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更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需要许许多多勤劳的外来务工人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农业用地大幅减少,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这种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它对当前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泾源县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生活改善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就业形势很严峻。作为经济不发达的青海来说,这种问题和矛  相似文献   

15.
张桐 《江苏统计》2003,(8):37-38
本文以上冈镇的实际情况为例,介绍了上冈镇在农村劳动力出路问题上获得的成果以及当地政府解决劳动力问题的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以后,“三农”问题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将其确定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发展”被置于首位。特别是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我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进步和深化。在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方略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突出的社会矛盾,任务尚十分繁重。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少人多是我国的现实状况,“三个人的田五个人种”是再通俗不过的描述,农村存在着一支数量庞大的失业大军是不争的事实。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日趋减少,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怎样通过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来消化如此规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关系到我国7亿多农民的命运,更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张长云 《四川省情》2007,(7):43-43,42
南江县位于四川北缘,米仓山南麓,幅员3417平方公里,农业人口541116人,乡村劳动力280227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00162人,除去常年在外务工的16万人,尚有40162人需输出,加上每年新生劳动力1万人,到  相似文献   

18.
《统计与社会》2009,(1):18-18
2008年,全省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展顺利,劳务输出规模和劳务收入较上年有一定增长,全省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首次突破百万人次。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农牧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999年伊盟农村劳动力共有49.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万人,占农村有劳动能力人数的20%。尽管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剩余劳力的出路及劳动力的流向并非完全合理。纵观当前我盟农村剩余劳力的流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l、农村…  相似文献   

20.
从西部农村劳动力个体转移决策的角度,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Logit回归,研究可知,劳动力自身素质、外部客观条件和个体偏好是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西部农村家庭收入是影响劳动力转移决策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建立收入敏感指数、家庭经济压力指数、个人能力指数和农业生产劳动力需求指数及其阀值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进行类型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存在76.93%的非理性转移,未转移劳动力中存在64.3%的未转移富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